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春秋 《桂海论丛》2010,25(2):34-39
中国区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涌现的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新伦理观念的生长点,具有独特的伦理价值;区域经济亦需要新伦理观念的支撑;在经济伦理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经济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四大增长极"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格局,而且是中国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着力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应对这些新问题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综述熊彼特创新理论、弗朗索斯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体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回顾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历程,影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两个主要问题,即突出的政府主导行为与不健全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迫切需要排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一体化市场主体作用,形成高效的长三角内部运行机制,统一区域经济运行规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东部升级、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向西逐步递减,而自然资源分布则由东向西递增的客观趋势所决定的。东部升级是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创新和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指导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  相似文献   

7.
区域发展差距在中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一。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加大了我国国内地区发展的差距。由于国际环境中存在分裂势力,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带来威胁。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强化中央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及我国国内诸多经济制约因素的影响,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中国新经济增长极的环渤海经济区应抓住机遇,以转变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区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示范效应,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外,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创新机制来驱动。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重配及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创新日益成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过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速度及质量虽稳健上升,但也暴露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方式不持续及支撑体系不配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倡导自主创新和培育支撑体系的方式,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以发挥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统筹区域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有力支撑。本文在考察国内外有关区域发展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统筹区域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内涵,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选择科学的、合理的、遵循区域时空演化规律的统筹区域发展模式和途径,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毅武 《新东方》2010,(6):29-34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区(简称“9+2”)是新时期新阶段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深入研究与探讨“9+2”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内在逻辑性,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9+2”的正常、健康、顺畅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颢瀚 《群众》2010,(9):22-23
<正>《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制定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江苏发展的重要机遇。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到国家战略,事关长三角的未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指导长三角地区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我国区域合作发展呈现从“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演化的新态势。区域合作正在从原来点对点、城市与城市,以增长极为核心的“极化发展”合作,逐步发展到“泛化发展”合作。长三角区域合作开始从要素合作进入了制度合作阶段。新一轮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改革关键,就是加快政府间的制度合作。要素合作的主体是企业,制度合作的主体是政府。因此,破解政策难点主要集中在制度合作层面上。  相似文献   

14.
李长青 《求索》2012,(12):14-16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历经30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亦必须由过去积攒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转入低碳经济的大潮。因此,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着重研究了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不同类型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存在差异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多种路径。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决定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相当范围存在着脱离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结构、未充分利用区域现有的要素禀赋、忽视对区域潜在比较优势的中长期培育、对基础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中所存在主要问题的有效措施,并总结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的基本原则,旨在为实现新时期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增进区域经济社会福利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进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徐震 《今日浙江》2014,(17):22-23
正适应新常态,努力形成生态经济新优势,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形成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优势。发展生态经济是新常态的新增长点新常态,增速换挡只是一个表面特征,本质是一个结构优化再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必须告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高速度增长的发展方式,转而进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适度发展、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前,本刊记者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专程拜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现任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的著名经济学家姚锡棠。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和经济发展保持两位数增  相似文献   

19.
魏国强 《群众》2014,(11):39-40
<正>宿迁作为后发地区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认识自身新优势、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时局的准确判断,也是未来一段时  相似文献   

20.
程必定 《学习与实践》2005,(1):46-49,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蓬勃发展,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城市主导型的新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推进城市主导型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