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搞廉政建设莫当“叶公”梁文渊,赵宇“叶公好龙”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传说中的叶公非常喜欢龙,家中器物上画着龙,房梁屋柱上刻着龙,然而当真龙真地来到叶公家时,叶公却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值得注意的是,在廉政建设中,“叶公好龙”现象也不少见。有些人提及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点选萃     
《望》周刊刊文预期“十六大”有三大重点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望》第15期刊登文章说,不少人都担心揪贪官、反腐败会影响对外开放形象,破坏招商引资环境,而事实恰恰相反,沈阳市自从清除了慕绥新、马向东等一批贪官之后,该市的投资环境反而让人更加有信心了。去年,该市利用外资额突破了1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比上年增长20%。沈阳市的经验说明: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该市过去每年利用外资额多年都徘徊在10亿美元左右,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原因就在于该市曾一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道”不达,“公义…  相似文献   

3.
明代江陵县令范理由于为官清廉,被当朝杨宰相推荐提升为德安太守。范理受到重用后,同僚们劝他应该备重礼感激杨宰相。范理答曰:“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为公办事,并非私人之交,公不私谢嘛!如果我用重礼酬谢宰相,岂不亵渎了宰相的仁爱?”范理所奉行的“公不私谢”的做法,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不仅值得被提升的“官”儿们所仿效,也很值得那些能提拔人当“官”的“官”儿们借鉴。按理说,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和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提拔到各级各类领导岗位上来,这原本…  相似文献   

4.
联系近年来新疆开展反腐败廉政建设的实际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在改革可放的新形势下.反腐败廉政建设中发现的诸多问题.不但与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地处边远。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改革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密切联系。因此.‘“少、边”地区的反腐败廉政建设.既有与全国大多数省区相同的共性问题.也有自己的特殊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少、边”地区反腐败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刊于推动和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反腐廉政建设石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由于‘少、边”地区改革与发展与内地相比相对滞…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6,(6):93-93
这是流行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的一个词汇。据媒体报道,时下不少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会读《厚黑学》、练酒量、找关系,修炼这些所谓的“灰色技能”。有专家指出,“灰色技能”是一种社会对人的异化。一方面社会强调法治,但“人情”所到之处,法治也得避让三分,迫使大学生们也不得不去适应这种潜规则。但应该看到,“灰色技能”虽然受宠却并非主流,在修炼“灰色技能”的背后。  相似文献   

6.
“老板村官”顺应了农村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老板村官”的廉政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老板村官”决策不民主,违法违纪现象严重,村务公开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其原因有思想重视不够,监督机制失效,法律不健全等。因此,要采取一系列新的对策来加强“老板村官”的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7.
李志绥出卖良心,出卖人格,与敌视中共的人合伙编造了这本书。据李书的英译者戴鸿超说,李书中文初稿题目为《毛泽东的生与死》,而以后的书名,英文为《ThePrivateLifeofChairmanMao》,中文为《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突出了“私”、“私生活”,显然是居心叵测的。戴鸿超还说,李书原稿“重观察,无褒贬”,书稿交给美国兰登书局时,总编辑JasonEpstein认为“太过客观,只是记事,不表示意见”,决定“大动干戈,编修文稿”。李志绥遂与书局密切配合,自己出资聘请了敌视中共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被书局邀请担任此书的顾问)…  相似文献   

8.
论点精选     
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太多  (摘自《人民日报》) 经济学家樊纲在《经济月刊》上撰文说,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条件搞腐败的人数太多。所谓腐败,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这种“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当然首先与“用人体制”相关。如果现实一点,即使不说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私的,也总得承认生活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有私心”的,一有机会就要以权谋私。那么,我们首先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那些私心较少、愿意为了公利而勤奋工作的人选出来去“当官”,掌握“公权”,而不是提拔那些蝇营狗苟之…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以私为首恶。“人只一念贪私,便销钢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一人如此,一国亦然,所谓“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相似文献   

10.
《廉政瞭望》2005,(8):53-53
我是山西忻州市纪委特约信息员,由于职业的原因,经常到有关部门和图书馆浏览全国各地廉政建设刊物。相比之下,我感到《廉政嘹望》是全国最具特色的刊物之一。“特”就特在“瞭望”二字上,她突破了一般刊物经验汇编的“老套”。为使贵刊进一步办出“瞭望”特色, 我认为在办刊指导思想上要进一步突出“瞭望”的特色内涵,忍痛割舍同“瞭望”不太贴近的栏目,增加“瞭望”信息量。一是增设“高层吹风”栏目。反映中央和各省市领导对廉政建设的最新指导意见。二是设置“廉政动态”栏目。反映腐败现象新动向、新特点,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1.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厨易》也充满了忧患之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民调在干部考核中的私理解提升,民生考核“指挥棒”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调动了老百姓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各级干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积极性,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汇聚起来,便拓宽了基层民主政治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观看京剧《华容道》,不禁联想起“人情”对“执法”的巨大危害来。 赤壁襄兵,曹操大败,落荒逃至华容道,却被关羽挡住去路。关羽勇冠三军.骁剪善战,歼灭曹操及其18骑残兵败将犹如探囊取物,然而,面对曹操的苦苦衷求,关羽想起曾经得到的许多恩惠,将“不擒曹贼甘当军法”的军令状抛在脑后,私放曹操从容逃走,这是典型的“以情害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坚持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对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规定在落实过程中有“打折扣”的现象,对自己有利的就落实,对自己不利的就不  相似文献   

15.
刘吉同 《唯实》2014,(10):95-95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宪宗还算为"一代明君"。然而,"明君"也难克服人性的弱点,他一度数出游猎,荒怠朝政。此事引起一位叫柳公绰的新任吏部郎中的不满,他仿医生劝说患者的口吻,写下《太医箴》上奏,讽谏皇帝要"改邪归正"。文中不乏辛辣之词,"天布寒暑,不私于人",即"上天定寒暑,从不私于人",故人要遵守生活的规律;“饮食资身,过则生患”,即“饮食滋养身体,过度享受必然生病”,故人要自我节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即“有病才考虑去治,远不如在生病之前预防”,故人要防微杜渐,不要养痈遗患酿成沉疴。  相似文献   

16.
陈鲁民 《奋斗》2008,(9):60-60
《清人笔记》载:一个清代文人在北京的文物市场买到了一方砚台,这块砚台太珍贵了,是岳飞曾用过的,因为上面写有岳飞的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缁。”这两句话是出自《论语》:“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意思就是:不是说很坚硬吗,7怎么磨,也不会变薄;不是说很纯白吗?就是放进污水里,也不会染黑。表明了志士仁人应该具有的气节与操守。  相似文献   

17.
“忠臣不私”与“私臣不忠”任骈春东汉年间,武威郡太守任廷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百姓拥戴,名垂凉州,朝野上下也对他颇多赞誉。在此之前,汉光武帝召见任廷,诏封他调任武戚太守,并要他一定好好侍侯上司,以求将来不断升迁,好光宗耀祖。任廷听后,不以为然,反说如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1,(6):63-63
《人民日报》日前刊登评论说,今年两会,“社会心态”首次写入“十二五”规划,引发了各界强烈共鸣,也凸显了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心理视角。“弱势心态”折射利益分配不公:“不闹不解决”心理反映维权渠道不畅;“咆哮体”宣泄着一些人境遇不顺的情绪……  相似文献   

19.
保育钧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他在《财经》第15期上撰文说,非公经济出现、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冲破各种限制的过程。对此,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个体经济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私营经济是被“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法制日报》上有一篇报道说,有一桩案子,由于某市“个别领导人”一再下达旨意,使得该市的两级法院左右为难,明明是人为制造的错案,也只能任由它一拖就是三年多,既不审也不判,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将原本无罪的涉案人一直不明不白地关押着。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了我们有些领导执政不公,甚至以权谋私,询私枉法;而我们的执法者也为了顾及某个领导的“僧面、佛面”而忘记了公道,更忘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精神实质。有些同志素来看重“面子”。为人处世时,对“面子”显赫者躬腰仰视,只要是他们说的话,都要当作“圣旨”般不惜一切代价来完成,取得他们的欢心,哪管什么规矩?更有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