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鹿兮 《湘潮》2013,(5):26-27
在我军灿若星河的将领中,粟裕的军事才华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在指挥部队作战中,自觉学习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并发挥到极致。他坚持以消灭敌人、保存己方力量为基本原则,审时应变,屡出奇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射出的箭都能收回。刘伯承曾赞誉粟裕“智深勇沉”。其中天目山战役,就是粟裕军事指挥的精彩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歼敌44.35万人,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为常委,粟裕、谭震林为委员。但是,从淮海战役的策划到实施,粟裕多次提出重要建议,对于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战役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7,(3):122-122
上海战役是宁沪杭战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49年5月12日至5月27日,历时16天,共歼敌153000余人。其中8天多是在郊区打的,战斗极为惨烈,歼敌9万余人。我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二十九军二。六团攻占月浦镇,战斗结束后只剩不到100人,伤亡超过了90%,而且还牺牲了团长胡文杰、政治处主任王里。因此,就敌我伤亡而言,这场战役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中等胜仗,然而,一些战史、军史专家却将其称为“人间奇迹”,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建议举行准海战役还在济南战役发起前,粟裕就考虑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方向。他设想了两个方案:一是由鲁西南越陇海铁路,与中原野战军会合,寻歼国民党军于徐州西;二是由鲁南南下,出苏北,夺取两淮(淮阴、淮安)。二者利弊权衡,他初步确定采用第二方案。在济南战役后期,粟裕鉴于攻克济南已稳操胜券,而歼灭援敌的计划难以实现,又进一步筹划攻取两难的方案,并将这一战役定名为“淮海战役”。不过,粟裕这时筹划的淮海战役,是指攻取淮阴、淮安、海州、连云港,规模较小,与后来实际演变成大决战的淮海战役含义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5.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场战役前后历时3个月,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据有关史料,日军投入20多万兵力,伤亡4万余人;国军投入70万兵力,伤亡30多万人。1937年11月12日国军全面溃退,上海沦陷。  相似文献   

6.
粟裕大将是我军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深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赞许。特别是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粟裕指挥部队连续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一系  相似文献   

7.
粟裕将军常自谓“沧海一粟”。某日,粟裕将军访叶剑英元帅。临别,叶帅扶杖送。粟裕急阻之曰:“老帅相送,不敢当。”叶帅曰:“百战之老将,不简单哪,岂能不送广!”叶帅送出,粟裕对曰:“沧海一粟,不足挂齿。”叶帅望将军背影叹曰:“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更不简单哪!” 粟裕将军身经百战,曾组织指挥了“七战七捷”、“鲁南”、“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55年评军衔,粟裕将军战功赫而未能评上元帅,实为憾事。据云,毛泽东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  相似文献   

8.
《党史天地》2006,(1):53-53
根据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同志回忆,在1955年授军衔时.毛泽东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军区司令员.现在又让了元帅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高尚革命情操的人,却在1958年突然蒙冤。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上.强加在粟裕头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大罪状是说粟裕是“野心家”、“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原因是“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  相似文献   

9.
1949年2月11日,中央军委指示:“在渡江战役期间,照旧行使淮海战役总前委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渡江战役总前委仍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5人组成,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陈毅为常委。”这就为渡江战役胜利作了组织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广东党史》2013,(9):2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国民党军队56个师55.5万人(包括起义部队在内),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11.
智慧粟裕     
粟裕将军常自谓:“沧海一粟”。某日,粟裕将军访叶剑英元帅。临别,叶帅扶杖送。粟裕急阻之曰:“老帅相送,不敢当。”叶帅曰:“百战之老将,不简单哪,岂能不送!”叶帅送出大门,粟裕对曰:“沧海一粟,不足挂齿。”叶帅望将军背影叹曰:“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更不简单哪!”粟裕将军身经百战,曾组织指挥了“七战七捷”、“鲁南”、“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1955年评军衔,粟裕将军战功显赫而未能评上元帅,实为憾事。据云,毛泽东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  相似文献   

12.
适时总攻夺取军政双丰收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粟裕决定,增调第7兵团第23军、第8兵团第25军及特种兵纵队第1、第3团各2个营和第2团、战车团,分别配属第9、第10兵团,总兵力达10个军及特种兵纵队大部,近40万人,超过敌人一倍。发动总攻,如何保全市区.如何多歼灭敌人,这是粟裕反复深思熟虑的问题。他设想了两种战法:一是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先攻击市区,暂不攻击吴淞。其好处是:避免在吴淞附近继续进行恶战,减少部队伤亡;敌人遭我军十多天的严重打击,在我军全面强大攻势面前,有可能知道固守上海已不可能,在我放松钳去吴淞时,…  相似文献   

13.
一、大将之首──粟裕 粟裕,湖南省会同县人,生于1907年,卒于1984年。1926年参加革命,曾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毛泽东的目光紧盯着粟裕,突然冒出一句:“如果你感到确实困难不愿意率1兵团南下.我们可以考虑另换人去……”毛泽东的话令会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1948年初的那几个月里,一向果敢坦率的粟裕陷入了沉思和犹豫之中。 起因是中央军委的一道命令。 1948年1月下旬,刚打完沙土集战役的粟裕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到军委命令:为迫使…  相似文献   

14.
陈粟回师鲁南歼敌的构想,与毛泽东不谋而合 1946年12月中旬,陈毅、粟裕共同运筹和指挥的宿北战役,歼敌2.1万人,这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相似文献   

15.
1947年1月的鲁南,积雪遍野,寒风凛冽。身负战役指挥重任的粟裕披着大衣,站在标着红红绿绿箭头的地图前面,凝视着,沉思着,已有一天多时间,足未出门,几乎废寝忘食。他弹精竭虑筹划着一场大战的作战方案。鲁南战役后,蒋介石继续对战场形势作出错误判断、他认为,在华东战场上,国民党军虽损失了20多万兵力,但占领了比较富裕的苏皖解放区,并把我军主力挤到山东境内,这是战略上的“胜利”。其参谋总长陈诚在一份内部文件中说:苏北、山东“共军大势已去”,“国军部队虽略受损失,但就全盘而言,实属莫大之成功”。蒋介石、陈诚判断…  相似文献   

16.
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上党战役”冯国发长治市地处太行山中段,半个世纪前著名的“上党战役”就发生在这里。目前,全市农业人口25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85%;农民党员9.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5l%。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奔小康、建强市、振兴上党老区”这一总...  相似文献   

17.
鞠开 《湘潮》2008,(7):15-17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役,我作为粟裕的秘书,从头至尾跟随他参加了淮海战役。粟裕酝酿、参与战役决策指挥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8.
说认真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毛泽东同志的这句名言,早已广为人们熟知。的确,认真实在是太重要了。在战争年代,认真意味着取得更大的胜利,付出更小的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是在粟裕将军具体指挥下进行的。在战斗结束各部队上报战果时,粟裕发现共歼敌2.5万人,而敌整编74师的编制是3.2万人,相差7千人之多。于是他下令各部队严加搜索,终于在一道山沟里发现了隐蔽待逃的残敌并将其全部歼灭。在这里,粟裕同志的认真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各部队指挥员的认真。他们实事求是,不为争功而夸大自己的战绩,从而为上级指挥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心提供了保证。正是这种可贵的认真精神,使我们在战争  相似文献   

19.
何立波 《湘潮》2006,(6):17-22
豫东战役(包括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运动战战役,也是戎马一生的粟裕将军指挥过的相当重要的一次战役。粟裕后来称它为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豫东战役中解放的开封,也是人民解放军在关内解放的第一座省城。豫东战  相似文献   

20.
宜田  宋凯军 《新长征》2011,(10):62-63
一、贯彻《五五决议》,实施战略反攻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后,国民党军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丧失了组织大规模进攻的能力。相反,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已达24万人,地方武装22万人,部队总数已达46万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前热情空前高涨,发起战略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