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飘飘: …… 你提到吃苦问题,很好。 苦与不苦是比较出来的。同样的物质条件,某一地区或某一时代的人以为苦,而另外一时代或地区的人却以为甜。同样,怀有某种思想的人以为苦,而怀有另外一种思想的人却以为甜。 你们学校,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是甜的。别的学校没有一个比得上。高粱米是好东西。我国有颇大一部分地区以高梁为主食,30多年前我到沈阳一个大地主家,他给我吃大米饭,自己却吃高粱饭,他说大米饭不好吃,可见这是个习惯问题。你们吃了个把月的高梁饭,想已习惯了,如因吃高粱饭而身体更棒那更使我高兴。 你们现在是锻…  相似文献   

2.
傅茗  肖世艳 《传承》2005,(1):44-45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资制度进行了几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背景。一次小变化解放初期,农民最羡慕的就是吃公家饭,照他们的说法是,吃公家饭的人月月有“收成”,农民因此称城市职工的生活为“月月麦子黄”。而当时,吃公家饭的人不多,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学校和少数国营企业,国家对他们实行工资制,但也可以按本人意愿选择供给制。由于物价不稳定,工资是以小米为计算单位的,那时月工资最高是3400斤小米的折价。家住广西农学院的王老正好赶上了1952年至1955年第一次工资改革。王老1952年参加工作,工作的第一个月他拿到了300分,每分…  相似文献   

3.
纳税遐思     
我少儿时生活在“广阔天地”,那时十分羡慕城里“吃公家饭”的人。1977年恢复高考我是首批考上的,当时很为自己跳出了“农门”,吃上了不虞生老病死的“国家俸禄”而欣喜。参加工作后,我先在县文教、组织部门,后到市政府机关工作,拿了近二十年从国库中发放的薪水。以前,我总以为这些钱是国家的,竟未细想所谓“国家的钱”实际上全是来自纳税人,那个时候、税的概念、意识很淡薄。  相似文献   

4.
2元钱的故事     
那那是一个正午,炽热的阳光笼罩着整个大地,天气十分闷热,我从睡梦中醒来,擦了一把汗,肚子已咕咕直叫,我跟同事一块儿朝食堂走去。买饭打卡时,不曾想我的饭卡里只剩下五分钱了,卖饭的师傅对我叫道:“开什么玩笑,五分钱还不够买馒头皮呢!这里又不是救济中心,也不是慈善机关,有钱就吃,没钱一边凉快去。”周围的人一言未发,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盯着我,我强压怒气,扭头跑向伙食处加饭卡。买完饭,转身准备回宿舍,这时看见一位老太太在跟刚才卖饭的师傅理论什么。原来老太太没有饭卡,师傅又不收现金,老太太实在没办法,只能找熟…  相似文献   

5.
寻访大麦地     
我有个朋友七十年代当知青时就在大理市大麦地山区。当他听说我要到那里采访就说:大麦地是大理市最贫穷的地方,当年他们在那里吃的除了包谷饭就是洋芋,吃不到蔬菜,还常常受饿,直到现在一提起包谷和洋芋他就害怕。走出大麦地参加工作后,因交通不便。他再也没有回去看过,他估计不会有多大变化,山区嘛,要改变也难。 据大理市农工部的同志介绍,截止1985年,大理市仍有4个州属重点扶贫的特困村,大麦地村首当其冲。当时这个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人均粮238公斤。去年,这个 村年人均收入已达 2031元,粮食自给有 余,…  相似文献   

6.
徐焰 《现代领导》2014,(6):43-43
从1949年春进入中南海开始,周恩来便是中央领导人中最忙的一个.当时被毛泽东等人比作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则称他是“全国睡眠最少的人”。自称“只是一条小毛驴” 1940年代在延安筹备“七大”时.周恩来因坚忍耐劳被党内同志称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头骆驼”。他自己却说:“不,我只是一条小毛驴。”  相似文献   

7.
漂流     
黄任波 《当代广西》2007,(22):55-55
在我,读书纯粹缘于兴趣。 表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据说一个人小时候吃得多的是什么,长大了他就会偏爱吃什么。所以“啃书本”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起.长大了你才会把它当饭吃。可见。读书兴趣,“从娃娃抓起”,也是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8.
心无事     
黑岛 《人民公安》2010,(17):59-59
不知道是60年还是61年,我娘,那时已经嫁到姥爷村里.也就是我的家,父亲在宁晋县医院学医生。她自己总是去姥爷那里吃蹭饭.那时候都是从大食堂把饭拎回家.西红柿打卤面已经是奢侈的梦想了,这一天,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娘怀着西红柿的梦想去了姥爷的家,只见姥爷的脸色特别难看,不知是在外面受伤害还是嫌我娘又去吃蹭饭.  相似文献   

9.
父亲(随笔)     
数年前,我还是一名从乡下到城里读书的学生。记得刚从农村到城里那会儿,突然间吃学校集体伙食,很不习惯,总觉得那饭不仅硬、散,而且有一股异味儿,菜也难吃。 经同学介绍,我到学校外的一小伙食团吃了一次,觉得那里的饭菜与自家的一样宜人,加上师傅热情和气,所以我决定长期在这伙食团搭伙。 周末回家,我把这事跟父母说了一遍。 我知道,前两周父母已为我在学校吃不惯犯愁。听了我说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了,都显出一种欣慰之色。当父亲听我说每天得多用几角钱时,他先是一阵沉默,然后说:“不管怎样,要吃饱,钱是小事,身体要紧,不…  相似文献   

10.
种好心田     
佛经中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说:“我耕田种谷,所以有饭吃;而你不耕田种谷.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谷,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像是在种福德田。”  相似文献   

11.
信任对接     
离检票进站还有一段时间,独自踱到大厅里茫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货架上堆积着的各色食品,电视屏幕上不断闪去闪回的列车到开时刻表。独自一个人在茫茫然然想着心事……我在想心事的时候,就看见迎面走过来一个高高大大笑容可掬的人,他那方方正正的大脸上写着一脸的诚恳,他的笑他的目光都直对着我,那感觉好像我是站在这里迎他的一个熟人似的,我快速地在记忆的索引里寻找着是否见过这样一张面孔,那时他已来到我身边热情地朝我点了一下头然后说:“你好。”我出于礼貌便随口回了一句:“您好。”那人就跟我擦肩过去了。那人走出好…  相似文献   

12.
某地一位官员东窗事发后,在狱中忏悔不该为一时的虚荣而丢掉终身的幸福,并写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要吃一生的饭,莫吃一时饭”。这位“大人”莫吃“一时饭”的忏悔对他来说虽然晚了,但对于我们为些狱外人却很有警示意义。从古  相似文献   

13.
朝霞 《今日民族》2001,(8):31-33
隐藏在横断山脉皱折里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松鹤村,在滇西一带曾经是个以“穷”出了名的彝族山寨。“披羊皮,穿草鞋,吃包谷,住闷头房”(一种上层住人,下层住畜,只有门而无窗的土房)”就是对过去松鹤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外乡人曾打趣地说:要托人捎信给松鹤,只要看见穿羊皮褂,表情畏畏缩缩,人前直不起脖子的那一定是松鹤人。村长罗康福说:“这都是因为一个‘穷’字啊”。 可如今的松鹤人不但穿上了西装、皮鞋,而且还用上了程控电话、手机、电视机和电冰箱,村里80%以上的人家推掉“闷头房”住进了人畜分开,有门有窗的新式房…  相似文献   

14.
自砸饭碗     
人谋上一份差事,可以有很多崇高目标,也可以有很多伟大的理想。但归根结底,赚了银子能够吃上饭,这是最基本的动机。当我们在最底层工作的时候,那点微薄的薪水就只能是吃上一碗饭,可能还不是什么好的饭。当年学徒就叫做吃“三年萝卜干饭”。所以中国人一直把工作叫“饭碗”,有点俗,但是很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之所以要工作的本质需求。  相似文献   

15.
生涯驿站     
《劳动保障世界》2010,(4):63-63
幽默五则 吝啬 乞丐来到一位太太门前。 “请帮帮忙吧,太太!我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 “剩了两天的饭你要不要?” “我要,太太。” “那你后天来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生存     
为了生存延梅记得那是1971年9月,我们七、八个女同学劳动了一天,又在为明天的柴、米、油、盐而发愁,个个闷闷不乐,有的偷偷地擦泪,有的唉声叹气。小曹挥动着手大声喊到:“我真不明白,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接受什么再教育?”玉兰反驳说:“你头脑中的‘私’字太重了,应该彻底脱胎换骨进行改造。”小曹涨红着脸叫着:“我‘私’字,你‘公,字当头能当饭吃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我无言以对,大家的苦处我心里明白。今天我只吃了一个玉米馍,早饿得发慌,泪水象断了线的珠子从脸颊上流了下来。大家见我这样都默不作声了,挂着脸,抹着泪哭泣着。那时的我们对生活最高的向往就是肚里能吃饱饭,求得生存的基本标准。当年的山区农村实行的是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人们盲目的开垦荒地,导致了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只有变更广种薄收传统的生产方式,腾出土地还林、还牧,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把荒芜的土地变成绿洲,才能与大自然共存获益,找到自己生存的途径。但当时我们对这个道理并不十分清楚,不懂得贫困并不是社会主义,匮乏是社会倒退的标志。·插队知青“侃”当年·为了生存@延梅  相似文献   

17.
转变     
培训快一周了,这天吃完午饭李虎躺在床上休息,别人都睡着了,可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又想起了劝慰妻子时的那几句话──“……我参加公安工作五年多了,通过这五年的努力,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照‘三项教育’分离培训标准,我符合条件,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差距,我想通过这次培训提高一下自己,这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差距?”妻子打断他的话,“人家别的单位,每天都上八个小时的班,你没日没夜地泡在局里,12点之前能回来的,有几次?周末都不能休息,这是差距?一有案子你连饭都吃不好,饥一顿饱一顿,…  相似文献   

18.
兰州拉面     
刘郁 《人民公安》2011,(20):58-58
以前不爱吃面条.而父亲是面条的忠实爱好者,他能自己和面,然后做成炸酱面或热汤面.都是些朴素的食材.却也筋道清爽.是年少时光里才有的味道,可是那时的我并不捧场,只吃一小碗.用父亲的话说:“可惜我这手艺了,这孩子就只吃几根。”等到过了而立之年.父亲爱吃面的基因忽然觉醒了,渐渐品味出面条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19.
白红义 《小康》2005,(11):34-36
“捕码者”李许如果没有地下六合彩,按照李许最初的人生设计,他可能在做一个大型的学习网站,“我就是站长,目前也应该赚一点点钱了。”李许,男,20岁,湖南岳阳某村农民,自称民间致力于反对地下六合彩的“第一人”。由于将全部的精力投身于此,李许并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同龄人一样有所收入,20岁的他仍吃着“父母饭”,这一点经常令李许苦恼不堪。2002年初,李许第一次知道了地下六合彩的存在,他在《岳阳晚报》上看到一篇“天下第一村”张谷英村一家人买码输钱喝农药自杀的报道。那时,李许所在的村子里,买码的人还没有形成气候,充其量就是一两户。更…  相似文献   

20.
穷烧     
穷烧叶照青本是一介贫民,偏要在外面摆谱儿,老百姓称之为“穷烧”。某人平日连饭都吃不上,出门总要用猪肉抹唇以示其天天吃,这是民间笑话中塑造的穷摆谱儿典型。难求肚子圆,且求脸面光。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还真不少。我有一位年轻同事,身上穿着名牌服装,屋里摆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