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载美国航天公司计划造一大飞船、将人送到外星球、大约在26世纪实现。飞船可容纳100万人,速度为光速的五百分之一,就是说飞行500年才能达到一光年的距离,要飞到20光年远处的星体,需整整1万年时间。所以飞船必须很大、是一个小社会,当船到目的地时,走出来的乘客已是上船人的第400代子孙了。这场旅行代价真大,400代人才能完成。现在地球上所有能找到的、有文字记录的古人也没有这么老。就是说,这个飞船在太空中要经历一个地球人类成长的文明史,才能到达另一个星球落脚。不是我们一个人重活一遍,是整个地球上的人类重活一遍。想来真是渺茫,既可怕、又有吸引力。报纸说:“星际旅行只需单程票”。初一看,有点去而不回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试论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建设步伐日益迈向现代化的今天,人类如何保持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来对待自然和保护生物,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乌鲁木齐市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迈进。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9,(24)
正现有考古学资料表明,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5万~1万年)开始,黑龙江区域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我们脚下这同一片土地上,中华民族远古人类的一支,在黑土地上留下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又最终被黑土所覆盖。以物论史,透物见人。被黑土所覆盖的历史遗存,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中得以重见天日。考古成果让我们能够直接了解黑龙江古老文明的发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了解我们自身的发展及其与历史的关系,更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家乡,去追寻黑龙江历史与文化的源头,去探寻黑龙江  相似文献   

4.
“末日”     
2012对地球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戏谑的末世传说;然而对于那些因人类索求无度而无处安身的物种,末日近在眼前。 他们的末日,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末日的预演。同为地球公民,我们对他们的现状不能袖手旁观。  相似文献   

5.
正从现有的记录来看,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600万年之久,但是如果相较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1亿6千万年,人类可谓小巫见大巫,这也能看出恐龙的霸主地位。带着好奇,我们来到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建于1956年的成都理工大学,其前身是直属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的成都地质学院。正是基于其特殊属性,博物馆将地质、化石作为了主要的展示品。沧海桑田、时光轮回。走进博物馆,空气中似乎夹杂着一些尘土,来自远古的生物们向我们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6.
去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一份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江泽民同志在批示中以陕西一带为例,深刻阐述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号召我们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批示,联系陕西绿化荒漠、治理荒山、建设生态农业的实际,使我们受到极大的教育、鼓舞和鞭策。 陕西是大西北的门户,在全省20.56万  相似文献   

7.
庞忠生 《求贤》2011,(6):31-31
大与小是辩证的两个方面.从自然界来看.地球很大.但在宇宙之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而已.就目前来讲宇宙之中仅地球有人类生存并发展至今。我们人类相对地球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人虽然弱小但他的能量博大.他就像宇宙中的太阳能释放出无限大的能量出来。就我们人身体中的某些器官来说.如心脏和脑细胞组织.如果论分量充其量也仅仅是半斤...  相似文献   

8.
据生物学家估计,现在地球上约有8万种植物可以供人类食用,而目前利用的仅3000多种。在这3000多种植物中,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95%来自其中的30种,一半以上的植物蛋白仅来自3种——小麦、水稻,玉米。豆科植物约有1万种,是植物世界最大的蛋白质来源,我们利用的仅仅是大豆、花生等少数几种;菌类有205万种之多,而目前人类利用的只有500种。作为高蛋白的蘑菇,有成千上万种可供食用,现在也只利用了十几种。  相似文献   

9.
改善生态环境 工业化使人类生活丰富多彩,但也使地球蒙受严重损害:“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工业污水污染着河流和土壤,成片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在21世纪不能不正视的重要问题。联合国已确定每年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相似文献   

10.
酒泉——卫星杨利伟——太空2003年10月15日一个让历史永恒记忆和激情奔涌的日子中国人冲出大气层如愿以偿遨游太空OK。杨利伟OK。中国航天兵你把五星红旗飘扬在浩瀚星空一展中国巨龙的傲骨雄风中国沸腾了世界亢奋了普天下所有黄皮肤黑头发的炎黄子孙无不欣喜若狂喜泪纵横啊,地球母亲你以宽广的胸襟和崇高与博爱给我们家园给我们资源给我们环境给我们温情免费哺育我们衍生人类啊为了地球母亲的福寿康宁为了实现无限美好的憧憬请把你的触角伸向太空飞天之梦圆太空@冯福录  相似文献   

11.
佛教关于人与环境问题的有关思想,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原因,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环保思想及有价值的关于生态的思考。在当前环境全面治理和保护的大趋势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动力,但是,能源的利用是有代价的,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能源不适当利用的后果。鉴于此,我们每个人必须是一个文明的用能者,把我国的有限资源按照最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原则,最高效、最经济地应用起来。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主观目的与自然客观规律的背离。人类能否消解生态环境危机,是关乎全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归宿的根本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消解生态环境危机根源。  相似文献   

14.
当世界历史已进入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人们享受着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同时也面临诸多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它们也是困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经济技术怎样发展,但我们生存的地球家园只有一个,地球家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面临着更为紧迫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贾礼伟 《探索》2014,(1):178-181
生态环境对于作为衡量发展价值尺度的幸福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维度。现代化发展模式特有的资本主义精神给整个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现代化发展模式尽管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主导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却使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对立,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现代化发展要使人获得幸福生活必须从对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上作出改变,在这方面马克思的生态伦理观体现出了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直接入户太阳能发电新趋势 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燃烧500万吨标准煤,因此太阳能被认为是最为廉价的可再生能源。人类一年消耗的能源是130万亿千瓦时,而地球接受的太阳能每年是120万万亿千瓦时,几乎是人类耗能的一万倍,其中可以利用的约6000万亿千瓦时,约是人类能耗的50倍:  相似文献   

17.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当前正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中国尤为如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议,对中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环境污染严重。首先表现为水污染严重,淡水资源告急。我国七大水系均遭到污染,长江干流就形成了累计达500公里的污染带。…  相似文献   

18.
自人类出现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口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虽然20世纪是有史以来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体到赤峰市地区,也存在着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资源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赤峰市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因此,分析和研究赤峰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对实现赤峰市经济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的选择,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共进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0,(3):50-50
人类的祖先曾从这里走出,地球的伤疤记忆着沧海桑田的岁月,孤傲的山峰述说着烈日下的白雪和奇幻的野生动物天然乐园,这就是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壳断裂带,有人称之为"大地上最大的伤疤"。如果我们登上航天飞机,从浩瀚的宇宙空间俯视我们的地球,就会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