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瞭望》1999,(52)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程瑞声认为:目前印度是南亚的区域性大国。随着印度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估计印度在对世纪中叶前后将进入世界大国的行列,也很有可能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据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法估计,目前印度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到2020年可能发展到居世界第四位。印度已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在原子能的开发利用、航天等方面均有相当水平,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主要软件中心之一;粮食已能自足,并略有出口。随着经济改革的继续进行,印度有可…  相似文献   

2.
我们该向印度学什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 功访华之后,中印比较的文 章层出不穷。在比较的天平上,更多人将砝码放在了中国一边。但美国《外交政策》发表的一篇文章则传出不同的声音,并引起广泛关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两名教授认为,印度的经济增长前景优于中国,印度将在未来迎头赶上,甚至可能超过中国。这篇文章称,中国缺乏能够在全球市场获胜的企业,但印度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领域却有能同欧美大企业竞争的公司;中国在现代经济的“硬件”方面出色,印度则拥有完善的金融制度等现代经济的“软件”。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和全球声誉依赖…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方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耕地非农化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及耦舍协调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31个省份耕地非农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在长期内,由于各地区经济、资源差异,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和耕地非农化呈现出不同的因果关系.在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方面,从总体上看,都从1998年左右的中度失调状态逐步过渡到勉强协调的状态,各区域之间又存在差距.因此,要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实行适度从紧的耕地非农化政策;优化耕地保护调控指标的分配结构;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的盲目依赖,促进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20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世人瞩目的高速成长,创造了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奇迹。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成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经济继续实现高速增长存在着巨大潜力,但又不能简单认为存在高速增长的必然性,而是需要创造条件,特别是体制条件,才能使这个过程顺利完成。一、高速增长的潜力和动力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GDP年均达到9%的世界增长奇迹。目前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经济是否就此结束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阶段,今后将进入一个正常的持续增长的阶段?如果中国经济仍然存在高速增长的客观…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共进行了五次大的改革。除1982年机构改革外,1988年、1993年、1998年机构改革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明确一致的,即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改革重点集中在经济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人员分流的趋向、安排思路基本一致;每次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各有所侧重,但改革在逐步深化和完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三次机构改革都具有过渡性质,并存在一定的误区。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表现出新的趋向,即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凸现政府管理专业化特色;最大限度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和国际经济接轨。但此次机构改革的盲点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王晓峰 《学理论》2008,(8):12-16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与其他经济学家合作,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是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开始改革的,其经济结构与东欧及前苏联显著不同;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双轨制”的改革和财政联邦制;中国经济增长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制度向着加速非农业部门的方向变化,另一个是工业作为无可争辩的、主要的增长引擎的出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二是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2)
随着20世纪90年代印度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行,印度经济焕发活力,关于印度经济奇迹增长背后的原因讨论颇多,从印度国内制度因素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二者相互渗透形成了印度社会的行为准则与特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将印度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有利和限制中印经济增长的因素,通过分析印度历史变迁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制度因素的关系,借鉴印度经济发展的优点,认为制度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合理的制度安排能推动社会进步与一国的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投资和信息化资源利用两个方面,在核算ICT资本存量和建立Ubiquitous指数的基础上,需要将ICT投资和信息化的普及与应用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进行分析.利用ICT增长模型对ICT投资贡献度以及网络外部性的计量分析表明,ICT投资对北京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ICT投资与普及应用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和网络效应,从而进一步增强了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软件投资与硬件投资相比较,软件投资的作用更为显著,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21年来,农业和农村 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不仅成 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直接动因,而且为经济体制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这方面,农业和农村作为经济体制创新的一大重要领域,必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继续作出重要贡献。 但是,近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因开始发生一些变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增长的势头减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的增长率始终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农产品的增长当前已经进入了受需求制约的阶段,农产品的价格已经没有多少上涨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渐进式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宋留清197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逐步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这是与东欧和前苏联的激进式改革截然不同的道路。对传统的...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发展杨明洪中国经济改革包括所有制改革和经济运行体制改革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公有制理论问题。就所有制改革来讲,基本的原则是要使所有制关系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改变公有制存在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要对公有制本身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入研究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_,㈨uh』一l…  相似文献   

13.
晏辉 《理论探讨》2023,(3):127-136
中国式现代化是朝向终极之善的社会变革运动,它将以最小的代价创造出个体与类所需要的终极之善。可以将这个终极之善先行标示为:找到一个能够持续创造财富并合理分配财富的经济组织方式,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既改变了传统社会财富匮乏的状态,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运动中产生的两极分化;创制了一个令每一个有理性存在者充分但必须合理表达政治意志的制度安排,它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官僚政治又改造了西方国家错用甚至滥用自由和民主的政治结构;创造了令每一个人自愿过一种整体性好生活的财富基础和社会环境。基于这个完整性的终极之善,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追寻各种实现终极之善的手段之善,最为根本的是实现一种本质意义上的观念革命,亦即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观念、人与人关系上的观念和人与自身关系上的观念的革命;通过制度创新将效率与公平、正义与平等、自由与幸福这些根本性的价值原则贯彻到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之中;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不断培养出朝向终极之善的道德人格,并在反复进行的改革实践中将道德人格变成可以反复使用的实际能力,从而展现出优良品质。这便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4.
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从总体层面和具体行业层面对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落后于印度,其原因在于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借鉴印度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据此,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我国人口优势,保持传统优势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利用经济起飞优势,大力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现代服务业;三是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版权和许可证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国保险需求的增长非常迅速,但只是潜在的增长。怎样把它变为现实,需要从产品结构、产品功能、满足广大居民迫切需求等等方面下大功夫。 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系主任、国 发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研 究员张洪涛教授指出,历经2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中国保险服务的层次、内容、结构;还是在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以及保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上,都还只能说是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 虽然近年来在许多方面有所突破,但还存在一些不理想的方面,如我国保险业尚不成熟,国家出于对其保护…  相似文献   

16.
邹广文 《理论视野》2010,(12):17-18
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例如国家所出台的改革举措常常是滞后的被动应付,缺乏发展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过度的资源开发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为代价的;而今天的既得利益群体已经成为社会改革的最大障碍……凡此种种,要求我们必须在理论层面加强反思的自觉意识,以切实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真正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跨越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然而,"省直管县"改革不仅是减少地方行政层级、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操作性环节,还涉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各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的基本"条件"需要展开深入研究。通过采用快速聚类分析的方法,在对26个省区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省区的基本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应该依据各自的发展阶段与特点,分类指导,分类改革。  相似文献   

18.
机构改革中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权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构成对现行政府职能和权力运行的挑战。政府机构改革成为经济改革攻坚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其实质是要解决好政府的职能定位与权力转移问题,以适应经济市场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本文从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协调、相同一,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要适应社会主体的发育和发展,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协调和服务;在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中,逐步推进国家权力向社会的转移和回归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提出,但迄今为止对它内涵的理解和实践尚有不同的认识和选择,有人强调其刻不容缓性,而有人强调其不能急于求成;有人把集约型与粗放型划分,与内涵型和外延型、效益型和速度型、质量型和数量型等同看待,有人则反对等同看待。对此,有人提出应从总体上理解内涵,即“改革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用的方式”,笔者赞同从总体上把握内涵,但需要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关系中来全面把握内涵。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和长期性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质上是…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0,(19)
各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依据。当前不少国家在师范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问题。 一份关于欧盟师范教育质量的研究,列举了以下影响因素:①经济思维和经济理论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师范教育受到竞争和市场的影响;②在变化迅速的动态社会中,学校和教师要面对更多的变化了的新的任务和期望;③教育专业的地位、教师工资水平或工作条件以及教师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变化;④师范教育概念研究及其经验研究方面的新结果。  有学者还分析归纳了制约印度师范教育质量的因素:教育改革法律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