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出现错误,这通常是师生的共同愿望。然而笔者认为,教学中有时错误并不可怕,我们大可不必谈“错”色变。相反,有时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美丽的错误”走进课堂,让学生有机会接受“错”的洗礼,达到“改邪归正”。这种“错误”,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当地寓“错”于政治课堂教学,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呢?这里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以“错”攻“错”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是表面的、机械的,对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是指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体验学习中,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升华。本课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所设计的“课前活动安排”、“知识检测竞赛”、“课堂展示”、“自我探究”、“针锋相对”“、角色扮演”六个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构建知识,在构建中培养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课前自学及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途径等基本知识,并且认识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出现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是必…  相似文献   

3.
德育工作的辩证艺术有以下几种:一、引与扶引,就是“引而不发”。德育的内容是很多的,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一项内容都抓得那么具体周到,老师在德育中叶以指明方向、指明路径,让学生自己去“走”。如提出要求,制订计划与目标,组织实施等,引导学牛自己去思考、去行动、去发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但学中毕竟是受教育者,是不成熟的孩子,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思想行为表现往往不是尽如人意的,或认识有偏差,或理解不深刻,或行动不自觉、不持久,在很多方面就需要老师“扶”着他们才走,多指…  相似文献   

4.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在融洽、和谐、快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学习,其接受和把握知识的程度和效果要理想得多。据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宽松一分钟”的做法。真具体做法是:在讲新课之前,利用一分钟的间让学生讲一个小幽默、小故事、名人轶事或新闻内容等;或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提话教材内容适时的讲述,以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当然,虽极必须适医,宽松的内容必须寻思想政治紧密相关,不回喧宾去王、本末倒置。通过实践,“课堂宽松一分钟”自以下好处:1.活跃了课堂氛氛,笼养了学生学习政法的兴趣和激发了他们的…  相似文献   

5.
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是政治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教师有时也可别出心裁,反其道而行之,在“错”字上做点文章。一、直接示错。这是指教师把一些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直接以错误的面孔出现,让学生一目了然“错在啥地方”,这种方法可应用于一些简单明了的知识传授。二、故意埋错。这是指教师将一些学生不易区别的知识故意混淆,让学生有一次“吃亏”的经历,从而在思想上引起警觉,不致在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三、将错就错。这是指教师顺着学生的“错”生发下去,以学生的“错误”理解去推理其他相关知识,从而得出一个前后矛盾的结论来,使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有些正确的观点它的逆命题或推论不一定正确,有些概念相近或有着密切联系,但却有其不同的内涵。然而,学生往往不善于从“顺”、“逆”或者通过“比较”等方式去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经常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和知识上的错误。下面就摘出学习哲学常识应注意弄清楚的90个“不等式”。1.哲学上所讲的“世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世界”2.世界观≠哲学3.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人类智慧5.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6.社会是客观的≠人类面对社会问题无能为力7.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相似文献   

7.
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获取、验证、深化和运用知识,增强能力,接受教育的教学方法。就其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而言,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优点:第一,开放式教学注重把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多练、多思考、多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开放式教学的突出特点是课堂教学由过去单向式的“教”向“教与学”全方位的交流转变。学生由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思考、探索问题,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教学中心…  相似文献   

8.
实行启发式教学,对于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因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但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通过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活动,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这里,我想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课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实行启发式教学谈几点体会。第一,运用旧知识,启发学生领会和接受新知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各课之间、各个原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很多内容是相互渗透的。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新知继旧识,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运用学生学过的旧知识逐步推导出新知识,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1.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出示目标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2.新知——让学生去发现。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后继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3.过程——让学生参与。素质的特点之一是内…  相似文献   

10.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常会因为或习惯或思维定势或缺乏常识而在知识的学习上出现各种记忆上、理解上、运用上的偏差,偏离教学主干知识,达不到教学目标对知识水平和理解运用的要求。对于学生的错误,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错误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出错的思维过程,一再强调正确的答案而无视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那么学生会因难以发现自身解题错误的原因而"重蹈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是重要的外部原因,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任…  相似文献   

12.
每本教材都在全书之首安排一课前言(或类似前言的内容),阐明某科的学习内容、目的意义和方法。上好前言课,对该科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法律常识》的前言而论,上好这一课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学习自觉性;其次,粗略地知道全书的内容;第三,明确学习方法。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上好前言课。我采用“三性”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三性”,就是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上前言课,要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前言课的学习,懂得一点最起码的法律方面的知识,即要有一定的知识性;要有思想性,让学生认识学习《法律常识》的意义,产  相似文献   

13.
学习者如果不设法设身处地地参与到所学知识的情景中去,就会把所学知识看作是“与己无关”的,因而也就认识不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更不会引起学习者心理上的高度重视,所以学习起来总感到知识枯燥无味,难以掌握。而联系“自我实际”却能化被动为主动,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不禁深入到所学知识的情境中去,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讲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时,我把普遍意义的公民具体到学生“我”这个公民,使所学知识与已戚戚相关,从而使掌握知识成为学生自我的内在需要,激起了学生对所…  相似文献   

14.
《周易》作为儒学的一部分,在汉代极受重视。特别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包括《周易》在内的儒家古文献都成了“圣人”“微言大义”的“经典”,被抬到了只许顶礼膜拜、体会解释、不能有丝毫违背或不满的地步。稍有异议便会落个“非圣无法”的罪名,甚至惹下杀身之祸。而学习儒家经典却成为利禄之源。只要跟上一个老师,学通一经,就可以作为进身之阶。因此,从西汉中叶到末期,在一百余年间,知识分了都钻到极其浩瀚烦琐的儒家经典的章句训解中去。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我认识到,要让学生爱上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最好的办法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思考,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真谛,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一、小小讲坛感悟明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空洞的说教不如一次心灵的震撼。为了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体现人性的真、善、美,我在教学中设置“各抒己见”栏目,让学生到前面讲演,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事,亲历亲为的事,名人伟人的事。有时我遇到感人的事也给学…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次测试中学生答题出现的错误,在下次测试中,一部分学生依然出现同样的错误,甚至再三犯同样的错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纠正错误时学生自己没动脑,大脑中没有引起兴奋。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主动修正错误。我的作法是,每次测试之后,把比较典型的错误答案集中起来,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修改。要找错、改错,学生非得认真看书、仔细思考不可,这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的错误答案乱七八糟,不得要领,学生通过修改,能  相似文献   

17.
中学政治新课程虽然强调“教法”创新和“学法”创新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政治课作业能否创新是教学能否创新的重要标志。“作业”两字,从广义上来说,是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所做的各种课程,是教师要学生巩固学习的工作。从“作业”两个字来分析,作———有创作、进行的涵义;业———有工作或学习的内涵。所以,“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或“创造性的工作”的本质。那么,政治作业如何进行创新呢?我认为,不仅要形式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起来。1.设计分析型作业———经常组织“新闻分析”课“新闻分析”从本质上说…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学习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感兴趣的,就容易接受,不感兴趣的,就接受困难。这就是说,越能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则乐,乐则学,愿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尝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究”中创新。一、新闻吧新闻是一本活着的书,是一道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风景,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政…  相似文献   

19.
所谓倡导学生“反问”,就是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提倡并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所产生的疑惑反过来问老师。其益处有三:1.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激趣引思,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3.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并概括总结所学内容,将所学知识深化、升华为能力和觉悟。有教师会担心:倡导学生“反问”造成教师“卡壳”怎么办?其实只要备好课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就不会“卡壳”。比如:在讲“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一框题时,我大约用30分钟讲完新课,然后我问:”‘这节课应讲内容…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有这样一段话,“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结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运用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这些精辟的论述,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参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接受了这一知识,那只是完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对于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存在着一种重要的运用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