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失业现状和就业压力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双重压力 :一是高失业人口的压力 ;二是步入老年化社会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滞后所要求的现有就业劳动人口必须充分就业创造财富的压力。为此 ,我国当前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取向上 ,不应以单纯的GDP增长为目标 ,而应以追求充分就业下的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 ,并以此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管理力求实现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就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充分扩大就业 ,是我们当前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货币政策与就业关系的分析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 ,货币政策与充分就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医治战争创伤 ,当时盛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为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 ,单纯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不能达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的的 ,如果没…  相似文献   

3.
宏观经济调控功能是经济法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它是以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整体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以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为主要手段,配合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实现调控目标和任务: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工具搭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一直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为最为重要的目标,忽视了国际收支平衡这个目标.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部失衡问题愈加严重,并且对中国经济的内部均衡目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目前有必要加快转变原有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把国际收支平衡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体系.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外部经济失衡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丁伯根的汇率政策模型,提出了短期实现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搭配,为实现中国内外经济均衡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也提出了长期实现其内外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我国失业原因探究》一文的续篇。作者针对不同的失业原因,提出了治理失业的一些设想。认为治理失业的总体目标应是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控制总人口增长、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开发利用人力资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并列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四大目标。本文以安徽省为例 ,讨论在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安徽 ,政府在就业弹性系数呈现不断降低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 ,如何调整发展观念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在经济保持增长、物价指数平稳的情况下 ,把促进就业作为衡量经济工作的一个“优先指标” ,使经济和社会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GDP的高增长却没有带来高就业,这一经济现象有悖于经济增长与失业变动存在反向替代关系的奥肯定律,因而,中国存在着"奥肯悖论"现象.依据经济政策学的有关原理,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目标相容性,以及目标与工具相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本身并不存在目标冲突,当前中国存在"奥肯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目标与工具的不相容,即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不能明显有助于就业岗位的创造.因此,我国要摆脱高增长、低就业的困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大目标相容.  相似文献   

8.
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与经济发展、宏观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实现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的几大关系。一是发展经济与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作为就业增长的助推器,与就业增长存在显著的正比关系,因此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根本途径。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类型,这又决定了并不能保证就业自动增长。比如,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长,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因此,在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失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许多国家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首选政策目标。失业也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问题。因而,正确认识失业,对于解决失业问题,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当今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业问题,西方国家提出的充分就业政策目标,并不是使所有劳动力都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仍然会有一定的失业。对失业的评价,仅仅从失业率上来考察是不全面的。要正确判断失业善恶的性质,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从…  相似文献   

10.
宏观经济增长预期指标设立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我国首次采用宏观经济增长预期指标,是对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完善。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为实现今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既要实事求是,防止定“高指标”、争“高速度”,又要千方百计保持适度增长,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自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效益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增长局面.2007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宏观经济仍以较快速度增长.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局面良好发展,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加强对投资、消费和出口的调控,使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增长,是目前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均衡增长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实现手段主要有:计划、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相似文献   

13.
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而政府原有的宏观调控目标和宏观政策也随经济形势的转变而作相应的调整,使侧重点从控制经济增长、稳定物价转到控制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来,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货币政策、合理的收入政策和积极的消费引导政策,以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历来是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要达到“经济增长,结构合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同样不可忽视个人收入分配政策。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就是既要考虑促  相似文献   

15.
当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客观理性地对错综纷繁的经济运行进行综合分析,巩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果,把握中国经济运行走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目标发展;当前要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科学发展的统筹观为国民经济的良性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向,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战略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全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瓶颈.探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干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从调研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查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普遍困难和问题,进而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葛学辉 《工会论坛》2005,11(5):70-71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需求理论上的差异导致各自的政策主张大相径庭。我国现阶段应实行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以充分就业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增加货币的供给和降低银行存贷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8.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学说。针对我国经济现状,客观地认识评价凯恩斯主义理论并加以借鉴, 对于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持续繁荣的良好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促进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快速发展,一要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二要实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体化;三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四要以满足居民"快速、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需求为目标,加快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五要加强企业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建设人民满意公交。  相似文献   

20.
新论荟萃     
我国2000年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五大取向 国家计委有关人士初步预测,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可望与1999年大体相当,通货紧缩的趋势有所缓解,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总体向好。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五大取向: 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