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文化领域的赓续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提炼,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的现实需要。其内在包含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心使命、依靠力量与评判标准。新时代要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中心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为中心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中心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相似文献   

2.
成都市要建设全国一流健康城市,就是为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与健康需要和卫生健康资源不优质、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新时代的新需求。要提高市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把成都建设成新时代全国一流的健康城市。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基本意涵主要包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之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防范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的人民健康观,体现了时代性、人民性、全面性与务实性的理论特征,具有多重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的指导方针,预示着我国公安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建警治警思想突出政治维度,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根本要求。强调法治维度,以实现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对进一步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提出要求。坚持人民维度,以民生至上为基本遵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强化责任维度,严格纪律意识,不断锤炼人民警察的过硬作风。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生事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就。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推动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降低社会保障费率、重整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中遵循了公平、创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
群众工作是党的事业的成功法宝,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群众工作面临着工作环境多元化、工作对象复杂化、工作主体的新变化。加强创新党的群众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强化“为民服务”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依靠群众力量推进基层治理;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民心;坚守初心底线,以党性人格赢得群众信任支持;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提升群众温度。  相似文献   

7.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新时代新目标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由改革开放40年的科学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及问题挑战等因素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坚定改革的初衷和目的,坚守中国共产党初心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础。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贯穿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所有实践活动中,只有在思想理念变革中、体制机制改革中、评价标准革新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才能使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满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安工作理念,其实质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公安工作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作为公安工作的导向。这是公安工作回归初心的体现,更是公安工作的力量之源、政治原则和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安工作理念,必须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公安机关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筑牢保护人民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必须提高执法为民的能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乐山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改进作风,着力严明纪律,着力惩治腐败,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满意度不断提升。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论述在乐山生根,应当聚焦主责主业,共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廉能政府,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步入法治轨道,保证反腐斗争行稳致远;淬炼反腐利剑,确保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涵养政治生态,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净化执纪执法队伍,让惩恶扬善利剑永不蒙尘。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阐述通辽市蒙古族民众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状况,分析通辽市蒙古族民众中华文化认同存在差异的原因,进一步提出通辽市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凝聚文化精神力量,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图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实现生态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与幸福感。但当前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治理成效欠佳,生态建设的发展也相对不平衡,这与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相矛盾。因此,要以生态知识教育为重点,筑牢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化与法制建设,引领实现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板块,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的出场逻辑,形塑了乡村共同富裕的内涵维度,即全体农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坚持循序渐进是基本原则,促进农民增收是首要目标,提升乡风文明是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促进乡村共同富裕,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面对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明晰下一步的赓续路向,在明确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坚定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内核动力与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为我们今后5年、15年乃至更长时期各项工作的开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坚持人民至上的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是党推进乡村治理的价值底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时期,并正在经历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治理时期等四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党领导的乡村治理,坚持以实现人民利益为目标导向,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力量,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评价依据,生动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人民底色。  相似文献   

15.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观在自身全部活动中的创造性应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文章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阐述了石油销售企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和前提、初心和使命、方法和路径、谋略和艺术。  相似文献   

16.
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定位更加聚焦,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但是不少基层文化馆仍然存在服务供需链接不畅,履行服务职责效能不高的现象。基层文化馆亟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效能提升。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基层文化馆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关注群众主体性。随着社会转型,人民群众主体性呈现出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双重特征,两者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其平衡点和连接点在于生活化。生活化正成为基层文化馆贯彻国家公共文化政策、服务人民群众的关键。生活化理念和导向为人民群众主体性呈现提供了可能条件,生活化的文化实践为人民群众主体性有机嵌入文化馆开辟了可能路径。概而言之,生活化增强了文化馆对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嗅探能力和回应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更加顺畅,提升基层文化惠民质量和效能,提供文化馆创新创造不竭源泉,激发基层文化活力,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民幸福观。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在积极借鉴中华民族传统幸福思想、合理继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创造性发展历代领导集体幸福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幸福观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内容的多元性,指出实现幸福要依靠劳动与奋斗,并将幸福评价标准归于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纠偏了四种错误幸福观,建立起新时代的科学幸福观;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蓬勃生命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提高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中国梦想。  相似文献   

18.
平安中国建设在社区层面主要体现为营造高质量的人民安全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目标的历史承续,是在非传统风险社会下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实选择,更提升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单位城市社区向着和谐宜居发展的未来可能性。社区层面的平安治理是在社区场域内进行的,适应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要求和新时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管理诉求的社会治理创新。解析社区平安治理从追求高效率转向追求高质量的内在逻辑,明确平安治理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平安治理"从标到本"的思路转变,可提出平安治理"以安促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领导伦理的研究日渐繁盛。其中,"公共性"成为理解和阐释领导伦理学理内涵、把握领导伦理建设实践指向的重要向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在改革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对新时代领导伦理建设凸显"公共性"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在促改革、谋发展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围绕权力行使、利益分配、矛盾调处等问题,又时常面临着"伦理价值困境",陷入进退失据的困顿。实现领导伦理的"公共性",应提升内在修养、塑造"利他主义"型领导人格,健全制约机制、构建"责任主导"式伦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了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人民主体地位做了一系列新阐释新发挥,突出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概括提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优势,突出了人民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根基。以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为核心和起点,逻辑地展开论述坚持人民赋权主体地位、人民监督主体地位,以坚持人民利益主体地位为逻辑归宿,实现了人民的利益主体与价值主体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