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金满楼 《政府法制》2014,(23):33-33
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冯玉祥请他讲授历史课时。让随从和亲朋好友也参加听课。一天正在讲课,蒋介石来到冯玉祥的公馆,冯玉祥向蒋介石介绍翦伯赞后,汇报说是请他在讲历史课,蒋介石连声说“好”:“你继续讲,我也是来听你讲课的。”  相似文献   

2.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2,(23):31-31
蒋介石平素不苟言笑,缺乏幽默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评价蒋介石“古板,极其乏味”。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心情更是很沉重,据蒋介石侍从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下属机构)的人回忆说。很少见到“老头子一笑”。然而,抗战初期胡适的一首白话诗,硬是把蒋介石逗笑了。  相似文献   

3.
黄开富 《政府法制》2013,(20):44-44
抗战期间,日本飞机疯狂地轰炸战时首都重庆市,生灵涂炭,日月同悲。这天,浓雾弥漫,料想空袭不会再来,蒋介石吃完早饭,便召集了包括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在内的几位干练随从,准备“便装巡视街道,亲自察看灾情”。一行人长衫礼帽,蒋介石拄着手杖。他们走过大街小巷,只见断垣残壁比比皆是。突然,蒋介石驻足于自龙池街口,他昂首斜视,表情骤然严肃。  相似文献   

4.
梁琨 《政府法制》2011,(26):15-16
不久前有人撰文称,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是蒋介石。该文说: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六次高呼:‘毛主席万岁!'”文章最主要的根据是《大公报》的报道。文章说,1945年10月9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张治中设宴款待毛泽东的消息。在酒席上,毛泽东作了希望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演说,“毛先生在高度的热情中,结束了他的演.说。毛先生的话音一落,蒋委员长就咆哮般地大喊道:‘毛主席万岁!’连喊三次,回赠毛泽东”。  相似文献   

5.
张景祥身上的谜团一直让人无法开解。 官员?文人?他两者兼具,身份是司法局长和西部作家,这个“秀才”和“兵”的特质怎么会在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呢?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个月前还到处求人为自己手下的人找工作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牛”起来了,整天是企业求他派人,而他却“无兵可派”。  相似文献   

7.
王庆顺 《政府法制》2009,(24):48-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东北没有国民党军队的一兵一卒。蒋介石为了独占东北,在抗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之时就迅速派兵闯入东北地区,一度号称“天下第一军”的国民党新一军就在这时被蒋介石急调东北。这支王牌军会同其他蜂拥而来的“国军”,与长期在此地坚持抗日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一起恶战于白山黑水间。  相似文献   

8.
逸民 《政府法制》2013,(3):31-31
1974年年初,马康卫“大使”即将退休,并返回美国,蒋夫人为蒋介石能否与马康卫在离开台湾前见面担忧了很长时间。她担心,如果他没有与马康卫会面,将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并有可能对华盛顿和台北脆弱的关系造成负面的影响。她决定,在1974年的3月25日和已87岁高龄的蒋介石为马康卫举办个饯行宴会。这将是1972年7月以来蒋介石第一次接待外国客人。  相似文献   

9.
苟梓 《政府法制》2009,(24):26-26
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对这两种标志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政府法制》2010,(16):22-23
各付心思待统一 1972年3月,在台湾上空的浓重阴云中,蒋介石以86岁高龄出任第五届“总统”,悲壮宣誓:“只要毛共及其同党一日尚存,我们革命的任务不会终止,纵使我们必须遭受千百挫折与打击,亦在所不惜,决不气馁。”但“英雄”垂暮,他的精神已支撑不住他的宏志。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政府法制》2013,(26):7-7
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发来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和平谈判。中共中央认真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决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8月28日下午3时37分,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等人从延安飞抵重庆。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这是一次永载史册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在抗战牺牲的英烈中,很少有人知道“宣侠父”的名字。然而,他是抗战中死于国民党之手的中共最高级将领之一,并且尸骨无存。他被害的卷宗共三卷,至今静静地躺在北京市公安局档案处的档案柜里。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抗战事业的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近年,从相关的影视资料和书中发现,除此之外,白求恩还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性情中人,易于“动感情”,好“冲动”,经常“发脾气”,是他工作中的常态。  相似文献   

14.
张倩 《检察风云》2010,(17):54-56
“我的老师伍柳村教授。他非常有学问并目认真负责,讲课论理深刻而逻辑脉络清晰,也是他使我对刑法学产生浓厚兴趣。” 记者(下文简称“记”):您是1954年出生的,名字里又有个“宪”字,这其中有什么联系吗?  相似文献   

15.
苏洁 《政府法制》2013,(35):27-27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第三天。 正在为排兵布阵发愁的将军马歇尔想到了一个陆军上校。因为多年前的一次演习,这位陆军上校出色地完成了艰难无比的保障任务,他给马歇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游聪 《政府法制》2014,(14):37-37
1941年9月,张季鸾逝世,蒋介石唁电中称:“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毛泽东、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林伯渠的联名唁电称:“季鸾先生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蒋介石、周恩来等国共要人,亲往丧礼吊奠.中国报业史上,有很多报业伟人,如王韬、梁启超、于右任、戈公振、张季鸾等等,但就观察敏锐、立论磅礴、专业精神与爱国精神,并在国内国际发挥重大影响者,应以张季鸾为第一人,他是报界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唐代的两位勇将尉迟恭和秦琼曾作为“门神”的原型。谈到尉迟恭,几乎所有的典籍都“一边倒”,把他描写成粗鲁勇猛的战将,与程咬金一样“有勇无谋”。其实,历史上的尉迟恭,非但有勇有谋,而且深明大义,是一个响当当的“纯爷们”!  相似文献   

18.
京剧大师梅兰芳非常爱国,抗战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把胡须留了起来,从此不再唱戏. 直到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才出来演出,恢复演出第三天,蒋介石前往戏院观看.演罢,蒋介石会见梅兰芳,对他说:“你是爱国艺术家,今天可称幸会.”临走时,蒋介石亲笔写下“国族之华”四个大字赠予梅兰芳.  相似文献   

19.
字条之谜     
张士怀 《中国监察》2009,(20):62-62
老纪收集的办案资料里,有一张长长的字条。字条用的纸是从报纸上撕下的一个边,内容是用钢笔写的:“老纪等同志:请来看看我吧,我极想你们了。”落款是“老马,即日。”“极想”的“极”字,原来不是“极”,而是“想”字,大概是写字条的人觉得用“想”字难以表达他的心情,将“想”字划去,在后面写出“极想你们了”。老纪说,类似的字条他有好几张,其他的都散失了。  相似文献   

20.
彭志新 《政府法制》2008,(22):19-19
如果将秦始皇当做一个“法律人”,那么,最值得后人品味和咀嚼的当是他身上散发出的特殊“法”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