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当前,在部分党员中存在着“六厌”现象。一厌“学”,对党组织安排的学习,不学或寻找借口拒学、缓学,或应付了事虚学; 二厌“会”,不愿参加党组织的会议,开会时人不到或人到不到,或以睡代会;三厌“费”,交纳党费不情愿,不交、迟交或少交;四厌“管”不愿接受党组织管理,不愿受组织纪律约束,对党组织活动,高兴就参加,不高兴就不参加,对各项规章制度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五厌“教”,对党组织的教育听不进去,认为是白费功夫,既浪费时间,又影响个人收入;六厌“先”,不愿带头维护稳定大局,不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带头“…  相似文献   

2.
《学习导报》2010,(7):37-3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语文课的名称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1950年,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与专家们商议,提出“语文”这个词。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打这以后,“国文”、“国语”,就正式改为“语文”了。  相似文献   

3.
《新湘评论》2010,(7):37-3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语文课的名称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1950年,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与专家们商议,提出“语文”这个词。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打这以后,“国文”、“国语”,就正式改为“语文”了。  相似文献   

4.
“文山”“会海”早已为人生厌。可是,不少人却又不得不在“文山”“会海”中游爬。 诚然,“文”和“会”有其重大价值。有时一个会议可以扭转中国革命的航向,一个文件可以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一 连日秋雨绵绵,难得今日一个好天气。我与妻子一道,去寻访汉代历史名人东方朔的故里。 《汉书·东方朔传》中所言:“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平原厌次,即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到了陵县县城,已近中午时分。当地人告诉我们,县城西南角有一座文博苑,苑内有一处“东方朔纪念馆”。我和妻子便打车直奔“东方朔纪念馆”。  相似文献   

6.
《党课》2009,(2):105-106
如今,“干一行恨一行”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你是不是也一想起那感到没意思的工作就“比较烦”?现在我们就请专家帮你清除这种厌职情绪。  相似文献   

7.
陈亦权 《党课》2020,(6):108-109
不久前,有个文学爱好者问我:“叶圣陶在《文心》中有一句‘窗外的月色和前一天一样地好,秋虫声闹成一片’,这句话里为什么要用‘地',而不是用‘的’呢?”这个文学爱好者告诉我,他在此前已经问过很多人了,不过很多人表示这应该是叶圣陶写错了,因为圣人也有疏忽的时候嘛,用“的”才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仔细想来,人一生获取知识,是靠读书,一是靠实践。所谓实,就是要亲自干,亲自体味。古诗人方回曾在酬答友人时说:苦辛厌奔驰,忧患饱阅历。”这句,可以算是对“阅历”二字做了恰当的诠释。我由此生出“人生短,阅历苦长”之感慨。人生也,阅历也好,终究逃不出一个苦”字。就比如这干  相似文献   

9.
1907年,姑苏城里诞生了第一所由中国人按现代教育体制创办的公立学校——苏州第一中学,迄今已经历了百年的岁月沧桑。这里曾先后走出了叶圣陶、颜文梁、吴湖帆、胡适、顾延龙等杰出人物,走出了16位两院院士。辉煌的历史使苏州一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其中叶圣陶先生更是以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实践为世人注目。前不久,“全国叶圣陶德育思想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作为叶圣陶先生的母校,苏州一中把握时机,邀请与会的专家教授、家长、学生举办德育沙龙活动。嘉宾们欢聚在美丽的一中校园,在粉墙黛瓦、花窗朱栏的紫藤园内,近百人徜徉…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为搞好海阳市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农村,采取问卷、个别走访等形式,对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究竟希望什么样的“村官”,进行了调查,概括了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以期能给各级在抓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带来一点启发。一、喜“廉”厌“贪”。在利益层次多元化、复杂化的今天,广大农民群众对“贪官”深恶痛绝,那些整天围着“馆子”、“裙子”、“票子”、“儿子”转,满脑装着“捞”字,只图自己私囊中饱、安逸享乐,不关心群众冷暖疾苦的“村官”,群众威信最低,为群众所不耻。群  相似文献   

11.
近读清史,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臣孙嘉淦劝诫乾隆皇帝警惕“三习一弊”的一段话,言近旨远,细细读来,对从政为官者立身处世不无启迪。孙嘉淦所说的“三习”,指“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有了这“三习”,必然会导致“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喜“谀、柔、从”,恶“直、刚、违”,对普通百姓来说,也许无可厚非,但对领导干部来说,危害却是极大的。领导者不仅决策、管人、用人,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学生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校始终遵循“为学生一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 贵刊1990年第6期上刊登的《略论抗日文艺运动的几个阶段》一文,有几处错误,特提出如下。 1.第49页第8行:1931年“12月,胡愈之、周建人、叶绍钧、郁达夫、叶圣陶等43人联名发表了《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其中叶绍钧与叶圣陶乃是同一个人,此处怎么竟会在同一份《告全世界书》中列名呢?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语文与学生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任国公子是《庄子·外物第二十六》钓鱼故事中的英雄.他“为(做)大钩巨缁(黑绳),五十犗(ji(?)、阉了的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每天)而钓,期年不得鱼.巳而大鱼食之,牵巨钓、陷没而下鹜(w(?)、乱跑),扬而奋鬐(q(?)马鬃.这里指鱼须),白波若山,海水土薄,声侔(同)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剥开晾干),自制河以东,苍悟已(通以)北,莫不厌若鱼者(没有谁不饱餐一顿的).”任公子有哪些可取之处?他理想远大,要钓鱼就钓大鱼;他不急功近利,“期年不得鱼”也没半途而废;他处变不惊,“白波若山”也不予理会;他钓大鱼的目的,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大家,让大家吃得发“厌”.当今“任公子”,可有一比,就是那些重视教育、  相似文献   

16.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要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又说,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说的也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多年来却实际存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在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和效果检测中往往具有“优势发言权”,因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领导干部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领导干部对媒体记者“敬”而远之、“怕”而远之、“厌”而远之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在关键时候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出现党委、政府在舆论上缺位、失语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舆论引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8.
周发源 《学习导报》2011,(15):29-29
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感悟是不一样的。有人说,少年盼过节,青年乐过节,中年忙过节,老年嫌(厌)过节。青少年以年计时,中年以月计时,而老年则以天计时。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却又给人思索。我已年过半百,对时间的宝贵感悟尤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把人迎来世上,又送出人间,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然而,时间对人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19.
良心与贪心     
王建 《实践》2005,(9):48
何谓“良心”?哲学家康德解释 说:“良心意味着一个无法向他隐瞒 任何事情的知情者蕴藏在我的自我 意识中。”这个“我”中之“他”,正是 伦理学中的“良心”,对“我”无秘不 晓,且时时处处事事监督着“我”的 言行。 何谓“贪心”?作家肖军比喻说: “贪心是潜伏在阴暗灵魂里的一条 蛇,当它张口的时候,一切都是它吞 噬的对象,且愈是吞噬得多,愈是饥 渴得恐慌,无止无休无厌,直至自我 爆炸。”中国有一句老话“贪心不足 蛇吞象”,大概可作“贪心”的注脚。 良心,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是人 们在行为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和自 我约束能力。一个凭良心办事的人, 必具有坦荡磊落的情怀和克制私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省肿瘤医院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中,始终贯彻“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注重医德厌风的管瑚,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各主管领导分工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医德医风建设中,注意从抓教育入手,从建制度着手,以保落实为抓手,从抓源头上手,扎扎实实推进“五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