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管理行业发展总体特征表现为: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市场需求发展迅速,社会信用风险成本不断加大,本土企业信用风险意识不强,社会信用风险管理不断发展和提高,社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加强我国社会信用风险管理,既要充分借鉴这些国际上成功的经验,也要从目前我国信用行业发展水平和信用风险管理实际出发,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一是高度重视和加强国家信用管理;二是高度重视通过法律法规管理社会信用;三是注重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四是大力发展信用行业,稳妥推动信用行业产业化运作;五是坚持"两手"抓,加快形成诚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产生社会性信用危机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矫治信用缺失,构建信用社会的方法和思路。主要有: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惩违法失信行为;政府要发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制度;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  相似文献   

3.
卜华 《工会论坛》2005,11(4):58-58
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利用的充分与否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目前,信用缺失成为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向深层次发展的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信用建设,一要加强诚信教育,树立信用意识;二要加快信用制度立法,建立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三要建立良好的政府信用。  相似文献   

4.
诚信机制是社会化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完善的诚信机制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制约诚信机制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源于恶化的信用环境和信用制度本身。建立诚信机制必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在信用行业、机构和信用主体之间形成完备的信用管理、评价、交易和奖惩机制 ,核心是要形成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信用失衡状况,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之一。我国信用失衡原因有体制性障碍、利益驱动、缺少资信评估机构、失信惩罚机制等,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6.
区域信用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主要作用于融资约束、创业投资、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等方面。然而,当前区域信用环境治理面临着示范性主体失信行为屡有发生、失信惩戒法治化程度不够、区域社会信用道德培育存在短板、子区域信用环境监控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当采取强化信用政府建设、完善失信惩戒制度、培育和践行优秀区域信用文化、健全区域信用激励和监控机制等措施以优化区域信用环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政治效果上可以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法律效果上可以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在社会效果上落实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但是,构建我国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机制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在理论上各方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机制的内涵有不同解读,在实践中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机制的构造也不同,在程序方面被执行人信用修复缺乏可操作性。对此,应科学界定信用修复机制的内涵,完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的操作环节。  相似文献   

8.
信用特别是政府信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部分,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失信行为和现象,与政府的失信行为及政府对信用管理的缺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尽快构建和完善政府信用对于构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构建诚信社会,首先要求政府做到守信用,言必行、行必果,使社会关系处于稳定状态。在大力倡导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政府应当率先垂范,通过自身的信用取向、信用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实际信用行为的表现对整个社会信用建设发挥导向作用、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用管理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用问题以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政府信用以政治民主为基础,其目的是保护民众,获得人民的满意和认同。建立高效的政府信用管理,构建完善的政府信用管理体系,须建立政府信用评估制度,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失信惩罚机制,以及对政府失信造成的损害进行救济等。  相似文献   

10.
影响政府信用生成的变量有:忠诚信念;规则的信度;实现效度;透明程度;救济程度。提升我国政府信用的现实选择是:强化忠诚信念,培育公共精神;提升规则设定能力,体现行政价值;提高政府执行能力,全面实现公平正义;扩大透明度,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大救济力度,规范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与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构建信用延边,要倡导信用建设,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意识,塑造诚信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既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又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失信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从加强政府信用道德建设、重塑政府角色、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政府诚信监督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信用政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信用缺失 ,行为失范现困扰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呼唤信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 ,需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包括信用文化的培育 ,信用机制的运用和社会信用系统的建构。培育信用文化要以“诚信”为本。运用信用机制 ,要发挥监督和惩戒两个方面的作用。建构社会信用系统 ,以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 ,需要把握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 ,政府要强化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前,各地政务诚信建设虽已迈开步伐,但对诚信与信用仍存在法理上的深层次误解,政务诚信建设与依法治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间的矛盾与纠结关系也日益突出。以政务诚信治理政府失信行为的思路不仅违背了信用的本质,混淆了违法与失信的关系,并且使得政府介入市场信用体系过大,无法反映并实际制约政府信用本身。鉴于此,为更好地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发挥信用治理的功效,建议从主体要素、意思要素、内容要素、结果要素四要素出发,重新界定政府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民营经济生存发展的基础。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民营经济失信问题还很突出,主要成因:一是诚信意识淡薄;二是企业短期行为;三是信息不对称制约;四是失信惩罚机制缺乏。打造民营经济诚信对策: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培养诚信理念;二要强化法治建设,提高失信成本;三要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增强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失信现象 ,是因为失信的企业或个人从失信行为中获得了利益。因此 ,要整治社会信用 ,必须从法律、组织、思想等方面入手 ,建立完善的信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信用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万荣 《理论前沿》2004,(16):44-45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政府守信是行政法治领域的基本原则之一。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首要的任务是要带头讲诚信。然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却存在着失信问题,特别是一些县(市)、乡(镇)政府信用缺失更为严重。因此,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度,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一、地方政府信用的重要性(一)信用政府是信用社会的基础。首先,建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建立真正的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的前提条件。因为企业信用在经济活动中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的发挥,就是基于企业对于良好的政…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可以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全社会中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政府应该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在征信体系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我国保险市场的一些不规范行为造成的保险纠纷、保险投诉日益增多,中资保险公司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佳,信誉度普遍不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诚信,中资保险公司的发展需要建立中国保险信用体系,这是因为:入世后,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外资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享有同等的待遇,中资保险公司与有着良好信誉的外资公司竞争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权威的保险信用体系;另外,建立保险信用体系,也是中国保险业监管、中国保险企业自身发展、客户自主选择中国保险企业市场的需要。那么,怎样建立中国保险信用体系呢?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监管和失信惩罚管理、建立和发展我国的保险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公众监督和行业自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开放中国保险企业的信用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前,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主体的守信意识,也有利于惩戒失信行为和经济犯罪行为,有利于经侦部门提高发现经济犯罪的能力。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经济犯罪侦查的基础工作之一,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应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促进经侦基础工作的角度,就我国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出明确信用信息征集范围、设立适格信用信息管理机构、加强经侦与信用信息管理机构间协作机制、强化经侦民警的数据库使用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