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以流域为单位的整体性开发与保护,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与完善水权市场已势在必行。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了数量不少的水权交易案例,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水权交易市场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基本制度对于完善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构建我国水权交易的相关制度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建构一个完善的水权交易法律保护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外水权制度的立法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颁布的《水法》中明确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如何在新法框架下改革现有的区域水权制度,如何以市场手段优化配置区域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期望能通过国外水权制度的比较分析,为我国水权制度的完善提供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完善我国水权法律制度的若干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权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但是我国现行的与水权配套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 ,不利于对水资源的保护。本文主要分析了现行法律制度在水权保护方面的缺失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我国水权法律制度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4.
水权制度初论   总被引:82,自引:1,他引:81  
裴丽萍 《中国法学》2001,(2):90-101
本文从水权的基本含义着手 ,通过分析水权与水资源所有权在各国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将水权定位为民法上的新型用益物权 ,并进一步说明了水权在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多元价值方面的制度功能。为使水权与相关物权相互衔接和配合 ,作者从理论上探讨了水权与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相邻权、地役权等物权制度的关系 ,并初步提出了理顺它们之间关系的立法设想。文章还探讨了水权不同于传统用益物权的特征 ,并对水权的种类、设立和取得方式以及水权贸易的具体规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水权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沃耘 《行政与法》2008,(6):65-68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权法律制度的缺失成为桎梏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水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水权法律制度的建构是一个综合性立法过程。因此,通过原有的取水许可制度向水权初始分配制的转换,实现水资源国家所有权分离,从“转化式”向“授予式”过渡是水权法律制度建构的重要途径。同时,《反垄断法》与《环境保护法》相关制度的配套建设,也是环渤海地区水权法律制度综合建构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可交易水权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交易水权制度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实现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法律工具,是水权的高级表现形式。可交易水权可定义为:法定的水资源的非所有人对水资源份额所享有的一种财产权。可交易水权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构成。通过立法设计将可交易水权划分为比例水权、配水量权和操作水权,并赋予其排他性、可转让性和可分割性这些财产权特征,使之满足可交易的需要,同时,又使水资源蕴涵的公共利益能够嵌入水权人的私人决策之中,以保证不减弱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的保护,实现可交易水权多重价值的平衡。我国现行水权要成为可交易水权还存在许多困难,中国可交易水权法律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从功能的角度看,水权法律制度包括水资源利益分配规则和风险负担规则两个方面。在水资源利益分配规则上,我国已基本形成相应的制度体系,个别地方存在一定的缺陷,应及时予以完善;在水资源风险负担规则上,我国还存在较大的立法漏洞和制度缺陷,直接影响到水权制度的稳定性,急需进行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水权法律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严重不均衡的国家,水资源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必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调整水价,明确初始水权确定方式,改革水行政管理制度,培育和建立水市场等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水权概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军 《时代法学》2013,11(4):53-58
水权概念的厘清是水权制度建设与水权理论研究的前提,我国法学界对水权概念、水权客体以及水权性质等问题争议很大。水权兼具私权、公权双重属性,其客体为水体。取水权为用益物权,不同于水资源所有权与水所有权。目前,《物权法》所确定的取水权是水权最主要的形态。水权具有抽象化定义之前,枚举式的定义比较可取。  相似文献   

10.
水权理论及实践问题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浩  王干 《行政与法》2004,1(6):89-91
本文站在物权发展的角度,对水权制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水权的概念进行了解析,认为水权的概念不应该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水权实践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即政府在水权管理体制中的定位,以及地区间相邻用水权的矛盾,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宁夏宁东基地与甘肃张掖水权转让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张掖与宁夏宁东基地先后开展了水权转让,两地在水权转让方向、公众参与程度、水权转让效果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的经验对完善我国水权转让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业水权流转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水权流转法律制度的完善应从农业水权内部流转制度和转让补偿制度两方面入手,明确农业水权内部流转法律关系的主体为农户,农业水权转让补偿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为灌区水管部门或水权贸易公司;明确农业水权流转法律关系的内容由转让方和受让方的权利义务构成;完善农业水权转让补偿方式及补偿费的构成;强化农业水权转让补偿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3.
唐忠辉 《行政与法》2009,(6):105-107
水权优先权是指各类型水权之间的效力先后顺序.对水权进行合理分类是讨论水权优先权的前提.水法和物权法从各自角度涉及水权优先权制度,但是还存在不足.应通过建立公正的利益衡平机制,完善水权优先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用行政公益诉讼保护水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世界大多数国家对水资源问题解决的现状不难看出,构建水权制度不再是水资源丰裕国家的选择,更是像我国这样水资源严重匮乏国家的必由之路。遗憾的是,我国缺乏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水权制度还处于实践探索时期,社会传统观念中过分强调水资源的国家垄断性管理,以及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的交互作用,造成我国水行政管理相关部门在水权流转与正当实施的管理过程中,行政不当干涉与过限干预频繁出现。为此,有必要运用法律手段对政府管水的有形之手进行必要的约束和限制,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提供权…  相似文献   

15.
澳、美水权制度对构建我国水权制度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和美国水权制度的研究,引发了笔者对我国水权的界定、适用、取得、转让和价格等制度的思考,从而提出了水权应包括水物权和取水权,我国应建立区域性的水权制度,水权的取得包括分配取得和出让取得,组建水银行进行水权转让,水权价格包括出让价、转让价和水费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论作为财产权的水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邢鸿飞 《河北法学》2008,26(2):99-102
将水权客体——水资源的功能概括为生活功能、资源功能和环境功能,认为水权的财产权性质在水资源的不同功能区间中得到体现,其中水资源的生活功能对应的是作为宪法财产权的水权,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对应的是作为民法财产权的水权,水资源的环境功能对应的是作为宪法财产权或共用财产权的水权。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为财产权的水权的实现机制及对我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水权系一种“新型的准用益物权”,水权具有权能的可分离性和外部性,因而水权具有流转的可能,在我国水权流转机制的建立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从东阳——义乌“水权转让”的实践来看,虽具有积极作用,但其实质是水商品的买卖,在法律性质上并非真正意义的水权交易。本文指出,水权流转机制的建立,首先应当尽快清除立法上的障碍,明确水资源的物权性(用益物权或者准用益物权),修改、完善相应的配套法规,允许取水许可证交易。做好建立水市场的基础工作,建立、完善水权流转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缺少水权转让的相关规定,仅在法规层面规定了取水权的有限范围内的转让。本文旨在提出当前水权转让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缺少水权转让的相关规定,仅在法规层面规定了取水权的有限范围内的转让。本文旨在提出当前水权转让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管理者与民众的法治信仰缺失、原有社会体制惯性作用、社会价值本位选择的偏离等,构成了水权市场法治化建设的根本性障碍。从经济法的视域对该障碍进行检视后发现,从强化法治理念、跟进水权制度和革新水权经营机制等层面着手,可以有效地推进水权市场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