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云 《求实》201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模式是基于我国现代化启动的后发性和外源性的必然选择。跨越发展当前的非持续性、非均衡性、非客观性思考。以跨越发展推动生产力在当代的嬗变和更替,以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与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性是均衡性与非均衡性、顺序性与跳跃性、生产力的跨越与体制转轨的统一,实现科学跨越与和谐发展的相互递进和良性互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跨越科学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构成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主体框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和谐文化模式所对应的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天人和谐,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天下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3.
“印度模式”演进路径、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但各自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本文在回顾与分析印度渐进演进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创新精神、适度开放、稳健的金融体系及渐进均衡的发展思路是印度模式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我国在经济改革与全球化进程中正面临内外冲突及结构失衡等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印度模式"对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与和谐发展的长期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书荐     
《当代贵州》2013,(13):56-56
摘录:中国模式或中国崛起为什么会成为新千年以来最大的新闻话题?因为中国模式不仅与中国人有关,而且与全人类有关;因为中国模式推动世界中心东移。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和谐的新世界;因为中国模式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依靠民营经济大发展形成的温州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模式.民营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相容性,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和公正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民族复兴为首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是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是追求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和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坐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是我国客观现实与时代发展的必然抉择.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正在崛起,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非和谐因素决定了"和谐"应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坐标.而这一价值坐标不仅要实现文化产业制度的和谐性,还要实现文化内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和谐性,不单要关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步性,还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安全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3,(13):56-57
书荐作者:王天玺著出版社:红旗出版社《中国模式论》摘录:中国模式或中国崛起为什么会成为新千年以来最大的新闻话题?因为中国模式不仅与中国人有关,而且与全人类有关;因为中国模式推动世界中心东移。有利于形成平衡而和谐的新世界;因为中国模式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把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新中国的和平外交传统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和谐外交和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谐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而“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由于当前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世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其实现需要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非均势化、帝国主义化、意识形态冲突化的复合性存在,给国际安全制造了结构性政治困境,同时深刻地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外部环境的建设。因此,进入21世纪,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国际和谐环境形成了特殊的互动关系。中国必须实施和平崛起的外交方略,借鉴国际治理的操作方式,实行双赢性均势外交,实施睦邻友好政策。惟有如此,中国社会的和谐向度才能具备稳固的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龙义 《世纪桥》2008,(2):24-2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把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新中国"和平外交"传统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和谐外交"和"和谐世界"理念."和谐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而"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由于当前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世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其实现需要中国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直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作为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理想与社会模式.发掘、整理经过两千多年文化熏陶的儒家和谐理念的基本精神,基本思想,无疑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现在,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既处于“发展黄金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一方面产生了许多非社会主义因素、导致社会不和谐的新问题,另  相似文献   

14.
包容性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能够实现和平与崛起并存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模式"的重要价值体现。"平等、共赢、协调、共享",是我国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与西方国家的模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本质区别。中国走包容性发展道路有其历史文化基础、现实依据和长远目标,其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和意义。要促进包容性发展,必须注重文化上的求同存异,超越意识形态偏见;必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思想;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和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去杠杆,首先概述了我国非金融类企业杠杆率现状,其次阐述研究非金融类企业去杠杆的意义: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好地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去杠杆经验模式,再次分析了造成非金融类企业杠杆率高企的原因:预算软约束、流动性过剩、股权融资占比低和产能过剩,最后给出了降低非金融类企业杠杆率一些对策和措施:严格控制政府债务向企业转移、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大力发展股权融资、通过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来促进非金融类企业降杠杆。  相似文献   

16.
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严峻挑战,中国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其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其目标是促进人类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实现“强国富民”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本文尝试从七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索中国特色和谐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来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突破苏联模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问题。在《论十大关系》写作过程中,毛泽东对我国国情进行了一次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系统辩证法的独特方式抓住和论述了影响全局的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从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高度提出了重点论与两点论和谐结合的对立统一论,为突破苏联僵化模式、建立中国新型体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论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力图开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耿步健 《探索》2023,(1):14-2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底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目标和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够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是在审思西方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中提出的,是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提炼的,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其核心要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关键是要提高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人民幸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科学贯彻“两山论”等,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现实问题导向与战略目标引领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相结合、生态底线思维与历史主动精神相辉映的鲜明特色。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乃至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淼 《实事求是》2008,200(1):33-35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我们党对西方先工业化国家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前苏联发展模式进行了的根本性的创新,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的科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的演进具有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与模式都具有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的意思,模式还具有生产关系的具体方式的含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无论邓小平还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都没有把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对立起来,实践上中国现代化建设还需要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模式指导,使中国的发展更加合理科学和谐完善。何况中国模式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历史预成的,而是传统与创新互动实践中逐渐成熟的理性实验。在这方面,一些国外有识之士的见解也许不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