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化青 《瞭望》2002,(23)
台湾当局领导人已执政两周年,但“察其言、观其行”,人们并未发现其“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其所到处“宣示”的有关两岸关系的言论,无不是一个个“作秀”的表演;而它所包藏的“渐进式台独”的祸心,更让人忧虑。5月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在金门大担岛的讲话,被台湾有关方面认为是当前形势下台湾当局领导人大陆政策的“三大宣示”。然而细细分析其三点“大胆重申”,无非是又一次“作秀”表演,与其执政两年来的“实际作为”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局“涉及两岸关系立法”概况分析 台湾当局涉及两岸关系立法,是国民党政府迁台以后,由台湾当局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名义实施的用以调整海峡两岸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称。从广义上讲,还应包括台湾当局发布的有关两岸关系的政策性文件。  相似文献   

3.
邰平 《瞭望》2001,(25)
5月27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在中美洲危地马拉对随行采访的岛内记者表示,对台军售与过境美,国绝对不是对中国大陆的挑衅,台湾当局绝对不会错估与误判两岸情势,台湾绝对不是任何国家的棋子,台湾绝不放弃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与努力,两岸关系绝对不是零和游戏。这就是所谓的“新五不政策”。此番言论出台后,台湾当局文宣部门马上鼓吹这显示了当局“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而岛内外的不少舆论,则尖锐地指出了这些论调的虚妄。事实恰恰是,他对改善两岸关系并无诚意。  相似文献   

4.
严景 《瞭望》1995,(25)
台湾当局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举证严景近年来,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逐步倒退,直至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给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制造了更大的障碍,值得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重视和警惕。台湾当局“两个中国”政策的出笼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5.
姚植传 《团结》2001,(1):41-42
一、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是台湾当局蓄意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图谋“台独”。 众所周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对对台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并逐步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从而结束了两岸关系长达30年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3,(2)
新的一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会有大的波动,祖国大陆在坚持原则性基础上,对台政策更具灵活性;台湾当局受“台独”势力影响,在两岸关系上不可能改弦易辙,即使有所举措,也可能是口惠而实不至。  相似文献   

7.
远洋 《瞭望》1995,(22)
港澳事务不容台湾当局插手──兼评台湾当局炮制的“港澳关系条例(章案)”远洋今年4月8日,台湾当局当政者在篇关于两岸关系的讲话中,表现出对港澳事务异乎寻常的“关心”,他表示,“1997年后的香港和1999年后的澳门情势,是我们密切关心的问题”,并声称要...  相似文献   

8.
秦华 《瞭望》1998,(20)
改善两岸关系要拿出诚意来——评“两岸共同协助东南亚国家解决金融风暴”论调秦华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祖国大陆一再呼吁进行两岸政治谈判、海峡两岸业已营造出有利于两岸复谈的气氛时,台湾当局则在重启“南向政策”而坚持对祖国大陆“戒急用...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8,(31)
密切交流稳定发展上半年两岸关系回顾本刊记者今年上半年,两岸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在祖国大陆敦促两岸举行政治谈判、推动直接“三通”的努力下,两岸各项交流取得进一步发展。虽然台湾当局仍然坚持“戒急用忍”并对两岸政治谈判采取拖延的态度,但岛内外的局势发展已给台...  相似文献   

10.
10月26日,本刊编辑部特邀在京的四位台湾问题研究专家来本刊座谈,就1994年的两岸关系现状、趋势发表评述和展望。现经整理发表如下。 徐民和(本刊副总编辑):今年以来,两岸关系可谓一波三折,从千岛湖事件到唐焦台北会谈,到广岛亚运会的风波,真是曲曲折折。台湾当局在诸如千岛湖事件等问题上,刻意误导台湾民意,对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今年实现了海协与海基会负责人台北会谈(又称“唐焦台北会谈”)。海协负债人唐树备首次入台商谈,这在两岸关系上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是,台湾当局名日“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的种种分裂祖  相似文献   

11.
安华 《瞭望》2000,(38)
9月9日,台湾新领导人针对 台在联合国八次叩关的失 败,再次叫喊台湾“要站起来”、“要走出去”,“不达目的绝不终止”,再次暴露了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排斥“统一”选项的顽固立场。此前的8月 17日、8月 28日、9月1日,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接连发表破坏两岸关系的言论,公然宣称“统一不是台湾惟一选项”、“两岸的未来有两种、三种或甚至无限多的结果”。这一系列言论引起海内外的严重关注。 对于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来是“毋庸置疑”的。而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选择却是:一个中国不能作为原则,只能…  相似文献   

12.
公然背叛自己做出的“四不一没有”承诺,反映出陈水扁试图主动弱化两岸关系,人为制造台海紧张局势,直接冲击两岸关系红线,以摆脱去年以来的执政困境  相似文献   

13.
化青 《瞭望》2001,(22)
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执政一年,表现如何,作为何在,人们有目共睹,岛内外舆论皆有评价。然而,为了政治需要,在“5.20”上台周年之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频频向岛外媒体宣称其“政绩”基本上“做到巩固民主、稳定两岸、破除弊端、开创未来”。这自我标榜实在是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14.
玉德 《瞭望》1999,(29)
李登辉又在玩火。最近,李登辉在接受一家德国电台专访时公然露骨地表示,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至此,李登辉彻底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将他分裂中国的“台独”真面自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再一次充分证明,他是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总代表。李登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信海内外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人士并不陌生。这位台湾当局目前的头号当权人物,人们对他上台以来的统独倾向一直质疑不断,虽然他也没少费口舌辩解自己不是搞“台独”,但却无法取信于天下人:因为每当他屡屡挑风波、搞…  相似文献   

15.
乐东  王玉 《瞭望》1996,(17)
最近,台湾方面在两岸“三通”的议题上又传出一些新的信息。3月25日,台湾“交通部长”刘兆玄明确表示,两岸通航的规划是“先货后客”、“先海后空”。但时隔两天,“经济部长”江丙坤又提出两岸“三通”是有条件的,包括岛内达成共识、中共有善意回应、两岸协商等三项。他说,在气候未形成前,台湾不宜贸然谈“三通”。很显然,台湾当局仍把“三通”作为政治筹码。 近一年来,台湾当局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出现动摇,使两岸关系陷入一定的紧张状态,但台湾岛内谈论两岸“三通”的呼声不减反升。台湾各界认为,唯有台湾开放“三通”,才是打开两岸僵局的一把钥匙。台湾舆论界指出,“三通”不仅是台湾冲破经济发展“瓶颈” 的需要,更是缓和两岸关系的需要。台湾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2,(33)
世界各国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批评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发表的“一边一国”言论,指出他的这番讲话与其上台时表白的立场完全对立,是一种冒险行为,将恶化两岸关系,加剧海峡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7.
华青 《瞭望》2001,(17)
今年以来,台湾当局、民进党、岛内外“台独”分子接连做出一系列动作,蓄意制造分裂引起世人关注。提出“统合论”曲线拒“统”抗“合”新年伊始,台湾当局领导人“元旦讲话”提出所谓处理两岸关系的“统合论”,并排列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说法,一时引起众说纷纭。3月1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向参加所谓“世界台湾人大会”的一群“台独菁英”真情表白:“统合只是过程”,是要“寻求统独间的共识”,“不要一看到‘统’、一看到‘合’,就以为要被统被合”;要明白“同一字、同一问题,我们可以做有利自己的解释”;李登辉前年发表“特殊国与…  相似文献   

18.
在2008年上半年的两次大选中,主张“台独”理念的民进党都是以惨败收场,表明在台湾社会内部主张“台独”的激进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和削弱,这对于两岸关系的缓和相当有利。国民党在野8年,此番再次执政必然会更加重视两岸关系的改善。至少马英九当局不会在两岸关系上主动挑衅,不会去主动碰两岸关系的红线。这必然将有助于营造两岸关系改善的大氛围。从这个角度上讲,“台独”的高发期已经过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正在不断形成。  相似文献   

19.
秦华 《瞭望》2000,(34)
台湾当局最近在国际舞台上 掀起的两股分裂恶浪,再次 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台湾当局新领导者所谓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诚意”伪装背后的真实面目。 据台湾当局宣布,8月13日,台湾新领导人将进行其上台后的首次“出访”活动。在这为期13天的行程中,他将横跨中南美及非洲等两大洲访问6个国家,创下台当局领导人在一次出访中,飞行里程最长、访问国家最多的纪录,随行人员中,有三分之一的“内阁成员”及企业界代表人士。行前,台“外交部”还召集相关部会研商“经援”大计,表明尽管台当局扯起“民主外交”、“友谊之旅”的幌子…  相似文献   

20.
李国忠 《学理论》2010,(12):25-2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地宣告成立,这意味着国民党大陆政权的终结。然而,败退台湾后制造两个中国的政治局面才刚刚开始,形成了台湾当局与大陆两个政治实体并存于一个中国的现实。这也注定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主要分析台湾当局不同时期对大陆政策的演变,透视两岸关系的变化及趋势,达到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两岸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