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类"特征、人的社会特性和个人特性在个人里的全面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是与个性自由发展和和谐发展同步进行的。个性发展有两种形式即个人的社会化和个人的个性化,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所体现出的哲学内涵与人本主义倡导的人的发展现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比较。在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中,马克思和人本主义都是基于异化理论,但是人本主义仅看到了技术异化,没有看到技术异化背后的黑手,而马克思则指出真正的异化是劳动的异化,进而提出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在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对自由的诉求中,人本主义将人实现发展的自由概括为绝对自由和孤立,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了相对自由和主体问性。把交往能力视为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比较,本文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本主义的超越,人本主义是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3.
要透彻地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首先必须从方法论入手,一是要以人或个人的本质为前提和出发点。二是要把个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中来考察其次要弄清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般涵义,即个人的“类特征、社会特征”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再次是要研究人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时间节约是马克思从最抽象的层面对经济问题的探讨。真正的节约=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力的发展,一切节约归根结底是时间的节约。时间节约包含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和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要求缩短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要求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按比例分配总劳动。生产力发展可以通过时间节约,与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时间节约规律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经济规律,是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经济规律,是对社会具有全面性影响的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交往的社会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社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社会中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得到的全面发展的才能。"  相似文献   

7.
要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个性问题,必须突破具体科学的局限性,运用哲学的综合方法。马克思认为:科学分析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前提;个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个人个性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个性自由的实现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三个历史阶段,而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是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关系体系为依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个人的自由个性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即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要认识到,现阶段的个人还不可能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是与社会主义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历史定位的特殊性,从根本上说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程度,既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存在重大区别,又与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重大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主体的社会追求上只能是一个由追求多数人的全面发展到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发展的内容上首先仍然体现为追求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生存能力的发展;在发展的趋势上依然表现为在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矛盾运动中的展开和上升;在发展的社会条件上呈现出的是一个不断拓宽发展渠道、奠定多维发展基础的过程;在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体现为逐步走向和谐与一致。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而且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建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使人类的这一美好理想成为一个全面的科学体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体制下,人的发展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全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是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总体来说,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主要运用了唯物分析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批判分析的方法。具体来说这些方法论包括:社会存在论、实践论、人的主体论、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一般与个别相统一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将这些方法论运用到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出发,可以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的需要理论明显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最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实现了对人之需要的全面具体地把握。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发生学逻辑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必须从"具体整体性"的高度关照人的需要问题,树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与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发展趋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的重要前提。冷战结束后,世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价值、民主、社会平等和生态文明的理论关注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进程的主要趋势。科学发展观既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主要趋势,又具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涵和理论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与中国化关系的问题上达到了新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隐喻了精深的休闲观。全面发展的实质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休闲的实质是使人成为人,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休闲作为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征和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要实现这一地区进一步长足发展,并带动国家整体发展推进,首先必须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发展水平。长三角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应该是:率先优化产业结构、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率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率先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率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率先推进区域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女性学理论体系是女性学的重要知识内核和学科支撑。系统梳理近年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对推动女性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2006年以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是:跨学科性逐渐增强,但“理论预设”的痕迹过于突出;实证支撑不断丰富,但存在将社会性别分析夸大化的倾向;多元综合趋势明显,但没能从根本上克服简单糅合的弊端。为了加快女性学理论建设的发展,促使中国女性学学科的真正成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学术队伍和研究对象的性别多元化;在中国女性学学者中倡导学派意识;强化理论研究的合作精神和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前景、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方法、发展影响等事关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作出了科学而睿智的回答,堪称中国发展难题之最优解。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学科分化和学科整合的频率加快,范围扩大,层次加深。面对21世纪的女性学研究,有必要提倡"格物致用"的哲学思想,通过跨学科比较的视角,促进应用学科的发展。因此从学科渊源、学科定位、学科特性与理论发展三个层面入手,可以比较女性学与女性主义的异同,凸显中国语境中女性学研究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女性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了解学科前沿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女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女性发展权利已经得到国际主流社会的广泛接受。然而,传统性别文化观念深厚的根基以及自然的生理差异,使法律、国家根本制度对女性发展权利的确认并不代表女性就拥有了现实的发展条件和能力。因此,需要重新解读女权运动者所提出的解放、平等、自由、发展等一系列概念,提出符合中国本土实际的女性发展策略,即参与性自由,以摆脱当前女性发展所面临的阶段性困境。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又有道德行为习惯反过来强化道德意识、促进道德品质逐步巩固、提高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既要注意知、情、意、信、行五种道德品质要素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性功能,又要发挥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