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她绝对是个公众人物,作为毛泽东唯一的嫡亲外孙女,孔东梅的外婆是贺子珍、母亲是毛泽东长女李敏、父亲是原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在毛泽东四位孙辈中,她排行三。这是一个令人仰慕的身份,而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在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由她公司承办的《领袖家风》展览曾经轰动京城。随后,她应湖南卫视之约合作拍摄电视纪录片《亲人毛泽东》。就在笔者写这篇报道时,她的新书《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再度风行全国。《改变世界的日子》一书由孔东梅和毛泽东表侄孙女、中国迄今唯一女性副外长、首席礼宾官王海容共同探讨而成。毛泽东逝世30年来,王海容从不接受任何采访,也不发表文章和出版回忆录。而孔东梅与她深谈,她终于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毛泽东的独家秘闻。写进《改变世界的日子》中。  相似文献   

2.
那天,是在《聂荣臻传》出版座谈会上,我见到了军事科学院战史部部长贺捷生。因为以前曾在电话里谈过,所以这次我就直截了当,说有人约我写一篇关于她的传记,已经拖了好长时间了。 这是她已经答应的事情。 我说我老找不到你。 她说会找到的。递给我一张她的名片,还专门写上了她家的电话。 在准备采访她之前,我读了一些有关她的材料。 1992年7月20日,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批准贺捷生晋升为少将军衔。 贺捷生,在女将军中也是很有传奇的一位。她的奇不是奇在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贺龙的大女儿,而  相似文献   

3.
谭大松 《党课参考》2020,(3):123-125
《党课参考》如今已经走过20年的青春岁月,我作为她的读者、撰稿者、用刊者、受益者,深深地觉得她是"党课田野上的良师益友"。犹记得在她10岁生日那年,我曾为她点赞过;在她年满20岁,我又为她点上蜡烛,唱起生日歌,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我为《党课参考》写过稿。在撰稿过程中,不仅练就了我思党课、写党课、讲党课的素养,更陶冶了我的党性、格局和情怀。  相似文献   

4.
不久以前,我曾在一本杂志的扉页上看到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哈尔滨的女记者,在女儿身患绝症离世之后,毅然带着女儿的照片前往塔什干留学,她说她要写一部《哈尔滨人在塔什干》,并且正在准备素材。但是没过多久,她自己也被  相似文献   

5.
2008年2月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恰逢此时,我看到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法学硕士在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我问她为何要读这本书,她说,因为一位曾在中国读书的美国朋友与她通电话时,整段整句地引用  相似文献   

6.
赵君陶同志是李鹏总理的母亲,她不仅是我党早期的坚强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她长期从事妇女宣传教育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现在她教育的孩子散布在全国各地,真可以称为桃李满天下。笔者写这篇文章时采访了她的许多学生,现不少人都是年近花甲古稀之人了。谈起她来仍然亲呢地称我们的赵院长,赵妈妈,赵校长,无不称赞她教育有方,育人成才,培养了许多有所成就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高杰 《党史纵横》2014,(3):37-38
正她是一位才情洋溢的作家、戏剧家和词作者,参与填词的《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等至今仍传唱不衰;她是田汉相濡以沫的爱人,田汉曾说自己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思想转变与她紧密相连;她是一位睿智机敏的女特工,年仅24岁就在陈赓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她是一位勇敢坚毅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曾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共赴战区采访……她就是安娥,一位在烽火岁月中成长起来的燕赵才女。在她繁复精彩的一生中,大连曾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相似文献   

8.
周扬对来看望他的部下说: 我身上患有两个癌症   1965年 2月,江青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次上海之行,目的有二:一是与张春桥一起插手修改京剧《林海雪原》(后改为《智取威虎山》)。江青想通过这出京剧来吹捧当时在东北工作的林彪,以便同林彪勾结起来,借这座“尊神”攫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目的,是物色撰写批判《海瑞罢官》的人选。对于《海》剧,江青在 1962年就提出要批判,但一直遭到陆定一、周扬主持的中宣部、文化部的冷落。她又私下先后在北京找了一两位同志去写,但也被拒绝。在上海,她通过上海市委副书记张春桥,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9.
早年曾长期生活、工作在中国的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回到美国后,和她的丈夫华尔希开办了约翰·黛出版公司。从该公司的利益出发,她很想找能以英文来写一部全方位介绍中国的书的这么一位作家。当时已在我国文坛上崭露头角且享有"幽默大师"之美誉的《论语》半月刊杂志主编林语堂,因不断为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  相似文献   

10.
江飞 《党史文苑》2004,(11):32-33
黄帅事件掀"破师道尊严"浪潮 1973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发表了《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并加了长篇编者按语."小学生"是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黄帅的信是她和班主任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后家长要她写的.《日记摘抄》是《北京日报》按"破师道尊严"的需要摘编的.  相似文献   

11.
高深 《共产党人》2006,(12):55-55
陈晓燕(梦西)写诗是我离开宁夏以后的事,所以多阅读,只是偶尔在《民族文学》、《诗刊》、《朔方》等刊物上读过几首。人倒是见过两面,一次是在诗刊召集的青岛诗会上,另一次是在深圳创作之家。两次见面都是由贾长厚先生引见,因为生疏,没有太多交谈,只是知道她是宁夏屈指可数的回族女诗人之一。我对陈晓燕女士的了解,仅此而已。她要出一本题目叫《西部的太阳》的诗集,要我为诗集写一篇序文,便寄来诗集的清样。我作为一个在大西北生活了28年的回族,见到一位本民族诗人那么执著而又满腔热情地歌唱那片贫穷却也富饶的土地,真的是由衷的高兴。而今…  相似文献   

12.
1915年9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敬告青年》一文,拉开了反封建文化的序幕。这时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求学的陈衡哲,便开始用白话写小说和新诗。当我国新文学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作为女作家之林中的第一个战士,先于冰心和庐隐,顶着时代的风暴,用她那生花之笔,为新文学呐喊助威,写下了150多万字的小说和散文。是对新文学有过重大贡献的女作家。陈衡哲出身名门,祖父陈梅生,湖南衡山县人(现为衡东县),清末翰林。陈衡哲和烈士夏明翰是亲表姐弟,夏明翰的母亲陈云凤就是陈衡哲的姑妈。陈衡哲于1893年出生在她母亲家乡江苏武进,她从小在家读私塾,思想和才华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她有位舅舅庄思缄,曾在广西、广东做官,每当回江苏武  相似文献   

13.
近读贺金祥同志写的《谁是中国八年抗战的中流砥柱?》(《红旗文稿》2005年第7期),感触颇多。我们这些五十岁以上的人所亲历的事实或长期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众多的抗日游击队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功劳亦不可没。但是近年来,常常看到听到与史实不相符  相似文献   

14.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今年创刊二十周年,这是学界同仁和杂志编辑部值得纪念和庆贺的事情。 这个杂志诞生于1983年我国刚刚兴起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按时间来看,她早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刊《思想教育研究》,也先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她是在《高校德育研究》内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尚未建立,湖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自建国之日起,历届政府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视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教育立国被历届政府奉为至高无上的信念。以色列第一位政府总理本·古里安曾认定,“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第三位总统夏扎尔也曾断言:“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1949年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凡5—14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以色列政府1978年又规定:16岁以前的青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甚至18岁之前接受的义务教育也是免费的。  相似文献   

16.
革命领袖列宁的夫人克努普斯卡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她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党教育和教学》一书中,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  相似文献   

17.
正翻开厚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早已载入其中。她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女作家,1924年元旦在上海《时报》上发表《我所希望的新妇女》一文,并以此获乙等奖而步入文坛,此后还结识了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她是中国第一位留洋文学女博士,却谢绝了法国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院长格拉耐的执教邀请,回国后曾三赴革命圣地延安,最初以《国讯》特派  相似文献   

18.
几点意见     
《湖南党史月刊》编辑部: 订阅贵刊一年,觉得贵刊是一本宣传和研究湖南党史的好刊物,虽与我的业务关系不大,但我仍喜欢读。我的孩子高中毕业了,也乐意读,接受传统教育。所以明年我又请湘乡市委党史办续订。今天收到1989年最后一期,仔细看了一遍,我想提一点意见。赵志超同志写的《毛泽东和他的老  相似文献   

19.
早年曾长期生活、工作在中国的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回到美国后.和她的丈夫华尔希开办了约翰·黛出版公司。从该公司的利益出发,她很想找能以英文来写一部全方位介绍中国的书的这么一位作家。当时已在我国文坛上崭露头角且享有“幽默大师”之美誉的《论语》半月刊杂志主编林语堂,因不断为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撰稿.故以其题材新颖的英文小品和幽默俏皮的文风而跃入赛珍珠的视野,引起了她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共产党员》创刊七十周年,要我写一篇我与《共产党员》的纪念文章。这是一件无法推托的事,因为我已和她相知相恋了近四十年。说起我和《共产党员》的缘分,还要追溯到近四十年前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那年,《共产党员》推出了一个典型,她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没有屈服,这个人就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张志新。正是这个典型深深地影响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