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经过前四次讨论,三位所持的一致结说是我国现阶段不能废除死刑。那么,三位对我国死刑体制如何肴,即它是否合乎刑罚所应有的价BSB?(胡):既然死刑是不人道之刑,保留死刑便是对刑罚的人道价值的舍弃。因此,说我国死刑体制是否合乎刑罚所应有的价值选择,实际上是指死刑体制是否符合公正性与效益性的要求。而死刑体制又包括死刑立法与死刑司法两个方面。相应地,要就我国死刑体制是否合理得出结论,便有必要以公正性与效益性的要求为根据.对我国的死刑立法与司法予以全面反思。我先谈谈死刑立法问题。在修改前的《刑法》中…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刘桂明刘:上一次,我们已就死刑的公正性作了讨论。这次,我们是不是该讨论死刑的效益问题?胡:死刑的效益性,与死刑的公正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公正性,指的是死刑对于犯罪是不是一种应得的报应,以死刑来惩罚犯罪是不是公平合理。效益性,则是指死刑对于预防犯罪是不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以死刑来预防犯罪有无必要,是否值得。简单地说,公正性证明的是死刑对已经犯罪的人是否正当,效益性则是指死刑的存在与运用是否有相应的效果来证明其是正当的。张:死刑的效益性问题,远比它的公正性问题要复杂。因为公正性只包括一个问…  相似文献   

3.
〔死刑问题三人谈〕之三──生命的呼唤死刑人道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刚):既然刑罚的价值在于公正、效益与人道,而我们已立足于公正与效益对死刑的价值作了相应的分析,得出了我们的结论,那么,这一次,我们的讨论自然应该转向死刑的人道性问题。据我所知,死刑是否人道,在国外死刑存度之争中是一个炽烈的焦点。我想,三位对此肯定有所看法。湖):死刑是否人道,实际上是指死刑是否符合刑罚的人道性的要求。而刑罚的人道性又是指刑罚是否符合人道理念。因此,讨论死刑是否人道,以在一般意义上明确什么是人道与什么是刑罚的人道性为前提。所谓人道,作为一种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观,其基本蕴含是爱…  相似文献   

4.
(刘):在现实中,往往存在杀人灭口之类的情况,如:为逃避死刑而在强奸之后杀死受害人等等。这种情况是否可以理解为死刑的副作用?在分析死刑的效益时,应否对这些因素予以考虑。(胡):任何刑罚都有其副作用,死刑当然难以例外。所谓刑罚的副作用提指在刑罚的威吓下,犯罪人不但不放弃犯罪,而且在决定犯罪的同时,为逃避惩罚而实施更为严重的犯罪或采取其他不利于社会的行动。从逻辑上说,在所有刑罚方法中,死刑的副作用是最大的。因为人对刑罚的畏惧与刑罚的严厉性成正比,即刑罚越严厉,其所造成的畏惧感便越强烈,在决意犯罪的前…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就存在贪污贿赂犯罪,最高法定刑在各朝代都是死刑,然而我国的贪污贿赂犯罪并未因为刑罚的严酷而减少,说明死刑对于遏止贪污贿赂犯罪行为并非治本之策。无论是基于国际轻刑化的趋势,还是基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合理配置死刑原则、人道性分析、效益性分析以及我国现行的死刑政策,我国都应该废除贪污贿赂犯罪死刑。同时,在废止死刑后,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立法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喻贵英 《行政与法》2005,(11):97-100
人们日渐清醒地认识到死刑有失公正性和人道性。在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今天,由于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控制和限制死刑的适用则成为我国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此为前提,分析了我国刑事立法的抉择,并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限制死刑适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死刑断想--从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兴隆 《法学评论》2004,22(5):18-27
死刑虽然具有遏制犯罪之效 ,但其大于终身监禁的边际效益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当代报应观念早已抛弃等害报复而演化成了等序报应 ,而等序报应并不一定要求对杀人者处以死刑。立足于等害报复而为死刑所为的辩护 ,既不合乎当代报应观念 ,也无法解释对杀人者并非全部处以死刑的现实。人权的普遍性决定了犯罪人的基本人权具有超然的不可剥夺性 ,废止死刑是保护作为人的犯罪人的基本人权的直接而现实的要求。限制死刑的国际标准与中国的国情并不冲突 ,中国的死刑制度应尽快与死刑的国际标准接轨 ,这不但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中国应该立即着手限制死刑 ,并在不久的将来废止死刑。  相似文献   

8.
骆群 《法治研究》2010,44(8):80-85
在我国,经济犯罪中废除死刑的呼声已成为压倒性的趋势,概括起来其理由主要有:不符合正义价值,不符合刑罚目的,不符合效益价值,不符合国际趋势,极个别的还认为会滋长监管者对死刑作用的迷信,忽略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不利于健康、人道的社会文化和尊重人的生命的观念的形成,以及认为经济犯罪不具有道德基础,经济犯罪配置死刑是政治权力的任意之举。但是,在这些理由中,除了不符合国际趋势之外,其他理由都不能成为经济犯罪废除死刑的充分理由,换言之,这些理由与经济犯罪废除死刑的主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死刑的执行贾宇死刑的执行,包括死刑的立即执行和死刑的缓期执行。一、死刑的立即执行(一)死刑立即执行的原则死刑作为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具有它的严厉性和不可逆转性,而死刑立即执行,正是实现死刑的严厉性和不可逆转性的关键环节。为了保障死刑立即执行的正确...  相似文献   

10.
死刑存废的政策分析与我国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秉志  郭理蓉 《法学》2004,(4):62-68
刑事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本文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死刑存废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死刑是一种不人道、不经济的刑罚 ,应予废除。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 ,“突然死亡法”的死刑废除方式不具有可行性 ,较为适宜的选择是采用“慢性死亡法” ,即通过立法、司法以及程序上的控制 ,逐步减少死刑适用 ,最终实现死刑的全面废除。  相似文献   

11.
死刑复核程序是为了保障死刑案件质量而设置的特别审判程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最大化发挥死刑复核程序的公正司法、防错纠错、保障人权的功能,贯彻落实"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的死刑政策,死刑复核程序应当着力加以完善:第一,厘定死刑复核程序的审判性质,选择在现有框架内实现死刑复核程序诉讼化改革的路径,而不必进行三审制转变;第二,加快将法律援助辩护全覆盖至死刑复核程序,充分保障死刑被告人的辩护权;第三,坚持死刑案件在基本事实的证明上达到"唯一性"结论;第四,扩大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复核案件的改判范围,实现公正与效率价值的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2.
死刑改革是当代中国刑法改革过程中最受关注、最具现实意义且备受争议的重大问题。中国虽难以在短期内全面废止死刑,但却有必要将废止死刑纳入其政策内涵。在功利与人道之间,人道性应当成为我国死刑改革最主要的根据。我国应以无期徒刑作为死刑的立法替代措施,适时建立死刑赦免制度,公开死刑执行的数字,并于适当时机废止贪污罪受贿罪的死刑。  相似文献   

13.
张兆凯 《河北法学》2007,25(6):100-104
古代死刑的不同执行方式构成了死刑本身的差等之序,也即是各个不同严厉程度的死刑刑种.不同严厉程度的死刑刑种体现了刑罚分配中的公平.不同时代的死刑具有不同缺点,古代的多种残酷死刑共存违背了人道观念.而现代的单一死刑又违背了公平.死刑本身存在人道和公平不可兼得的内在缺陷.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在刑罚体系中属于生命刑。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刑罚也日趋人道化,表现在死刑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了废除死刑的道路;另一方面是那些保留死刑的国家也对死刑的适用和执行方式进行改革。我国是一个死刑制度历史悠久的国家, 改革现行死刑制度,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入手,从死刑制度的法律价值、刑罚的目的、社会作用等多角度论述了废除死刑,构建合理的刑罚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死刑案件审理程序包括死刑案件的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死刑复核程序,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对我国死刑案件审理程序进行整体改造和完善已经成为一条既具有科学合理性又具有现实基础的改革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死刑案件审理程序的各个阶段应遵循一些共同的程序公正要求,同时基于各阶段的特点和职能,在具体的诉讼程序设计上又应具有个性特征。三个环节应当各有侧重、繁简得当,共同在确保死刑案件质量、控制死刑数量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具有不可挽回性。本文从对死刑的历史渊源谈起,对死刑的限制适用展开理论分析,探讨了死刑的价值、作用及其局限性,对我国现行死刑政策进行简要评析并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7.
死刑复核程序应否暂时由二审程序代替的问题,《法学研究》1986年第三、六期发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死刑复核程序和二审程序,在目前可以“合二而一”(见第三期肖胜喜文);另一种观点认为,死刑复核程序和二审程序合并,是违法的,是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取消(见第六期孙华朴文)。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非常激烈,大概形成了三种观点。废除死刑并非是尊重人权的唯一表现,保留死刑也没有违背人道主义。我们应该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确保死刑判决的慎重和公正,为死刑注入更多的人道主义基因。  相似文献   

19.
正死刑改革是当代中国刑法改革过程中最受关注且备受争议的重大问题。历史地看,中国死刑制度改革已经迈入了限制、减少死刑的良性发展轨道,并逐步与国际限制和废止死刑的潮流接轨,但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较为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国难以在短期内全面废止死刑,但却有必要将废止死刑纳入其政策内涵。就废止死刑的内在根据而言,主要可归结为功利和人道两个方面。在两者之间,人道性应当成为我国死刑改革的内在依据:第一,人道性是现代法治发达和文明进步国家废止死刑的主要根据。第二,中国人权  相似文献   

20.
杨静 《中国检察官》2010,(20):76-78
死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又被称为生命刑、极刑,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血族复仇。但从18世纪后叶,就开始了死刑存废的论战。主张留置死刑的理由主要包括死刑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死刑的存在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是消除不可悔改的罪犯以及避免私刑的最佳手段。主张废止死刑的理由主要包括死刑违反社会契约、死刑残酷且不人道、不具有威慑效果,死刑所具有的不可逆转性可能会导致冤杀无辜。目前,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对死刑的存废态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