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态环境问题终究是一个政治问题,其最终解决需要依靠制度和法治.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生态社会运动方兴未艾,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各国人民的价值追求.世界范围内绿色政治发展的大潮中,以宪法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也逐渐开始了生态化进程.建构一种生态良好的社会,必须追溯到社会政治权力结构中去,以"权利"限制和规范"权力".其中,环境权被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并写入多国宪法,成为宪法生态化趋向的基点.在政治实践中,环境权入宪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契合了生态文明时代特征.在更为深远的政治哲学意义上,环境权入宪有力地彰显了生态正义,促进了 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研究社会公平问题是理论与现实意义兼具的选择;整体上的贫富差距明显、局部上的城乡与地区差距蔓延,以及微观感受出来的群体间差距扩大,事实呈现出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面相;社会公平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是政治的本质要求或目标属性,是判断政治制度优劣的标准之一,是政治决策中的一项重要选择,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政治学意义上的分析离不开制度、权力、政策等维度。  相似文献   

3.
合法性问题是政治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对政治权威和政治秩序的自觉认同.在人类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解决的是"社会政治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解决的是"社会政治秩序何以持久"的问题.合法性主要关心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范围内以价值观念或建立在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规范所认可的方式进行有效运行;第二是这种有效性的范围、基础和来源.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与环境保护理论,科学回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与发展了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全球生态治理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勇于担当国际责任、推进全球治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5.
浅议生态环境与政治生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和谐的综合体;"美丽中国"的本质是人、自然与社会相和谐基础上的发展。现今存在诸多制约生态文明发展的因素。美丽中国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只有自然、社会、人三个要素保持平衡,美丽中国的实现才能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7.
美国西雅图大学政治学副教授C·布雷德利·沙尔夫所著《民主德国的政治与变革》一书,全面阐述了民主德国的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该书的“总结”一章中,作者将影响民主德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因素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德国的传统;二、苏联的渗透;三、社会主义制度;四、新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8.
犯罪学的价值和功用——兼谈犯罪学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学是一门有用之学,而不是无用之学。犯罪学是关于犯罪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犯罪观;犯罪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人性和社会本质的独特视角和有用工具;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位学科,对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指引作用;犯罪问题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犯罪学具有政治献策功能,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引作用;犯罪现象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业",通过犯罪学研究来科学地应对和解决犯罪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学意义。此外,犯罪学研究还具有综合性的知识训练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生态自治主义是一种以生态(生物、生命)中心主义哲学与伦理为基础的、或者说具有明确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与伦理倾向的社会政治理论。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生态基要主义或生态原教旨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它的政治与政策主张,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与现实世界根本对立或不可调和的性质。但也正是在上述双重意义上,生态自治主义构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激进主义生态文化理论,因为它不仅是对现代工业社会或文明的一种彻底批判或意义解构,还是对未来绿色社会或"好社会"的一种大胆的"乌托邦"式想象。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场来自技术、经济、文化和制度等维度的结构性变革。变革在给我们创造很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危机。或许,我们所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转型中的政府体制出现了危机。我们知道并理解这些问题,而在很多国家,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政治意愿。这种统治方式危机与政治合法性危机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助长,导致政治瘫痪,并为权力主义政策开辟了道路。目前,一个全球文明社会正在形成。由于各种不同的利益和价值潜藏于这个文明社会各个部分,而使得全球文明社会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十分有限。这些利益、价值与国家制度、国际制度的联系极其复杂且令人困惑。这篇演讲旨在探讨潜藏于全球统治方式中的政治危机因素,同时探讨能在全球化、文化转型和技术范式转变的新情况下预示着重建民主决策之路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后,地区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了诸多地区主义理论,虽然60-70年代其发展有所减慢,但80年代后期新地区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地区主义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地区化形式各异,文章在宏观上从内部和外部因素、潜在因素和本质因素等方面探讨地区主义的发展动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型国际政治,"碳政治"一词伴随全球变暖问题而出现,为国际政治舞台增添了新的博弈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欢迎"碳政治"这一新型国际政治,但反对把国际气候问题政治化。把国际气候问题政治化、寻求实现其他目的,无助于切实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把生态文明摆在了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四大建设解决的都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关系,它在逻辑关系上所处的位置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4.
人的安全是人的发展之重要条件,它包括经济安全、食品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人身安全、社区安全和政治安全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目前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人的不安全性,具体表现在全球性生产、人口迁徙、生产的新模式、传统领土安全与人的安全之间的资源竞争、相互依赖与领土主权原则之间的冲突,对人的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难以单独有效地应对人的安全的难题,在人的安全治理上不仅需要国家的治理结构,还需要一个以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全球治理结构。面对人的安全,全球治理结构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以合作姿态来帮助相关国家解决人的安全问题,而不是作为超国家主体干预发展中国家;它是一种经济、社会的全面治理结构,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安全结构;治理的原则应该是以人为本。但是,目前由于全球治理中的"民主赤字"使得在全球范围内的治理效果不彰。要改善人的安全的治理结构必须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减少"民主赤字"。  相似文献   

15.
当代绿党发展迅速,已成为西方一支重要的左翼政治力量,绿党左翼以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人平等交往.它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所造成的全球生态危机等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问题构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挑战.要解决生态危机,需要世界各国坚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来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要坚持对话协商,排斥生态霸权主义;坚持共建共享,让全人类都能享受到生态福祉;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全人类共同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难题;坚持绿色低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克服生态危机,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所造成的全球生态危机等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问题构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挑战.要解决生态危机,需要世界各国坚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来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要坚持对话协商,排斥生态霸权主义;坚持共建共享,让全人类都能享受到生态福祉;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全人类共同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难题;坚持绿色低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克服生态危机,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8.
搞好社会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社会和谐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突出表现在对社会主体的导向、凝聚、化解、调控等方面.社会和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团结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生态优化教育等.社会和谐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坚持不断创新,当前要特别注意坚持社会和谐理论教育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相结合;坚持社会和谐教育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相结合;坚持社会和谐教育与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党群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互动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党群关系呈现新的复杂特点,存在着产生对抗性的潜在因素。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穿到实践中,仍是一个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汉源县灾后重建与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统筹并进,为基层社会构建利益矛盾化解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大以来,学界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关注度日趋增加,主要集中在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构建、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的路径选择等方面。通过梳理相关成果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对党内政治生态概念的界定相对模糊,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定位不够精确,对党内外政治生态关系的探讨相对较少,提出解决党内政治生态问题的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