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善待自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孕育了生命和人类。约30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并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给地球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创造出无比辉煌的人类文明。然而,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人类的活动,又给地球带来了一连串毁灭性的打击。人口的极度膨胀,工业文明和过度消费,使人类生活的地球变得不堪重负,并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淡水匮乏,能源短缺,气候恶化,以及滚滚烟尘,污水横流,噪声轰鸣,废渣丛生,使得人类日渐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绿洲,全球性的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屡屡向人类启开了警示的红灯。人类以自然为对手,贪得无厌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发展模式,已到了山穷水尽、难以为继的末日。  相似文献   

2.
<正>水,作为"生命之源"哺育着人类和天地间万千生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珍贵资源。从外太空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2/3的区域被水覆盖,水资源总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地球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其中97.5%是海水,淡水仅占2.5%。而在这有限的淡水资源中,90%是人类难以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环境将面临几个现实问题:到2030~2050年全国人口将达16亿;粮食的年占用量将增加到1.5亿吨;能源方面,年人均需煤2~3吨;到2010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成为全球第一,约占全球的20%。中国的环境资源即将受到威胁,国内环境将面临恶化的危险。 自然母亲的怀抱能否容得下新 世纪的人类?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类无疑是地球上最不寻常的一 种生命形式。随着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农业,人类成为地球诞生37亿年以来第一种不必倚仗大地母亲的自然施舍,而得以生存的地球之子。将粮食生产的主…  相似文献   

4.
<正>水,作为"生命之源"哺育着人类和天地间万千生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珍贵资源。从外太空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2/3的区域被水覆盖,水资源总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地球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其中97.5%是海水,淡水仅占2.5%。而在这有限的淡水资源中,90%是人类难以  相似文献   

5.
本刊综述 《创造》2011,(4):26-27
太阳是能源之母。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短短300年间,就将地球上亿年所形成的化石能源,几乎消耗殆尽,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头等问题。特别在日本福岛核电安全问题再次敲起警钟后,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9,(1)
正今天,人类已经知道,地球上的生命演化约有40亿年时间,最初的生命在海洋中产生,生物演化又经历过数次从海洋到陆地,再从陆地到海洋的嬗变,这一切都离不开水。月球、太阳的引力又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注定了月球与地球生命和人类的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水与水的污染孙成印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的主体和新陈代谢的介质。水是发展生产的能源,更是自然界中宝贵的资源。地球上有水14亿立方公里,其中海水占94.2%,冰川占1.65%,而淡水只占2.6%,其中90%集中在南极。我国陆地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万亿吨,...  相似文献   

8.
<正>地球的寿命以亿年计,人类进化的历史以万年计,科技的发展史以百年计。30年,相对于以亿年计的地球史,可以忽略不计;相对于以万年计的人类史,亦如白驹过隙;相对于以百年计的科技史,也不过弹指之间。但对一个人来说,三十而立,已然从幼年长到成年。对一个社会而言,3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质遗迹是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地质遗迹真实记录了地球生命的“年轮”,是珍贵、不可再生的地球档案,对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发展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海黄金市场作为全国重要的黄金饰品零售窗口,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近5年上海黄金饰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率在20%左右。2009年全行业销售额达250亿元,约占全国黄金饰品总销售额的11.36%。2010年上海黄金珠宝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1.
灾害与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一 《中国减灾》1997,7(2):18-23
1灾害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灾害与经济是一种逆向关系,后者常常受到前者的威胁和破坏。灾害越大,对经济的破坏则越大;经济越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各国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200~300亿美元,1991年为440亿美元,1994年世界保险业为自然灾害赔偿的损失为188亿美元。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约为0.6%,日本约为0.8%,中国约为2%,90年代以来,已占到3%~6%。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  相似文献   

12.
奇变一:出现生命发生于19亿年前。根据是在塞尔维亚一块19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发现了植物含有的木质素和纤维素,表明地球已有生命。奇变二:出现昆虫发生于4.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1厘米长的小昆虫。是在日本本州岛山脉中最古老的有机化石残片里发现的。奇变三:出现恐龙发生于2.25亿年前。在美国亚利桑那沙漠发现最古老的恐龙化石。奇变四:出现猿人发生于400万年前的古尸,经鉴定是一具猿人尸体。奇变五:出现石器工具约在250万年前。根据是在埃塞俄比亚东北沙漠地区发现的一批原始石刨工具。奇变六:出现直立人约在160万年前。最早在肯尼亚北部图…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蔚蓝色的地球是迄今所知太空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和家园。地球科学(简称为地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认识地球,揭示其形成、组成、构造和演化,用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因此,从广义上说,地球科学就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科学。近代地球科学历经200多年的发展进程,从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在寻求供给人们必需的水、土壤、矿产、能源及其他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方面,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学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生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1997年.一位世界级的企业领袖去世了.他的名字叫葛维达,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逝世前几个月.葛维达在一次芝加哥经理人社团的演说中说道:“10亿小时以前人类出现于地球上.10亿分钟以前基督教问世.10亿秒钟以前披头士合唱团在苏利文剧场上演唱,10亿罐可口可乐之前就是昨天早晨。如今我们要自问的是:‘我们该做些什么,好让这句话可以提早到今天早晨?’”  相似文献   

15.
尽管人类已经对大自然进行了巨大改造.但是在变幻无常的自然面前.人类却又显得那么渺小。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的抗争史.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有记载的地震达上万次.这些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回顾这段历史.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抗震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保护环境.爱护生命。  相似文献   

16.
《当代广西》2008,(10):60-60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有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约有13.6亿平方公里,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但是,地质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并非在地球形成之初就有这么多的水存在,地球上的水是逐渐增加的。近两万年来,世界海洋的水位就增加了大约100米。那么,地球表面上不断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其时,固定资产不过百万,企业员工不过百人,是一个作坊式的小型面粉加工企业。从1986年至今的12年中,实现了经济增长和全面发展的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跃。通过引进、合资、股份制改造,在不断前进中,晋升为具有综合优势的国家大型二档企业,实现了恒丰集团公司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1996年,恒丰公司参股的兆峰面粉有限公司引进的意大利日处理小麦300吨的专用粉生产线投产后,资产总计1.03亿元,具备了网络化经营灼基础条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恒丰、兆峰公司作为我盟粮食加工的龙头企业,在带动…  相似文献   

18.
发挥科技兴水作用保护黄河水资源高传德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为一切生命之必需。没有水,地球就会象人类已知的星球那样,呈现一派荒芜凄凉的景象,就没有人类的产生与发展、没有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我国水资源总量井不算少,年均约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  相似文献   

19.
太阳系的起源, 据说不下100亿年; 地球上生命的出现, 大约在60亿年前; 人类的历史煞是久远, 可以向上追溯200万年。 相比之下, 我们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 简直是瞬间的一闪。 然而, 就在这一闪的瞬间, 我们却相识相知相伴, 真是有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20-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其总数仍颇为可观,但20-24岁的新增劳动力人数将大幅萎缩,由2010年的约1.25亿下降到2020年的0.68亿,其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将由目前的约15%降至约8名。人口老龄化状况严峻,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同样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