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 《北京观察》2016,(Z1):50-55
孙中山在北京的活动,既加深了自己对北京乃至中国政局的认识,又加深了与北京的感情,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和改造中国的决心。与此同时,也使得北京人民一次又一次目睹了他光辉的形象和伟人风采。  相似文献   

2.
黄任锋是《中国残疾人》杂志1991年第四期报道过的人物,广西柳州人,20多年前,他从柳州出发前往北京,用轮椅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长征";20多年后,他身在广东东莞,以作家、歌手、演讲师的身份在新的土地上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20多年里,黄任锋做出了一次次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别人眼中的"不能理解"。但对黄任锋来说,这每一次选择却都贯穿着他对梦想的执着。  相似文献   

3.
人生轨迹不尽相同,有人期望顺意与平坦,有人选择挑战与艰难。在马海兵23年的军旅生涯中,曾经历了3次人生转折,每一次人生转折都是一次艰难的选择,每一次人生转折都是他满腔报国热情最完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0,(2)
正大陆很多城市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发展,每一次来都感觉到这里在变化,这是一个让你感受到在往前走的地方。也是在那一年,郑博宇迈出了在大陆发展的第一步。关于他郑博宇,男,汉族,1986年生于台湾。北京创业公社港澳台事业部总经理;"新时代台湾青年六原则"发起者;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的首位台籍获奖者。  相似文献   

5.
他躬身田亩,但他始终保持开阔的视野和思路;他说话带有浓郁的闽西口音,但他在中国最高民主殿堂的每一次审议发言,都吸引了众多的话筒和摄像头;他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的具体事,但他更注意站位全局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推动制度层面的完善尽力。  相似文献   

6.
声音     
好人每一次的退让,都是在降低恶人作恶的成本。每一次的沉默,都是在扩大谎言,都是在增加行恶的机会。每一次的默许,都是在助长暴力的发生。每一次回避,都是在创造苦难的轮回。恶有多大,沉默就有多可怕。  相似文献   

7.
谈到有关安全的话题,著名歌手火风说他最喜欢骑摩托车、摄影和探险,这些爱好既丰富了他的人生和音乐创作,同时也带给他不少的意外和麻烦。山路翻车、雪山遇狼、沙尘暴、塌方……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每一次都使他对生活和安全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早在1994年,还在广州的火风就萌发了骑着摩托车去西藏的想法。到了云南昆明后,正赶上大雪封山,西藏显然是去不成了,只好在云南各地漫游。一次从昆明到西双版纳的路上,火风让随行的同伴先走,自己加足马力追赶大家。在一座山前,当他正要拐弯时,突然看到远处一个老乡开着装满稻草的拖…  相似文献   

8.
他是香港经贸商会的掌门人,"沟通两地,相得益彰"是他的一大心愿,而香港回归后两地的共识加深,与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让他感到无比欣慰。他从打工仔变身为闻名香江的"钟表大王",凭借着自身的努力,终于把一只只小小的手表做成了一番大事业。他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年的参政议政生涯,使他十分珍惜每一次"为民说话"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郭省3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已经39岁身高还不足1.2米。从1991年10月起,他就在河北蔚县宋家庄镇做代课教师。整整20个年头了,几经辗转,每一次代课教师“转正”都与他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残疾人》2011,(10):4-5
郭省3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已经39岁身高还不足1.2米。从1991年10月起,他就在河北蔚县宋家庄镇做代课教师。整整20个年头了,几经辗转,每一次代课教师“转正”都与他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1.
正采访毕飞宇,都忘记约了几次了。每一次不是天南就是海北,终于12月23日,他来北京参加将《推拿》改编为电视剧的研讨会,终于逮住了他。毕飞宇很随意,我们的谈话就在会议现场随意找的沙发里。在随意的地方,随意的坐着,随意的说话,不像采访,更像聊天。他  相似文献   

12.
卢敏  姚蕾 《重庆行政》2013,14(4):81-83
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是"一张渐进地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蓝图"[1]。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改革已历经35年的风雨,从改革最初启动到日趋成熟,每一时期都无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的每一个阶段,都体现出当时党的思想认识、战略方针以及政策措施的决定作用。而每一次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都是党对经济改革认识不断加深与丰富的过程。因此,从党对经济改  相似文献   

13.
一位区市政局局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周易研究会的理事、副研究员,从此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能掐会算”的“神人”,每逢局里制定工作计划、对外发包工程、人事调动等大大小小的事情,事先他都虔诚地“预测”一番,并美其名曰“趋利避害”。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向往已久的“发财梦”,他竟然别出心裁地把这种荒唐的“避险术”用于大肆收受贿赂上。每一次受贿之前他都要进行“预测”,并以此来决定是否收受。案发后,他在接受检察机关的审讯时说道:“每一次受贿之前,我都要‘预测’一番,多年来几乎成了习惯。不这…  相似文献   

14.
<正>他躬身田亩,但他始终保持开阔的视野和思路;他说话带有浓郁的闽西口音,但他在中国最高民主殿堂的每一次审议发言,都吸引了众多的话筒和摄像头;他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  相似文献   

15.
屠善澄,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载人飞船的倡导者之一。屠善澄院士今年86岁,他这大半生,几乎都奉献给了中国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他参与了每一次航天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导弹、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与统计系主任林崇椰教授于今年四月,来北京参加「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战略国际讨论会」。他说,这是他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头一次来中国是在一九七九年。当时他与十四个年轻人来到北京,看到马路上除了卡车和公共汽车,很少有小汽车;人们的穿著很单调,除了蓝的便是灰的。尽管他是典型的中国血统,但在北京人的眼中却被视为「外国人」,连拿出相机拍照,都引来许多人围观。他那次还到过苏州、杭州和广州,发现那儿都一样。「而现在,」他把手一挥兴奋地说,「情况变了:马路上到处可见豪华小汽车  相似文献   

17.
互动平台     
《观察与思考》2008,(16):4-4
爷爷与奥运同乐 爷爷喜欢体育运动,不仅爱看体育节目,还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太极拳、冬泳、长跑是他的最爱。爷爷也是个奥运速,只要是和奥运沾上一点边的东西他都关心。什么时候北京申奥成功的、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是谁夺取的、谁在奥运会上为中国队得的金牌最多,哪届奥运会在哪举办的,他如数家珍;甚至奥运福娃的含义是什么,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图,他都一清二楚。这还不算,就连和奥运相关的文艺演出,他都感兴趣。  相似文献   

18.
在我看来,45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知道北戴河这个地方,这是因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非常喜欢这里。1954年,他在滂论大雨中,站在北戴河的一处巨崖上作了一首词《北戴河》,词中描述了北戴河的景色,表达了他取得了政权后(1949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建立了新中国)的喜悦心情。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首词如同他的其它语录一样不但尽人皆知而且人人能够背诵。北戴河因此被中国人牢记。北戴河距北京只有几小时的车程,在炎夏时却比北京凉快得多。毛泽东很喜欢这里,他习惯在北戴河召开中央会议,把他的部下都叫到北戴河开会,…  相似文献   

19.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本书讲述了他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2001年夏天,彼得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7年中,他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7年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1000多,其中有好几年,  相似文献   

20.
每一次调研考察,他都会周密安排;每一项重要议题,他都认真研究审议,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有机会,他就尽量抽出时间走基层、访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