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民族,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我国的司法公正思想在深深扎根中国社会的同时,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先进国家治理中的好东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司法公正思想提供了精神要义,指出:法律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现司法公正必须辅之以相应的制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司法公正思想提供了丰厚滋养,认为:司法官吏严格执法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社会效果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司法官吏会对实现司法公正产生巨大影响;西方先进文明为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司法公正思想提供了深刻借鉴,提出:实现司法公正要注重司法改革与法律制度的创设、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参与司法制度化、要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法运行的实践表明我国立法与司法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即立法注重法律文本的结构完整和数量化;而司法过程则是寻求完整规则制度体系的过程,法律适用将超出法典文本和现行正式法渊.这样造成立法缺失了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立法满足不了司法实践实际需要.因此,司法公正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立法,司法适用的法律体系倾向决定着立法由多元到统一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3.
论司法公正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公正是法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实现司法公正的途径:1.确保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2.提高司法队伍素质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条件。3.完善监督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的核心,在于以法治权.以法治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法治权的首要和基本前提在于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以法治权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建设规范的执法责任制和违法追究制;以法治权的重要环节在于司法改革,真正实现司法公正与独立;以法治权必须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正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及四中全会之后我国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保障司法公正实现的重要手段就是司法民主。而司法民主化在我国司法制度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即为人民陪审员制度。最高法院在司法改革的纲要中提出了完善现有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要求。本文试从人民陪审员制度与司法民主的关联性出发,对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阐释,进而探索解决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司法实践的需求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6.
判例是在司法中可供参考借鉴的判决先例 ,具有具体性、灵活性和可比性。行政判例能弥补《行政诉讼法》的缺点 ,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 ,推进立法 ,规范行政执法 ,促进守法 ,树立公众对行政法治的信心。因此 ,我们应赋予典型判例法律效力 ,以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1)
司法权威是司法机关所具有的使人信服的力量或威望,构建司法权威是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目标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司法权威缺失,应从提升法治理念与文化、构建法律体系、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四个方面构建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准,也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99宪法修正案”已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我国的根本大法,实现司法公正,不仅是执政党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一、应确立司法公正的宪法原则改革现行司法体制,目标是实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但是任何改革,都应当有法律依据,特别是宪法依据。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司法独立,但是表述不够完善,对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的独立检察权仅仅规定“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某一个党组织或某一个党的领导人以执政…  相似文献   

9.
社区是城乡的重要基层治理单位,是家庭的基本落脚点,是个人的重要朝夕相处之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单元与社会共同体。"社区精神"的缺失,"村改居"社区的出现,社区"碎片化"问题等使社区司法公正意义更为重大。社区司法实践中轻视司法程序、社区司法程序违法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社区司法自由裁量权相对草率、社区立法不完善、社区司法腐败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社区司法公正,需要完善立法先行、司法实践公正、司法监督有力、错判承担后果、司法结合调解,以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与五位一体新局面提供必要的社区司法保障与社区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10.
控辩平等是现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保证,是现代法治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是人权保障的要求。但是,我国刑事司法中控辩双方却存在诸多不平等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其控辩机制逐一进行剖析,以构建我国相对完善的控辩平等机制。  相似文献   

11.
何莹莹 《学理论》2012,(6):52-53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体现,司法公正不仅关系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法律的认可程度,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构建、司法领域的改革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研究司法公正和法治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依法行政,促使政府官员执政理念的转变,使其从政行为受到一定的制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从司法公正的内涵出发,着重分析司法公正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以及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出现司法不公的原因,提出依法治国,确保司法公正的措施和主张。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是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深圳要抢抓机遇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增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国梦"做出特区新贡献。建议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探索建立"一线一票一考"制度,不断提升依法执政的能力水平;改进立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完善行政执法机制,建设一流法治政府;推进司法改革,提升司法效能和公信力;创新普法内容形式,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立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立法者已经意识到证人出庭对于案件的审理以及确保判决公正性方面的重要性。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关系到司法公正,是现代庭审制度的改革需要。由于立法和司法上的原因,我国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仍存在不足,证人出庭作证难已成为制约我国庭审改革的瓶颈。规范我国刑事证人作证的立法,完善相关配套细则,应是解决目前司法实践中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其前提是完善立法,其基本保证是依法行政,其关键环节是司法公正。建设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应该不懈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董如英 《学理论》2012,(13):138-139
司法公正与社会舆论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司法活动向新闻媒体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是司法公正的标志之一。社会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有时也阻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在实践中,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既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当建立社会舆论和司法机关良性互动关系,来促使社会舆论监督更充分和完美地体现司法公正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正与公开审判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开审判是司法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司法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公开审判的认识不够全面 ,现行立法对司法公开的规定较为原则 ,不够细化。本文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开审判的改革措施及对策 ,以期达到完善我国司法制度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王立峰 《求知》2014,(12):9-10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法治建设至关重要的内容。欲提高司法公信力,需要加强司法正当性建构。这不仅是因为司法是法律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因为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司法机关担负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特别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法治  相似文献   

18.
保障纳税人权利对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纳税人权利保障在税收理论、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缺失。要使我国纳税人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应从完善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健全税收司法、建立纳税人权利自我保护制度等四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纳税人权利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传媒监督被称为是继立法、行政、司法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在现实生活中对违法、违规行为借助舆论的力量进行纠正,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公平的目的。在现代司法理念下,司法与传媒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司法公正保证了传媒监督的自由,传媒监督也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刑法明确性原则是资产阶级在刑法领域里反对专制社会罪刑擅断主义所取得的一项划时代的进步成果,目前已被世界各国的刑事法典普遍加以确认。作为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立法领域的深层次体现,它符合建立现代民主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保障人权、健全法治,促进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在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对该原则的法律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界定和归整,对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