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人本主义逻辑框架下讲述了人的异化与复归的历史。异化理论的问题结构可以表述为"异化——复归"的图式。在这一图式中,人的本质这一范畴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赋予历史进程以价值,使历史获得了逻辑一致性和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目的。异化史观中历史目的观念的在场,既和此时马克思思想的"过渡"特征有重要关系,也与历史目的论自身的形而上学合理性有关系。历史目的观念表征着马克思思想的价值尺度,与其科学性一起构筑着马克思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何大章所著《宋庆龄往事》新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本研究性的通俗读物。它依托文物讲述历史故事,引领人们走近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去解读她传奇的一生。书中引用了大量文物和资料,并进行了考证,读来丝毫不觉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3.
管淑侠 《思想战线》2007,33(3):136-140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认识论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肯定历史认识可以达到对历史事实正确反映的客观性。非理性、价值因素参与认识过程使历史认识呈主体性。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局限性决定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意识的批判性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意识是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意识,历史意识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过程。历史哲学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跃迁显示了历史意识的批判性进程。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以其革命的批判性结束了以往的只发生在观念中的历史,确立了适合于时代的真正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5.
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不是历史的可有可无的要素,而是构成整个历史叙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那些于特定历史时代残存下来的器物、废墟及其图像之类的空间性存在物,不仅可以成为历史的证据,还给史学家的历史叙事行为提供了动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必然发生在具体的空间里,因此,那些承载着各类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空间或地点便成了历史的场所;要使历史更贴近事件的原始存在状态,史学家便应该在空间维度上进行编排和创造,赋予历史事件一种空间性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揭示历史素质的内涵出发,厘定历史素质的相关因素,指出历史素质是主体(人)经过教育和环境的,陶而形成的能够历史地对待客体的一系列品质、修养和能力,并对历史知识、历史意识、历史行为能力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从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可供操作的历史素质系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时期,在对“中国梦”这个话题开笔之前,有必要先来讲述两个历史典故,它们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典故中的两则。  相似文献   

8.
口述历史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历史”是历史学者借助口头和录音等传播手段,从口述者的讲述中获取历史信息的特殊的传播活动。口述历史是一种新的史学形态,也是一种新的史学方法。不少学者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对口述历史进行了论述,本文尝试以传播学为理论参照,分析口述历史的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踏上新的征程之际,再读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与《浴火荣光》这两本巨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两书以全新的战略视野,讲述并点评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带我们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中共早期革命史,为我们再现了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突出重围、杀出血路、夺取最终胜利的历史轨迹。是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历史哲学包括两种,即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前者倾向于本体论上的指认,后者倾向于认识论上的审察。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作为历史哲学思维中逻辑上更为高级和成熟的形态,既不同于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同于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它的理论立足点是人类实践活动,并以人的自由解放活动为价值尺度,解蔽历史真义,催发历史的生成,做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而在现实的历史中生成的"社会"概念,已成为考察唯物史观的崭新视角."现实社会"是马克思的早期"社会"概念及其原则的具体落实和实现.通过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并对"社会"进行现实性、实证性和具体性考察,马克思发现并阐明了"现实社会"的"两大起点":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逻辑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的历史起点.唯物史观体现了"社会"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走西口>是一次历史视域的现代性建构,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将"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小人物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可以从多角度、多元化进行思考的历史与现实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历史价值论     
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历史价值是历史作为客体对于主体人的作用与意义。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评价尺度是多雏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统一体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评价的终极尺度。历史评价合理性是一种实践合理性,要立足于实践、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要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将历史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本文从历史教学的实践出发,阐述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作用以及老师在实际的应用中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5.
龚云普 《前沿》2010,(3):188-192
本文在简要评述现代口述史兴起的过程、意义的基础上,围绕"历史由谁讲述?"、"‘口述’与‘文献’谁更接近历史的本原?"等基本理论问题,认为应该运用辩证思维理论来解决"口述历史的‘软肋’"、"何为口述历史"以及"口述历史的撰写"等具体问题。研究者只有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口述史才能实现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由于当代和历史的共通性与共同性、内在联系、历史会影响当代以及当代也会变为历史等诸多原因,可以认为“当代即历史”或“任何当代都是历史”。为此,在当代行政学、扩展了的公共管理学研究中,有必要纳入历史研究路径,发展系统的历史行政学、历史公共管理学子学科。发展历史行政学等,既是发展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和世界意义上的中国公共管理学派的需要,是发展中国当代公共管理文明和治理文明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的需要。历史行政学等对历史的研究维度有作为资料的历史、方法的历史、透镜的历史、对照的历史、参考的历史、当代因素的历史、文明延续的历史和超越对象的历史等多个维度;并且需要从研究团队、教学教材和学生培养体系以及学术共同体等基本路径入手。但是,历史行政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绝不能简单复古,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且超越历史,必须坚持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及切忌一哄而上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4,(11):54-54
从华夏到中国刘仲敬/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兼及考察欧洲诸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一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8.
声音     
《人民公安》2012,(2):5-5
我们的GDP赶超了别人,但对历史的敬重、敬仰、尊重、珍爱,却比不上别人,为什么大家不觉得这件事丢人呢?——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讲述自己做口述历史的初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至此,我们党百年历史中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它们虽然诞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对我们党所处历史阶段有着正确的认识,总结出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三个《历史决议》不难发现,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体现出三大逻辑: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的历史逻辑、运用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总结历史经验的理论逻辑、推进伟大事业中总结历史经验的实践逻辑.通过从三个《历史决议》中把握百年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三大逻辑,不仅能够使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党的百年历史,更能够使我们运用百年党史经验推进新征程上伟大实践夺取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20.
王保艳 《前沿》2012,(18):131-132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习和分析英美文学的历史和发展有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我们吸收英美文学中非常好的方面,促进文化交流.英美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几个不同的时期来讲述和分析英美文学的历史与发展,以使我们加深对英美文学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