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磊 《传承》2009,(19):36-38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曾经点评过很多数学大师,在谈到华罗庚时,他无比钦佩地说道:"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以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相似文献   

2.
么辰 《北京观察》2021,(12):76-79
"华罗庚"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或许对于一般人来说,他指的是一位传奇数学家,是那位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88位古今数学伟人之一的天才,是曾经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更是认为:"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三个字却有着一份真真切切的重量和温度.我从小就经常听家里人说起他,记忆中的华罗庚好像早已在不知不觉间走下了数学大师的神坛,成为一位与我缘悭一面的亲人.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二日下午,中国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在日本向数学界作学术报告,刚刚讲完最后一句话,因心脏病突发于当天晚上溘然长逝了。这位数学家实践了他生前的诺言: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羣、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  相似文献   

4.
自立篇     
中国著名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正>熊庆来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研究数学,二是教书育人。在数学方面,他的函数论研究成果被誉为"熊氏无穷极"(即"熊氏定理"),并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在育人方面,他培养了华罗庚、严济慈、赵忠尧、陈省身、许宝禄、庄圻泰、钱三强、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优秀数学家,使中国数学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1949年以后他客居海外,是周恩来把他请了回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数学泰斗,却在"文革"中惨遭迫害,撒手人寰。更不可理喻的是,在他去世之后,人们都不能对他表示哀悼,  相似文献   

6.
1991年4月,由国家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撰,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书名的《中国残疾名人辞典》经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辞典荟萃的1031名古今残疾名人中,赫然印着两名金坛籍人才的辞条:华罗庚、陈文。华罗庚是蜚声中外的残疾人数学家,那陈文是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7.
1985年6月12日晚10点09分,蜚声国际数学界的一颗明星陨落了。华罗庚教授实践了他生前多次表示过的意愿: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华罗庚不仅是位著名的数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诗人,他以诗言志,写下了许多铿锵有力的诗篇。笔者收集整理了报刊书籍上引用的华老诗句,整理成文,以飨读者。1962年春节前夕,华老拟好了一副对联,请在他身边工作的应以明书写后贴在他家大门上。这副对联连横批共7个字。上联为:“敢、干、赶“;下联为“严、研、验“,横批是个“党“字。春联受到和华老同住一楼的范文澜的称赞。这铿锵有力的7个大字,真可谓是他“意真、品贵、神远而含藏不尽“的高尚精神境界的体现。早在60年代,毛泽东曾在复信华罗庚时写道:“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这同华罗庚心目中的“党“字是一个含义。他曾写  相似文献   

8.
大数学家华罗庚的家教王宝贵前不久正忙着编写在“成人节”上赠送的一套丛书,我参与编写自然科学家卷,其中有钱三强、邓稼先、华罗庚等一大批为祖国的建设自强不息,呕心沥血,奉献出一切的科学家们。我在编写时,自始至终都被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我用我那支笨拙的笔,穷...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5,(4)
<正>刘璋温(1924-2001年),男,汉族,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人,我国著作数学家。曾工作于中国科学院,与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长期共事,在专业领域内颇有建树。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合论、实验设计法及其应用,成就斐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01年因病去世安  相似文献   

10.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华罗庚研究》一书,引起了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中国科协副主席何康教授认为此书堪称“华夏第一部华罗庚研究专著”!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撰写这部专著的人既非华老的生前友好,亦非科学界名流,他是华罗庚家乡金坛市委组织部的一位青年干部,叫孔章圣。  相似文献   

11.
《春秋》1995,(1)
中央电视台在「中华学人」栏目中,曾以《研究公有制条件下市场均衡理论第一人》为题,介绍过王乃静及其科研成就。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王乃静,是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经济学院数理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他是一位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竭诚尽智,追科学敢为人先而又建树颇丰的学者。他以数理经济学中公有制条件下市场均衡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国际均衡理论研究的空白,以管理科学中价值工程(VE)理论的成功研究,开国内之先河,并为中华民族跻身于国际 VE 研究争得了一席之地。均衡理论是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核心内容是指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价格体系:既能满足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又能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从而使供求平衡达到经济运行的最佳状态。这一命题自一八七四年法国经济学家提出后,曾引无数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竟相一试身手,但长期无果。直到一九五四年,美国数量经济学家阿罗和美籍法国数学家德布鲁才给出了私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底,我随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的"名人故居考察团"赴江苏考察,来到了诞生过储光羲、戴叔伦、段玉裁、华罗庚的著名城市金坛.金坛市内有一所华罗庚曾经就读的中学,现名华罗庚中学,学校内有一座二层楼的建筑,是为"校史馆",馆内辟有"华罗庚纪念堂",几间宽敞明亮的陈列室.  相似文献   

13.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代表了一种观点,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教学研究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1年留学回国到1951年"三反"运动之前,他主动选择了浙江大学。在此期间虽然经历了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但是在他与同事们的努力下,终于让浙江大学享有"东方剑桥"(李约瑟语)的美誉。第二阶段是从1951年"三反"运动开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他不是在政治运动中屡遭迫害,就是下基层去搞应用研究。1976年一个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华时惊讶地发现,以苏步青为首的中国经典几何学派早已消失,原因是被迫从事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科文星空     
叶惠贤陈述涛,农工党中央常委、黑龙江省委主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教授。1978年,陈述涛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纠正了美国太平洋数学杂志上论文的错误。1986年,他第一次参加国际“函数空间”学术会议,被推举为(最年青的)大会执行主席。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世界数学家大会名誉主席波兰奥尔里奇博士高度赞赏,并认为世界上有两个奥尔里奇空间理论研究中心,一个是波兰兹南泛函学派,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哈尔滨泛函学派。陈述涛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获得国家教委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语汇里,“残”总是和“废”相连,残疾人往往被视为“废人”,是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累赘,长期以来受尽了歧视和冷落,甚至被遗忘,被抛弃……然而,在达拉特旗,两位私营企业家却专门为广大残疾儿童办起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说,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即使是残疾、幼小的身躯里,也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潜能,而特殊教育的使命,就是要——说起他们,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美国著名总统罗斯福、音乐家贝多芬、科学家爱迪生、史学家司马迁、医学家高士奇、数学家华罗庚,等等,他们之所以为人所共知,就是因为他们都曾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17.
李求深 《传承》2011,(2):59-59
乍一看这个题目似乎有点怪,美国当然有方舟子,因为学术打假的斗士不但有美国绿卡,是美国华侨,而且将来也是要回美国去的.但话说回来,美国又的确没有方舟子.方舟子虽然因为在美国居住多年而被许多国人认为是靠谱的"美国专家",但在美国却鲜为人知.虽然他曾经多次接受包括〈科学〉在内的国际传媒采访,但每次采访围绕的都是他在中国的所作所为.美国不但没有方舟子,也并没有方舟子之类的靠学术打假扬名立万的公众人物.换言之,即使有美国人愿意从事学术打假,这至多只是生活方式,而不成其为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8.
8月22日~30日,第二十五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由国家数学联盟(IMU)主办,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上,菲尔茨奖、内万林纳奖、高斯奖等数学奖项的评选结果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深入发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应运而生。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信息论,同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控制论,1968年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出版,标志系统论诞生。  相似文献   

20.
数月来,围绕着美国的反伊叫嚣,其欧洲盟国的反应和态度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一贯主张实行独立外交、并在国际问题上常同美国有不谐之音的法国,此次在美国"倒萨"问题上的态度却比较谨慎,既不像英国首相布莱尔,坚决支持美国对伊动武,也不像德国总理施罗德,明确反对美国打击伊拉克.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表态是:美国打击伊拉克的行动必须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进行.他在9月9日的一次谈话中说,他本人希望看到一个新的伊拉克政府.但是,没有安理会决议支持的任何推翻萨达姆的图谋,都将导致全球事务的混乱.这番话虽然也意味着不支持打伊拉克,但同明确向美国说"不"毕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