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梦小说梦情节的运用突出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虚构特点——虚实结合,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从"梦情节"的角度可以更清楚、更肯定地确立唐代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独特和重要地位。整体来看,唐代梦小说的创作虚构有无意虚构、刻意虚构和有意虚构三种情形,体现出唐代小说家以现实为根基、以梦幻为契机来抒写思想、反映现实的创作理念。这种虚构和主体意识有力佐证了唐人"有意为之"的论点。  相似文献   

2.
《庄子》梦寓言──中国梦文学的开山鼻祖蒋振华中国的梦文学(以文学形式写梦的叙述性作品),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庞大家族里,是常常被人们冷淡和忽略的一个旁系。其实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庄子》之前,许多作品就有关于梦的记载,如《论语》中有“不复梦见周公”的条文...  相似文献   

3.
《燕丹子》与《荆轲传》均为我国古代早期相对成熟的叙事文。尽管二者的题材相同 ,但它们的叙事视角、主题和结构有很大差异 ,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文体意识。《燕丹子》的叙事视角为个性视角 ,目的在于叙述太子丹复仇这一历史事件 ,叙事呈“线状结构”;《荆轲传》采用历史视角 ,主要为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立传。其叙事建构以荆轲为叙事中心 ,向四周辐射出去。后代文人以司马迁的叙事艺术为圭臬 ,同时继承《燕丹子》采摭异闻 ,虚构故事的传统 ,对后世杂传小说等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5.
汉初才士贾谊对于《庄子》甚为熟悉,《鵩鸟赋》征用、化用庄子要义、典故甚多。儒生韩婴着《韩诗外传》,视庄子为儒家对立者的诸子之一进行批评,但也较多地暗引、改易《庄子》寓言。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很可能是《庄子》文献的整理者,为《庄子》内篇定题,且对《庄子》要义作出了相当深刻而影响后世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陈功文 《青年论坛》2011,27(1):130-133
寓言是《庄子》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论说方式。庄子喜用寓言的原因有三:其一,与当时诸子著书立说善用寓言这一流行的学术思潮分不开;其二,是当时“说难”这一客观的文化发展和庄子追求“超脱”的主观心态发展相结合的结果;其三,深受当时流行于楚国的巫风与神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小洪 《青年论坛》2011,(4):130-132
与先秦诸子文章相比较,《庄子》寓言中出现了较多的技匠类人物形象。《庄子》作者深受上古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也决定了《庄子》寓言的价值趋向。"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运用技匠类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以"技"释"道",技匠技术之精妙正好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心理学思想是当代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避免片面理解《庄子》所蕴涵的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本文在心灵哲学的视域内、在《庄子》哲学思想的取向内探讨了其有关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以时间的递进为线索,注意到《庄子》后学对前期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展现出心、身交替超越的演进过程,给学术界关于《庄子》心灵哲学本体论的定位提供了“中立理论”的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繁荣促进小说的兴盛。清代,扬州成为全国著名的重要商业城市,相应的产生了一系列有关扬州的小说,文言小说《扬州梦》则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它详细记载了晚清扬州的山水园林、市井百态、民间风俗、逸闻琐事,融入史学及梦意识,真实展现了当时生活在这个特定城市中的那一大群妓女、落魄文人的生活状态,反映出城市繁华面纱下的种种败落景象,堪称是一幅晚清扬州社会风俗画。  相似文献   

10.
关于《逍遥游》,历来有不同看法。关锋认为庄子在《逍遥游》中“举出了‘绝对自由论’的旗帜”,“转化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内篇译释和批判》下引同)束景南同志一方面同意关锋的观点,说“《逍遥游》集中反映的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又说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庄子在《逍遥游》里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提出了问题,嘎然一笔收住,留下了这个谜,在《人间世》,特别在《大宗师》里才揭出了谜底,”(《哲学研究》1979年11期)不同意关锋“无己”是达到“绝对自由”的方法这一观点。这里涉及到《逍遥游》的主旨,庄子追求什么,如何实现,以及庄子哲学性质等问题,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谨抒管见,就教于大方之家。《逍遥游》重点是论述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阐明庄子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看法,是世界观,实质讲的是认识论。不过庄子不象一般哲学家用抽象的概念和三段论式来说明哲理。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哲人,象有些先秦哲学家一样,总爱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寓言式地表现深邃的思想。“寓言十九。”《逍遥游》典型地体现了这  相似文献   

11.
黄东花 《求索》2013,(11):168-170
《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是中西寓言的杰出代表,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活哲理,寓言故事中到处充斥着人际意义的表达,与评价理论关注的研究对象不谋而合。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以评价理论为研究构架,尝试对《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文本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发掘同一语类的不同语言实现语篇评价功能的资源和运作模式,分析不同语言评价意义的异同和理据,为《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语篇的正确解读提供方向,同时为寓言文本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路径,并进一步验证评价理论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试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李仁质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他擅于用寓言故事来寄寓表达思想哲理。他的著作《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也”(《史记》卷六十三)。庄子认为,通过寓言可以曲折见意,把作者不容于世、不容于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马学强 《前沿》2013,(4):141-142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表达方式,对传统小说写作手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意识流小说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中任务的意识、心理活动与情境进行完美的融合,并以意识流的小说构架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活观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正蔡元培的《新年梦》以"中国一民"为主人公,个中隐含着他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新年梦》又是一个怎样的梦呢?蔡元培(1868——1940)一生著作等身,《蔡元培全集》(共18卷,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300余万字,但其创作的小说只有一篇——《新年梦》(《蔡元培全集》第1卷,P422—436)。该小说内容新鲜奇特,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政治价值,见证了110年前蔡元培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5.
车录彬 《求索》2010,(10):257-257
《文子》又称《通玄真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也是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必读之书。在唐天宝元年,《文子》与《庄子》、《列子》、《庚桑子》同列为道家四大经典。  相似文献   

16.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巨大。最早把《史记》与某部小说联系起来的是明代的李开先。他拿来与《史记》相提并论的第一部小说,就是《水浒》。李氏在《词谑》一书中说:“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岗谓:《水浒传》委屈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此后,明人袁宏道、天都外臣、李贽、叶昼,清人金圣叹、樵余等又相继发表了相同的意见,对我们研究《水浒》与《史记》之间的继承关系,颇多启发。本文拟就《史记》对《水浒》在艺术方面的影响,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吴仕钊 《理论月刊》2001,1(1):26-26
十七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之艺术语言,凸现出文言小说“文约而事丰”①的风格。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取和提炼那个时代民间的口语方言,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品用典贴切、自然,叙事、抒情简洁、畅达,行文中巧嵌诗词曲文、典故,妙笔生花,具有工丽典雅而又能恰当表现对象的情状之特点,其人物语言鲜活如画,声口毕肖,而尤以对话最见功力。“异史氏曰”更是上承史传,下启后世,别具一格,堪为文言小说之翘首。  相似文献   

18.
高兴兰 《前沿》2014,(15):235-237
《甘露》作为吉本芭娜娜第一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在修辞艺术方面体现出如下特征: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内视点的叙事方式,在叙事时间上巧妙安排,穿插运用倒叙、插叙、预叙等手段,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为小说增添了隽永深刻的内涵,获得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9.
靖志茹 《前沿》2008,(3):157-159
唐传奇作为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的成熟形态,其中常用的“铺垫”手法是增加其故事性的有效手段,唐传奇“铺垫”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世长篇小说的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树立了创作典范。  相似文献   

20.
刘春红 《前沿》2008,(10):162-164
纳博科夫在他的小说《洛莉塔》和《普宁》中书写了文化流浪者在异域文化语境之中的遭遇,书写了这些文化流浪者的精神生态和精神创伤。在“时空交错”机制的作用下,《洛莉塔》和《普宁》中的主人公都表现出了对于过去事物和母体文化的回忆、留恋和感情体验。“时空交错”机制不但是表明了纳博科夫对于现实的另类理解,而且为其笔下的文化流浪者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