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超前或滞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为全社会所关注。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当今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不仅是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立法原则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标志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稳定机制。它对经济的运行,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社会保障是一门跨经济学、社会学和洽学的边缘学科。法学界对社会保障立法理论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不相适应的。从法理学角度讲,社会保障法是一个独立的,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原则应该是贯穿于社会保障始终的根本规则。我国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原则主要有:一、普遍性原则。所谓普遍性原则,是指社会保障的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最初起源于人类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抵御风险,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需要。国家的产生,政府的设立,进而使社会保障成为国家、政府的一种组织行为。 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1883年德国制定的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作用日显突出。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被誉为“社会安全网”,“社会矛盾缓冲器”等,同时,社会保障亦被看作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的机制。 80年代以后,处于改革时期的中国人,对社会保障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基础工程。能否建工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大连市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知难而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大连市情的社会保障之路。一、建立三个层面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大连南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国际上的有效做法,采取对社会保险进行全面改革,对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加以必要调整的办法,建立、完善社会保…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朱德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创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并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初具规模。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现有的社会保...  相似文献   

6.
浅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和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斌 《新视野》2001,(6):55-56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在100多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困惑中,在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中,无不涉及到公平和效率。可以说,公平和效率是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因此,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和效率,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和效率的涵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内容和操作及其结果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就其理念而言,公平意味着人人都有权享受社会保障,这也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责任所在。当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人民群众期盼很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至关重要且任务艰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作为具体服务与管理机构,将在湖北省委的统一部署下,不失时机地做好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8.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体。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劳动者充分就业,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反过来讲,只有有了社会保障,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才能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政府应将扩大就业、搞好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发展战略来抓。  相似文献   

9.
一、浦东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的条件 社会保障制度从工业领域拓展到农业、从城市延展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必然产物。西方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出农民社会保险并在实质上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决不是偶然的。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一些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运娟 《新长征》2009,(12):46-47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减震阀”与“缓冲器”,为民生之根本,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意味着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化的推进必然要占用大量耕地,产生失地农民。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难以建立的情况下.土地实际担负着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因此,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陈汝军 《唯实》2014,(4):63-65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与稳定器,它给予公民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们面对可能的风险时也能体面和有尊严地生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正在从温饱向更高水平小康迈进。在这一背景下,不断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真正实现社会保障惠及全体人民,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运行中,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农村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文章分析了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的根源,并提出解决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对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乐平 《实事求是》2008,200(1):64-66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过程。实现公民社会保障权,应该做到:在宪法中更加明确规定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加快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进程;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实现社会保险的跨越发展;建立完整的社会救助网络;加速福利社会化,消除“福利腐败”;重视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补充保障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行政和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的产业结构从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这标志着台湾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时期。20年来,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台湾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渐成熟,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和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和分析台湾后工业社会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成果、问题、经验和教训,对于正在迈向后工业社会的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工作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7.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保障是否公平,社会就业是否充分,劳动关系是否和谐,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鄢陵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实际,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过分依赖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应摈弃“经济发展决定论”片面化的思想误区,着重建立健全二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徐兴学 《唯实》2006,(8):111-113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水平低,这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不协调。因此,加速发展、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级政府应当把建立和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孟戈 《实事求是》2008,(5):37-39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新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新疆农村社会保障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较窄等问题。要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新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