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刘诣 《中国青年研究》2023,(1):87-95+120
以双方互动关系的想象为核心的CP社群,从“圈地自萌”的边缘群体到“破圈而出”成为资本的新宠儿,再到当下“万事皆CP”的泛CP时代,呈现出网络社群内生、他构和分化的三重逻辑。本研究对8个不同类型的CP社群展开了为期多年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并辅助12位CP粉的访谈发现:CP粉通过情感同构和情感意义的生产形成群体共情,建构起情感异托邦;并在外部社群、资本和CP正主等“他者”力量的助催下,实现社群的破圈、出圈和固圈;最后,CP社群与现实碰撞融合后呈现出解构、暂时维持、循环再生的多元态势。CP社群在满足受众情感需求、创造积极文化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过度资本化、审美趋同和逃避现实的危机,亟须正确引导,创建良性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现代技术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技术已不再是被动地顺从和适应自然,而是展现为一种“强求”的力量。人类成为了在唯一权威的存在者意义上的“关系的中心”,技术却沦为一种貌似主宰一切的反面乌托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技术学为我们开辟了一个较为独特而有价值的技术研究视角,但他对如何克服技术的思考显得有些悲观。而作为一个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芬伯格的技术政治学是解决技术问题较为有益的启示。他认为要真正解决技术产生的问题,就不能仅仅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外在性因素来考虑,而是要将它们融会到技术的设计之中,使这些考虑成为技术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从托马斯·莫尔理想中的"乌托邦"到杰腊德·温斯坦莱的"共和国乌托邦",再到罗伯特·欧文的"工业乌托邦",近代英国乌托邦思想的现实感是逐步增强的。近代英国乌托邦思想在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有益借鉴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英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它的有关于经济统筹调控、社会分配、民主制度、城市规划、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是具有超前性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演变,在现代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中得到了部分地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早期,英国思想家为实现理想社会提出了诸多方案,乌托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17世纪中期以前,乌托邦思想家将改革的希望寄托于君主与议会,试图以立法的方式革故鼎新;17世纪后期,乌托邦构想中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不寻求国家层面的改革,也不幻想将一国建成理想社会,转而提出通过社会合作的方式建立“小共同体”,并以其作为示范,逐步实现理想社会。这一模式以较强的实践性,成为后世乌托邦运动的主要参照。这一转变的出现,与17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有关,更受新兴的股份制公司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王秀娟 《前沿》2010,(8):58-60
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著名人文主义思想家莫尔,通过对话体游记小说《乌托邦》,以深邃的目光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做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以超前的天才构想,展现给了我们一幅若隐若现的社会主义理想国蓝图。本文拟巡着先驱的思想轨迹,追溯其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以及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永梅 《理论月刊》2010,(8):137-141
米克·巴尔关于空间具有"结构性"和"主题化"功能的论述为探讨《无名的裘德》中的空间叙事提供了依据。裘德在一个个地点之间辗转形成一条统领小说的"结构性"线索;作者以此为基础塑造的两个空间(以北"威塞克斯"为原型的现实空间和裘德建构的想象空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带来的是裘德的觉醒,这一过程具有"主题化"特征,它揭示了作者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肖春燕 《人民论坛》2010,(9):264-265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成为人类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各种生态主义流派层出不穷。地理学家大卫·哈维以地理学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地理发展及其空间修复策略,呼吁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提出了辩证的乌托邦思想和生态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回顾科学史在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两个人:乔治·萨顿和亚历山大·柯瓦雷。正是乔治·萨顿在学科建设上的不懈努力,促使科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亚历山大·柯瓦雷则为这门新兴的学科开创了一个卓有成效的研究传统——科学思想史的传统。可以说,正是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使科学史走向了成熟,为它在人文学科的殿堂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黄裕生 《人民论坛》2011,(10):194-195
不管是对曹操来说,还是对文姬而言,续史以达文治,都是一种信仰行为,都是在践行华夏文化的一个基本信念,通过这种践行,达成在天道史观下的某种自我理解、自我认同,从而获取某种永恒的力量。促使文姬放下一切、毅然回归的国度,不是生养之邦,而是信仰之邦、文化之邦,也就是代表着文明与希望的未来之邦。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降,侯孝贤的电影越来越"慢"。"慢"并非指通过改变电影的秒格数所产生的慢动作,而是影片中的角色行为、身体形象,乃至主体意识在时间的延伸中变得清晰可见、可感,甚至可思。从"慢美学"和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检视侯孝贤从《南国再见,南国》到《刺客聂隐娘》七部长片,指出其愈来愈重视在"缓慢"的镜头调度中呈现女性记忆与情绪绵延,以及时间的空间化表述。在可见可感的时空形式中,侯孝贤以一种有别于经典戏剧叙事的表达方式——"慢美学"——呈现另类的女性故事。侯孝贤电影中女性的惶惑、成长,及其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身份建构,都与"慢美学"的银幕表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屠格涅夫的<猪人笔记>从生命感知的角度去进行空间叙事.以鲜活灵动来突出大自然旺盛的生命活力;以纯朴浑厚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去写农民身上的生命本质;以衰败没落来写地主的生命现状,表达出鲜明的生命主题,从而与读者建立起一座交流生命感情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王敏 《传承》2009,(12):138-139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作品充分体现女性的自觉意识,女性是一个被塑造、被言说的性别群体.在<花凋>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被塑造、被驯服的社会性别,拥有更为狭窄而封闭的生存空间,在她们身上体现着"歇斯底里"的生存焦虑;女性身体只是女性魅力的展台和男性欲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正在驶入城镇化快车道,数亿人口将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乡村迁徙定居到城市,也因此将带来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如何通过城市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问题寻求社会正义这个人类核心的价值,青年学者王志刚博士的专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该书视角新颖,文笔流畅,观点独到,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城市哲学与空间问题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5.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戴维.洛奇的小说《美好的工作》被誉为当代"英国状况"小说新篇章。小说描写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并认为同一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和分裂,是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小说延续了福斯特"只有联结"的社会"治疗"方案。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学疗法,具有从英国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继承而来的丰厚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6.
夏野 《前沿》2014,(17):211-213
浸泡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空间和身体,总是承载着不同文化和权力暗潮汹涌的角逐的。在文学的想象中,不同的空间隐喻着不同的身体存在方式,家压抑着身体的声音,但表征着精神创伤的身体却无法沉默;女性的空间虽允许身体的略显喧嚣的自言自语,却是一个不能长久的乌托邦幻想;性别空间中的身体只能作为肉体而存在着,精神只能被献祭给道德律例。用刘小枫的话来说,林白"讲述了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客从何处来》的播放成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纪录片的曙光,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客从何处来》,中国纪录片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在不断夯实自己的力量,寻求着艺术创新,强化自己对外传播的能力,利用这个载体来定位自己的形象,从而向世界传达着我们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正>从清末新政、清帝退位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20世纪初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大变局皆始于北京,这段大历史的变幻我们耳熟能详,对于其中关键精英人物的研究也比比皆是。但下面这几个问题也许并不容易回答——假如你是一位20世纪初生活在北京普通满族家庭里的女性,当你的父兄每个月不再领到朝廷的津贴,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时,你有哪些路可走?如果你打算出去工作,有哪些职业可供选择?女性从事哪些职业受人推崇,哪些职业带有  相似文献   

19.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 :“有两种东西 ,我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 ,他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头上的星空 ,浩瀚无垠、蔚为壮观 ,又神秘莫测、遐思联翩 ,的确令人赞叹和敬畏。思考星空的主体———人 ,思维星空的结果———思想 ,尤为令人赞叹和敬畏。因为人的心智能够囊括宇宙。因为思想照亮了宇宙 ,也照亮了我们自己。尤其是 ,当思想者是一位重度残疾人 ,而他又思维出驾驭宇宙演化、支配世界运行的绝妙的和革命性的观念时 ,人们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怎能不油然而生 ?这位思想…  相似文献   

20.
黄薇薇 《思想战线》2014,(2):101-106
阿里斯托芬现存的十一部剧本中,《鸟》是他最长也是最富幻想性和抒情性的作品。然而,主人公离开雅典,带领群鸟推翻诸神建立鸟国的行为却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并因此使整个剧本与政治息息相关。主人公的行为不仅大胆,也很难解,因为"云中鹁鸪国"并不是他的原初计划,他离开雅典的初衷是要寻找"梵静之邦"。因此,理解《鸟》的政治含义在于理解主人公的行为,而理解其行为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个计划的改变。文本分析显示,"梵静之邦"追求的自由生活其实是不愿受他人统治的理想状态,而"云中鹁鸪国"的建立不但否认了"梵静之邦"的可能,也展示了一个城邦应该具备和维护的政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