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无产阶级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本前提。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等几方面。其实现途径主要为加快发展物质生产增强国人幸福感、加强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幸福和谐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郑湘萍 《前沿》2012,(17):41-44
作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兴流派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蕴涵着丰富的幸福思想,着重探讨了幸福与生产、消费、分配、生态、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等维度,为幸福中国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宋晶 《前沿》2013,(22):195-196
当代大学生被认为是幸福的一代,然而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其幸福指数并不高,究其原因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没有很好地结合.为此,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确立新的育人理念和培育途径,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准,增强其对幸福的体验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增强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李玲 《传承》2011,(14):60-61
在西方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幸福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探究。在西方的历史视野下,幸福有多种划分,理性的、感性的、宗教的,不论哪种划分,都是在寻找一种真正的幸福观,并致力于追寻实现幸福的途径。期望通过对幸福观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的幸福观的思索为当代幸福的建构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8次提到“奋斗”,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价值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从生成逻辑看,它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发展和创新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接续弘扬和时代转换、对自身独特经历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概括;从理论意蕴看,它科学回答了“为何奋斗能幸福”“为谁奋斗才幸福”“如何奋斗得幸福”等一系列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从实践特质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方略,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6.
田红娟 《人民论坛》2013,(11):140-142
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和科学的理念,探寻幸福民生的践行路径,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对幸福民生的实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坚守过程也是对人民幸福观的阐释和发展过程,形成了人民幸福观特定的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价值主张。首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缘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深刻反思与关切,在救亡图存到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中对人民幸福真理的寻求和发展;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幸福的理论,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相结合的人民幸福观;再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主张,在价值排序中,集体幸福处于优先地位,这既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和目标指向,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但并没因此快乐了很多。人们的欲望过于扩张,过于追求名利,反而离幸福越来越远了。如果人们把幸福都建立在金钱和享乐之上,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无法实现人的幸福,也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认真研究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人生活更好或更幸福是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内涵是人的解放、自我实现和精神的恒久满足。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幸福的基本条件;节俭消费是永续幸福的保证;劳动是幸福的主要来源。从维护生态的视角和从人类的整体以及长远的利益出发看待幸福问题,可谓独树一职。但生态社会主义也往往忽视了贫穷给人类所造成的不幸,低估了科学技术对人的幸福产生的积极作用,把劳动看作幸福的理想目标难于改变现实中劳动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方玉 《前沿》2011,(5):56-59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规定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幸福观。在幸福观的视阈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追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指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幸福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奋斗目标,现代公民的荣耀与幸福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诉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的幸福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指向,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所具有的理论力量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运用词汇联想技术收集大学生对幸福的社会表征词语,在此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幸福观调查问卷,可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幸福观的结构及其特点。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观的成分是多元的,但依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庭为核心,注重精神生活及理性的财富追求等特点,继承了"家、国、天下"的价值次序,同时表现出生活化与个体化的时代特征。研究还发现,社会取向的追求"自我实现—服务社会"的幸福观和注重精神生活的"快乐"幸福观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作用,而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及生活安逸的幸福观并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的幸福观和价值观 幸福是人人追求的,但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同时也各有不同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邓皖宁 《前沿》2013,(18):57-58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幸福理论外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高校在现实中幸福因子缺失造成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片面与异化的倾向。通过阐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高校三方面得出建构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黄海蓉 《新东方》2014,(3):65-68
海南省三亚市正朝着建设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三亚百姓的幸福家园迈进。在社会转型期,妇女也是推动三亚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研究三亚市妇女幸福观的现状,分析认知的误区,提出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引导的对策,对培育三亚市妇女正确的幸福观,促进和谐三亚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东柱 《前沿》2014,(7):54-56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扬弃和超越了宗教和资产阶级的虚幻幸福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实幸福观。它把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很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划清了界限;它强调只有通过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才能获取幸福,从而区别于享乐主义;它把人类幸福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把实现共产主义、达到社会幸福作为最大目标,从而为人类追求幸福指明了方向。因此,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具有丰富内涵而又有明确未来指向的科学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6.
快乐论和完全论对何为“幸福”有着不同的诠释,综合两派观点,可以把幸福定义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快乐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把幸福与快乐等同起来,会导致异化的警察幸福观,它通常表现为“肉欲幸福”、“金钱幸福”、“权力幸福”,这些方面往往交织在一起.道德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这意味着幸福不必以道德为客体,幸福不是道德的必然结果,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基础.要实现警察幸福观的回归,需要处理好法与德、情与理、高标与底线的关系,需要做到头顶蓝天、脚踩大地,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关于幸福本质的科学阐释,也为我们走向幸福提供了正确的指引。新时代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深入的研究解读,找准新时代幸福的本质,认清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打造充满幸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夏多多 《求索》2011,(10):219-221
司汤达和他的主人公的幸福观是独特的,幸福不是坐等而来,需要自己的追求:生活态度上表现为活得真诚、爱情追求上表现为破除庸常、文学创作上展现为自我探寻。幸福不是物质的堆积,而是各种感觉的捕获:幸福不在大小,司汤达的平常幸福摈弃了历史与政治;幸福不在长久,司汤达的主人公往往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短暂却炽热的真爱;幸福也不回避苦难,司汤达的主人公最高幸福的获得往往也是肯定苦难、经历苦难的超越意识。对幸福的追求更不排除对幸福的理解:对司汤达的主人公而言,理解幸福主要表现为淡化使命、出其不意、虚空再生。  相似文献   

19.
幸福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幸福和快乐作为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关键概念,内涵各异,而又互相关联,常常容易混淆使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快乐和幸福的构成多维性、目的终极性、人格道德性、人生意义性、动力持续性的角度着手,深入研究并阐述幸福和快乐之间的界线和联系,进而尝试分别给出幸福和快乐的概念和特征界定。社会主义为实现幸福提供了制度保障,个人幸福只能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的幸福观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健康与精神生活,它既能促进个体人的精神健康,又可以对整个社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时代,人类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不同.中国人的幸福观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色即空"、"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不同类型.在扬弃前人幸福观的基础上,当代中国人正在追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一致"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