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当代公民道德规范包括总要求、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总要求、总规范,对各领域的具体道德规范建设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推进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突出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典型、农民工等几类主体,创新道德教育和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2.
构建"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教育模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四维"教育模式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理论内涵;坚持以情感融化为手段,推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策略调节;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巩固大学生价值观践行的目标驱动;坚持以实践养成为目标,拓展大学生价值观践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公民道德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公民道德建设的支持。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每个环节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融入道德制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为标准树立道德榜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鉴于"公民"的特性和"道德"的功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确立公民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以道德建设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措施。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有助于增进多民族国家内部成员形成"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有助于公民形成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道德选择并自觉上升成公民的道德行为,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地区的稳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出现危机的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时,阻碍了人类的精神和道德的发展,产生物质的丰富与精神(道德)的贫瘠(危机)的悖论,惟物质至上侵袭了我国公民的道德观念,带来了混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认识不清,出现偏差,公民意识教育欠缺,道德教育内容未能与时俱进,教育的主体未搞清,法律与道德发生"裂变",后者更是我国公民道德危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罪犯思想道德教育是罪犯教育工作中法定的、核心的工作内容。是罪犯矫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罪犯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严重不足,表现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不符、偏离在押犯思想实际、教育内容与方法空洞等诸多方面,改革罪犯教育的内容,增设公民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将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向注重实践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从而有效推进罪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德国在儿童中推行的善良教育,以"善良"为核心观念,教育和引导人们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善待生命、同情弱者、宽以待人、反对暴力等,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教育效果。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和社会人士盲目地推崇德国的善良教育,甚至错误地诟病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确分析德国善良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借鉴德国善良教育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新加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加坡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二者以其思想内容上的契合性和实践行为上的互动性,辩证统一于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并在实践中表征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同源性逻辑、共通性逻辑和互动性逻辑。在借鉴国际公民教育和国内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逻辑将更加紧密,创新互动,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行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认同,才能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稳固的价值追求,从而最终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基本缺失的,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中利益维度的缺省。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内容观念建构的出发点;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对象动机激发的关键;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功能现实建构的落脚点。为此,应以大学生利益诉求为切入点,构建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观认同的工作新思路;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逐利观,引导大学生进行利益结构的优化;应注重促进认同教育利益机制与其他机制的协调,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德讲堂"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群众参与、群众推动、群众受益"的教育形式,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新平台,推动了道德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道德讲堂"重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新时期道德榜样,并实现形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2001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新加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加坡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道德讲堂作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大创举,不仅创新了公民道德的教育方式,而且与城市文明建设融为一体,成为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家风是我国家庭文化的精髓,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基本遵循的家庭伦理秩序、道德风貌和文化风范等。古代家风将宣扬和践行传统价值观平民化,将家庭道德教育实用化,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价值观教育形式。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传承和构建优秀家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从布迪厄"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出发,探讨社会与家庭的场域联系以及家风惯习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家风场域与惯习的生成性进行合理分析。当代家风场域的构建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之落细、落小和落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各地方高等院校在法学教育的目标与定位、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从人才培养理念、机制、课程设计和考核四个方面探索出多元化"渗透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2月19日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主席陆晓禾研究员主持,她指出自2001年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已有13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公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春风化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受西方话语霸权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缺少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势在必行。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文只有二十四个字,但是实践中却出现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导致话语内容"千篇一律"、教育形式"自上而下"、传播效果"强力灌输"。在话语创新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解决核心价值观教育"谁来讲""在哪讲""怎么讲"等核心问题,使其渗入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行动中,达到"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又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杨赠赠  吴怡 《传承》2015,(2):74-76
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构建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具有的主动性、自主性等自身特点以及其所处环境的空前开放性、价值观念多样化等,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偏差,迫切需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李彬  张振 《人民论坛》2022,(6):123-125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地生根,不仅对农民群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理论上,以利益实现机制、理念嵌入机制、组织动员机制与示范引领机制的结合,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与践行。实践上,以乡村产业振兴,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物质根基;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农民群众生活的文化场域;以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青年精神文化产品既是党和国家与广大青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又是党和国家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引领的工具。以"环境变量"和"产品变量"两组描述变量对承载青年价值观教育功能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行分析,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等四个时期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变迁轨迹,以期从中归纳出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当前在青年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提供一些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