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朱平 《党史博采》2005,(3):76-80
劳动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具有手段和目的两重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全面揭示劳动的两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经典理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劳动范畴和劳动价值论一直是在经济学的范畴内进行解读的.马克思关于“劳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和生活的乐趣“的思想被悬置在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体系以外,这是当今社会工具理性盛行、人的发展严重滞后等“现代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源.劳动的手段意义是永恒的,劳动的目的价值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是使劳动的手段意义向其目的价值过渡的历史时期.因此,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占有,还要逐步实现对劳动本身的占有.  相似文献   

2.
王晓燕  王金柱 《求实》2002,(1):21-23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深化对劳动、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 ,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根本问题是 ,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如何运用其理论精髓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在理论上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 :即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范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的一般性 ,并且要承认劳动力是资本 ,劳动者是投资者 ,有权分享利润。劳动力资本化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 ,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劳动者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基础上的个人股份所有制 ,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在现阶段 ,正确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劳动价值论是更好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当前 ,一个突出问题是要对私有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要正确看待 ,合理评价。从长远看 ,私有制经济也要经过劳动力资本化进行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使广大劳动者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一、劳动者参加按劳分配权益及其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6条明确指出:“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只能在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企业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些经济条件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按劳分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劳动又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因此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凋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劳动价值论能否成为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呢?这是关系到劳动者能否享有参加利润分配权益的重  相似文献   

4.
传统政治经济学误将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决定的理论当作马克思主义完整意义的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即狭义的抽象劳动价值论只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必要坚持的理论。马克思还在劳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考察了劳动价值问题。要使劳动价值论适应于现代经济和社会主义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研究的需要,必须超越狭义的抽象劳动价值论,确立广义的劳动价值论。广义劳动价值论是包括对劳动价值的狭义和广义、一般和特殊的研究在内的完整的劳动价值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民本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公有”、“私有”定性,它适用于所有制性质的另一种界定,是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相统一的经济;民本经济中的私有经济是劳动者私有经济,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民本经济的发展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要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汲取精华、开阔视野,将其运用到现代财富创造的观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全世界劳动者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并与之斗争的强大理论武器。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而且被认为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块理论基石的剩余价值学说也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并不断发展的。当前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更加需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因为唯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真正动因和根本来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的论证,逻辑严密,至今让人折服和惊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现实的经济活动往往难以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劳动价值论也需要不断地得到完善。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忽略了重复型劳动和创新型劳动的区别,创新型劳动的价值无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劳动价值论,必须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这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和前提。商品价值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经济哲学问题,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按劳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资分配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新形势下,应该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100多年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由于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劳动价值理论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创造价值的劳动内涵发生变化,外延不断扩大,复杂劳动更加复杂。据此新变化、新特点,本文概括抽象出“持续劳动”这一新的劳动范畴。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具有价值,同时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但创造价值的仍然是人类的活劳动,劳动价值论仍然适用.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在价值的计算基准、劳动结构、劳动方式、劳动产品的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供需不平衡时商品的市场价格差别很大,有人因此怀疑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正确性。如果以马克思基本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就会发现,等价交换的依据是实效价值,积累价值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模型是在凝炼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深刻地揭示出劳动力作为核心要素的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创新、提高引起社会生产率以及个人收入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制理论涉及不到所有制“结构”的问题。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提出了一些设想。邓小平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公有制也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江泽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种种质疑、难题和挑战。这些难题主要有:是否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如何解释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和有偿使用?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如何解释价值生产中多要素投入与单要素产出的矛盾?如何解释古文物和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源泉?如何计算商品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这些问题得到合现解释,劳动价值论才能得以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自律观。他们的自律观对前人的自律思想进行了扬弃,二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自律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基础之上,并注重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主体在自律的过程中显现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是建构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伦理观.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等根本性意义的伦理问题;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意义,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实质是阶级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观念与方法贯穿于<资本论>始终,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积累、分割等理论,都有对传统(资产阶级)价值观、伦理观的批判和全新(无产阶级)价值理念、道德理念的构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由于科技劳动可以创造出巨量价值,因而有人提出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这是对科学技术劳动的特点不甚了解的表现。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是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这两种劳动方式是由于人有继承前人抽象思维的结果并有把抽象还原为现实具体的两个特性产生的。这两种劳动方式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可以分别计量。  相似文献   

20.
余金成 《理论学刊》2012,(6):10-19,127
中国改革荟萃了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需建构新的逻辑框架予以统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其历史规律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不断深化,对这一过程可从宏观文化视角予以认识,后者在内容上可分为应然与实然,在形式上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人类发展中形成以人口生产力为主和人口生产关系为主两种文化形态,包括俄罗新在内的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分属双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自我扬弃,其价值原则与中华文化互通.苏联改革缺乏坚守社会主义价值的政治谋略和文化定力,导致方向失误而解体.中国改革将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统一,为人类展示新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