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新中国由穷到富、从弱到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先后经历了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铸就了三座高耸的思想丰碑,形成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惠及全人类的三大实践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新创造;必须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必须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活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脉、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等视角,深入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持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总的来说,指的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与逻辑、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等逻辑互动的各种动力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动型动力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属性。从动态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推动力量;从静态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建构原则。在要素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包括了三个方面:中华民族总体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工具,中国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客体。当前,遵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要素,需要大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基本要素。党的十六大以来,围绕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具体实践的指导规律,中国具体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推进规律,中国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互动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基础上的创新规律。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实践探索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文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厘清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为学者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供有益的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创造。政治协商肇始于革命战争年代,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学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马克思主义;必须推进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学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马克思主义;必须推进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王超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5):136-137,142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岁月中,逐渐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潮引领中国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思潮引领的表现,笔者拟从政治、经济、理论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即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不仅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得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乃至广大人民群众,使之成为战胜敌人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问题。要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规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思想保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这两个历史纪念节点的汇合,充分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的旗帜和方向。加强党的思想先进性建设,是保持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性工程。立足于新时代,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时间逻辑,梳理中国共产党理论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脉络,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化对党的理论先进性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做到始终坚持理论主题的实践本质,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充分发挥实践主体的积极作用,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力量;灵活运用宣传载体的独特优势,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而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强调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群众、武装群众,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注重群众实践鲜活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三是必须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实践鲜活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的不断发展,运用创新的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不断实现实践—认识—实践的“否定之否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其鲜明的底色和亮色,只有真正践行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焕发更加科学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基本命题。在这一命题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作为其内在逻辑线索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近代社会条件和文化机制的选择;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人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主题,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民族与国际、遵循规律与开拓创新等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由马克思、恩格斯初步论述,列宁系统完善提出的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揭开了这一理论在中国实践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注重把灌输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传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党始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命题。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奠基之作。它从思想方法的高度阐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必须中国化;开通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文化路径;得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大结论。向《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学习,坚持用党的军事创新理论指导部队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不断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传承与创新篇,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传承与创新篇,二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