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读者来信     
《瞭望》1993,(35)
不是批评学校我儿子上学快两年了。其间,学校开了三次家长会。三次家长会都没有讲教育问题。第一次是希望家长多给学校办的印刷厂和修理厂联系“活”。第二次讲学校没钱买课桌,要请家长拿一部分钱。第三次家长会则是因为家长对交课桌费有意见,给大家再做做解释。校长诚恳地说:“我们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实  相似文献   

2.
河南平舆县17名青少年被害案件逐渐披露,人们发现被害者中有相当部分是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孩子”,而学校则说,放学之后他们对学生无力保护。这样的信息使家长们不得不极端地认为:假如没有家长“贴身”保护,学生的生命随时都面临危险。  相似文献   

3.
易杳 《瞭望》2000,(14)
学生过重的负担不仅仅是课业负担,还包括心理负担,后者主要来自家长。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有意无意给孩子施加不少压力。“减负”在推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边是社会大张旗鼓地呼吁“减负”,一边却在有的地方出现了教辅资料畅销、家庭教师抢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比以往更为火爆的现象。也有一些老师对本来就犹疑不决的家长打招呼:“减负”只对学校不对家长,希望家长给孩子增加作业。 看来学生“减负”也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只依靠教育部门一个积极性,而应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广泛配合。然而恰恰是广大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种更为复杂、微妙甚至矛盾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社会上一直抨击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几经反弹,至今仍在孩子们的叫苦和众多家长的抱怨中继续。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前夕,记者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走访了一些省市主管领导、教育局负责人、校长、教师和家长。他们大多认为,中小学生不堪承受的压力难以减轻,根子在于应试教育还有很大的“地盘”。过重的负担是怎么加出来的孩子从学校带回的一封给家长的信,上面列举了“有益”的理由后,“希望每位家长能为您的孩子订阅一份《xx报》,接下来,孩子还要特别提醒一句:“老师说了,都得订。”老师的话对小学生就是真理。不少…  相似文献   

5.
永康 《瞭望》1995,(23)
“厌农”教育不可取安徽永康在农村考察,常听到家长及老师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回家扛大扁担。”诚然,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努力进取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这种把好好学习与脱离农村挂起钩来的教育却对学生有很大的误导作用。不可...  相似文献   

6.
据《扬子晚报》载:江南某省组织一次城乡孩子“易地留学”活动。城市贫困山区各派20名学生分别到对方同学的家里和学校生活学习一个星期。城里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报名,而城里的家长却不乐意。他们怕孩子受苦,怕孩子危险,怕孩子耽误功课……后来见阻拦不成,又要求用警车护送。出发时,送行的家长们眼里饱含着热泪,依依惜别,此情此景犹如生离死别一般。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的父母亲为孩子所付出的爱,做出的牺牲是世界上少见的;中国历来的家长也没有像现在的家长这样给予孩子这么多的爱,而从前的孩子也没像现在的孩子这样厌烦家长厚重的感情。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节目时,一个月内收到500多封孩子来信,表达自己对父母不满的竟达90%。家长们殚精竭虑却事与愿违。有关人士指出,这一现象说明,中国的家庭教育值得反省。  相似文献   

8.
纽约专电 美国是个号称有“高度自由”的国家,但有时“自由”也会生出麻烦来,中学生的着装打扮就是一例.今秋开学,康涅狄格州有一个13岁的初中女生染了一头鲜艳的粉红色头发去上学.校方看她这副模样,打发她背起书包回家,同时通知家长:返校可以,但必须编入有问题学生的特别班.家长不服气,说学校这样做是侵犯了其女儿的“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对学生的衣着打扮作出规定限制的,在美国远不止康涅狄格州这所学校.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长滩,整个学区规定,从今秋  相似文献   

9.
“杀猪老师”,全称应该是“杀猪的当了老师”;而“宰牛校长”,当然也就是“宰牛的当了校长”。这样的奇闻发生在河南某县。该县张陶乡某村的一个办学点,一名原来的屠户因身体原因无力再杀猪,就转行办起了学校,而“老师”就是他和他的妻子。无独有偶,在该县的另一个乡,一个杀牛卖牛的摇身一变,竟成了“校长”。他招了近百名学生,教室是老房子,桌上还供着神位。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所谓的“学校”已被责令停办,所谓的“老师”和“校长”也已被责令离开了神圣的“殿堂”。这应该说是令人欣喜的,但由此引发的思索却是那样沉重。近年来,随着各级…  相似文献   

10.
学业压力是学习者对超过自己应对能力或可能威胁自身的学业内外环境要求的反应或主观感受。在学生能力承受范围内的学业压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益,过度的学业压力则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引发学生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学校、家长与教师等多方应共同努力缓解青少年学业压力。  相似文献   

11.
唐剑锋 《党政论坛》2012,(13):62-62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三愿     
连续发生在青少年中间的一些恶性事件,使人不能不思索一下我们的教育是否有需要认真改进的地方。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耳边只听到一片“成才,成才”的呼声。至于什么是“才”,却很少有一致的认识。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小学里门门课程都考100分就是才;到了中学,能考上重点学校就是才;而中学毕业后,考上大学就叫才。于是,家长天天逼着孩子考高分,学校年年按分数排队论英才──分,分,学生的命根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拼命为分数而奋斗,好像这就是学习的全部意义,教育的全部价值。 其实,学校教育所承担的并不是“成才”…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们好像突然之间都长大了!很多老师和家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成都市成华区东郊体育场外,一排崭新的简易房上面挂着粉红色的牌子——成华区爱心学校,来自都江堰、汶川、青川等重灾区的59名孩子在这里复课。爱心学校设置了小学部、中学部两间电教化教室,配置了56台液晶显示器电脑、2台32时液晶电视,以及一间灾后学生心理咨询室,一间教研办公室。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6,(8)
正1.美国研究生留学申请中,学校的排名一直是很多中国学生和家长在筛选学校时非常看重的一点,尽量使用权威的美国网站去查询学校相关专业的排名和威望,这样的结果会更客观也更贴合实际;排名固然重要,建议家长以及学生也不要一味看重排名而忽略其他更重要因素,如地理位置、实习机会等等。另外了解学校这个专业更直接的一个办法就是跟学校专业的老师联系,你可以在学校的官网上查到该专业的facultymembers以及每个人的联系方式;或者你也可以请老师提供正在入读学生的联系方式,从学生  相似文献   

15.
没正形     
蒋子龙 《党政论坛》2012,(16):35-35
“没正形”这三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十人九歪”,有话不好好说,以“雷人”为有才;不会规规矩矩做人,以搞笑、搞怪为有趣;视生活为小品,游戏人生。孩子没正形,肯定跟他们的“三个老师”有关:父母、学校、社会,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像媒体报道的:“请客送礼,从娃娃抓起”,小孩子从进幼儿园就得给老师送礼,上学后要当班干部需打点的人就更多了……难怪有家长向一实验小学的校长请教到底什么是教育?这位国家特级教师脱口而出:“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像正经话吗?可你不能说这不是实话。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9,(50)
本刊记者刘雅鸣单纯刚河南报道通过采访一些中小学校长、学生、家长,记者对郑州市中小学收费问题有了初步了解。郑州颇有名气的特色小学优胜路小学校长说,按照国家及省里制定的标准,一个班有45名学生是比较科学的,但她的学校一年级共7个班,平均每班学生有六七十名。按正常收费,每学期130元书费和杂费。但每到招生时,总有各种各样的人拿着各种条子来找你,要求让孩子到这所学校里读书,这样,学校今年就收了200来名借读生或叫捐资助学生。每学期,学校都要在大门前挂上黑板,公布收费项目,一、二年级收多少,三四年级收多少等,到了期末,再…  相似文献   

17.
这是河南某县一位应届高中毕业生不久前的一次倾诉。她在“分数至上”的竞争中,在家长的高压面前,终日惶惶,几近绝望。从她那“死神随时会招我而去”的悲叹中,不难看出中学教育一旦偏离教育方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损害程度。 我国现有中学生5000万,其中许多长时间在“超负荷运转”,不但影响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且失去了天真活泼的灵性。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发出“还我青春”的呼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有必要认真反思。据了解,今年全国有270多万高中生毕业,其中将有67.5万考入高等学校。在高考临近之际,我们摘要发表这篇文章,旨在希望每位毕业生的家长能正确对待子女的升学与就业问题,切不可做出追悔莫及的蠢事。其实,真正有出息、干事业的学生,绝不是仅以分数的多少就能衡量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孩子背负着太多的重压。很多孩子刚会讲话就要背唐诗、学ABC,稍大后,又被送去学书画,练钢琴,接下来的路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家长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做父母的把一切的希望都赌在下一代的身上,而且,只准成功,不准失败。孩子那双稚嫩的肩头能承受得起这千钧重任吗?这简直就有点“风萧萧易水寒”的悲壮了。做父母的对孩子抱有一定的期望值,反映了当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这是一种觉醒和进步。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和天才的愿望是很好的,但是,做父母的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古今中外,神童和天才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孩子的将来都只能  相似文献   

19.
杨春  向昱筱 《党政论坛》2011,(20):38-39
有这样一批特殊的老师,他们来自全国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会耗时半年备课,只为给为数不多的学生上一堂主题课。这些老师被外界称为“中南海讲师”,而他们的“学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相似文献   

20.
孩子与金钱     
孩子是纯洁的天使,这是人们对孩子由衷的赞美。但最近听到一些有关孩子的怪事,却令我瞪目心惊。 怪事之一: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每带新颖玩具到学校,都能赚到一笔钱。同学想沾光玩一下,他就收费一二角,当起了“大老板”。 怪事之二:有客自东北来,谈到有些学校学生给班主任老师送礼成风。过年送挂历,生日送礼物,而且东西要送得多才“光荣”。 听到这些怪现象之余,忽然想到“中国小皇帝”之说。以“中国牌”的“小皇帝”形象地概括当今独生子女一代的特色,极有见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