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进犯关内,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坚持卖国投降、反共反人民的“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公然发出“侈言抗日者杀无赦”的命令,要各军队“专心一致剿匪”。  相似文献   

2.
1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究其原因,除了蒋介石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抗日三天就亡国”和“依赖国联公理裁决”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安内攘外”典故出自《宋史》,左拾遗张齐贤上宋王书,本是治理国家的一般原则,并无特定内容.时宋高宗在内部尚不平稳的情况下,欲北征幽蓟,以扩展疆土,众臣附议.唯左拾遗张齐贤进谏曰:“臣闻家众合者以天下为心,岂止争尺寸之事,角强弱之势而已乎?是故圣人先本而后末,安内以攘外.人民,本也;疆土,末也,五帝三王,未有不先根本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袭击沈阳,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1935年,由于日本又在华北制造事端,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仍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推行  相似文献   

4.
东北“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奉行不抵抗主义,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不仅不作丝毫抵御和反抗,反而变本加厉地对我中央苏区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围剿”和封锁,热衷于打  相似文献   

5.
陈启慧 《世纪桥》2011,(12):48-51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国东北,在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下,东北的大好河山迅速沦于敌手。在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日,反对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号召全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相似文献   

6.
胡惠彬 《世纪桥》2008,(13):40-42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的指导下,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三千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发出抗日救亡的伟大号召,中共满洲省委组织、创建、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同强大、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游击战争,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  相似文献   

7.
1936年夏,日本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全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这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长征抵达川、康地区,准备继续北上,与第一方面军共同创造西北抗日根据地。但蒋介石不顾民族危亡,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集胡宗南、薛岳、王均、毛炳文、杨森、刘湘、刘文辉、鲁大昌等部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阻止红军北上抗日,企图围歼红军于雪山草地地区。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也引起了国民党统治营垒内部的分裂,两广事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郭红婴 《新长征》2011,(4):60-61
一、"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抗日救国运动的兴起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占领沈阳之后,继续扩大对东北各地的侵略,至10月下旬,吉林省大部分地区沦陷。  相似文献   

9.
霞飞 《世纪桥》2005,(8):7-10
毛泽东在中国抗日战争重大历史关头,每一次都起到了无以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他不愧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统帅。毛泽东的“放蒋”决策重新整合了中国的抗日力量到1936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已经大暴露,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险。而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想要先”剿灭”共产党,然后再对付日本人。正是在这种情势下.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把前来西安督促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进攻红军的蒋介石及其随行国民党高级将领扣了起来.并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抗日战争史的开端问题,有以下几种不同意见。一、“九一八”为始说。其依据是:第一,从日本方面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必先征服满蒙”战略的实现,可以这样认为.作为按侵略计划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开始.以后发生的“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则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推进.第二,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看,“九一八”事变也成为抗日的开端。“九一八”事变后,虽然国民党政府奉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中国人民却没有因此而停止抗日斗争。  相似文献   

11.
正日本阴谋发动"九一八"事变大肆侵略中国后,摄制了大量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为背景的鼓吹侵略中国、宣传"皇军威容"的法西斯影片,公然在上海租界内的日本影院上映。然而,与日本的所作所为相反,为了配合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于1932年6月对上海各影片公司发出了禁拍抗日影片的"通令",宣称"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  相似文献   

12.
1936年,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蒋介石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遭到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反对.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及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蒋介石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对中央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对国统区内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实行残酷镇压,广大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人身等项自由权利被剥夺殆净。正是在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旅欧回国后,虽然执行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是随着日寇侵华日亟,“剿共”连连失利,为谋求出路,他开始了解和研究共产主义,并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有了较大变化,这对他后来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当蒋介石调集重兵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时候 ,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武装侵略中国东北 ,开始了独霸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战争。长期蒙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耻辱的中华民族 ,这时更加痛感亡国惨祸真已迫在眉睫 ,迫切期望南京政府对日宣战。但是 ,南京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 ,在日本的大举侵略面前“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节节退让 ,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咄咄逼人的侵略气焰 ,无所顾忌地把侵略战火烧到长城内外、大江东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要救国 ,必须抗日 ;要抗日 ,必须反对蒋…  相似文献   

16.
北平沦陷前后国民党军统的几次秘密活动李瑗1937年前后的华北,是中国政治形势十分敏感的地区,也是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十分活跃的地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不断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由此迅速展开。但是,蒋介石集团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27日,郭沫若别妇抛雏毅然从日本回国,来到战云密布的大上海。卢沟桥的枪声,使这位海外游子看到了祖国抗战的希望,他多么企盼抗日的烽火尽快燃遍大江南北呀!然而,由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江南一带依然是金台寂寞,故国苍茫,正是“北地已闻新鬼哭,南街犹听旧京声”。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军民奋起反击。郭沫若从窗口清晰地看到中日双方的铁鸟在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国民党两面性政策探源李瑗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内外政策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改变了它在“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然而,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从宣布抗日起,其政策就具有两面性,即联共抗日和对日妥协...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9月22日首先提出:“北上抗日,组织民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组织东北游击队,直接于日本帝国主义以迎头打击.”此后,全国各地抗日救国组织如见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当时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救国会)就是在中共地下党直接领导下的主要抗日救亡团体之一.下面仅就我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的事实,略述“救国会”成立后的工作情况和辽东义勇军的活动始末.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从东北逃亡到北平的军政要人,老一代的爱国前…  相似文献   

20.
梁宗仁 《奋斗》2008,(9):62-63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袭沈阳中国驻军北大营,拉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然而,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却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不抵抗政策,南京命令东北军司令张学良撤退关内。那么,关东抗日谁先打响了第一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