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朔 《理论文萃》2004,(1):57-63
说到美国,可能不少中国青年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印象”:自由,浪漫。这印象大多受美国影视音乐小说等等文化娱乐形式的影响。我去环球影城和好莱坞明星云集的比华利山参观时,深感电影工业在美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的丈夫自2007年外出打工至今毫无音讯。我带着5岁的女儿独自生活。在这期间,我丈夫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非常辛苦。请问,在我丈夫不在的情况下,我能够到法院申请离婚吗?  相似文献   

3.
一位美国朋友谈及对未来中国人的看法:20年后,中国年轻人会丢失了中国人现在的硬能力,他们崇拜各种明星,不愿献身科学,不再以学术研究为荣,聪明拔尖的学生都去学金融、法律等赚钱的专业;而美国人以为认识到其硬能力(例如数学)不行,进行教育改革,20年后,不但保持其软能力即非专业能力的优势,而且在硬能力上赶上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我的丈夫冀朝铸:中美关系的见证人汪向同编者按:冀朝铸同志是我省汾阳人。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在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他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又是开拓者之一。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刚刚结束对我国的成功访问后,本刊特编发此稿,以飨读者。冀朝铸早年在美国读中学...  相似文献   

5.
马钟成 《探索》2015,(1):165-17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依据吉恩·夏普的"非暴力战争"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频频通过"颜色革命"的方式更迭他国政权。从"郁金香革命"到"茉莉花革命",从"占领国会"到"占领中环",其具体战术,全部都出自吉恩·夏普总结的198种手法。高度重视心理战和意识形态战争,是夏普式非暴力战争的鲜明特色。"非暴力战争"理论是美国精英阶层系统学习和模仿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的产物,"颜色革命"严重威胁中国。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这个"党的生命线",是最重要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陈黎 《党员文摘》2007,(4):40-40
她是一位警察的妻子.快要临产了。她拉住正准备出门执行任务的丈夫,说:“你今天陪我去医院做最后一次检查吧。别人检查都有丈夫陪着去.而我每次都是一个人。弄得旁人都怪怪地看着我。再说,我大着肚子一人去医院实在行动不便。你不知道。我每次挤公交车时多想有你在身边扶我一把.拿药时有你去排队,检查时有你扶进扶出……”她这么说着的时候。泪水已经在丈夫眼眶里打转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群星闪耀。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史称"宋氏三姐妹",可谓是这个世纪的璀璨明星。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宋氏三姐妹"随同她们的丈夫,以个人的突出才华和贡献改变了中国历史,同时也影响了世  相似文献   

8.
《学习导报》2014,(2):1-1
当年,“五卅惨案”发生时,爱国诗人闻一多“亲眼看见地上的碧血”,以燃烧的文字写下了《我是中国人》的长诗;当年,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国,吉鸿昌将军在美国拒绝享受被错认为日本人的礼遇,制作“我是中国人”的胸牌昂首行走美利坚;当年,新中国尚未成立,钱学森在美国不买保险,不置家产,因为他牢记“我是中国人”,随时准备回乡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祖国。  相似文献   

9.
《荀子·劝学》篇中有一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行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治学、办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才能成功。我想,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必须要坚持,贵在持之以恒。我和我丈夫也是通过不断坚持学习才得以出国深造,进而学成归国,实现梦想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群星闪耀。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史称“宋氏三姐妹”,可谓是这个世纪的璀璨明星。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宋氏三姐妹”随同她们的丈夫.以个人的突出才华和贡献改变了中国历史.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历史,对中国妇女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宋氏三姐妹”作为女性而言,她们出生伊始,便走在时代前列,在多方面开创了“中国第一”,并在此后为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学习导报》2012,(17):57-57
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读到一篇写海难的文章。文中说,一艘游轮在茫茫大海上,触礁沉没,万分危急中,一艘救生船驶到一对夫妇身旁,但只可以一人上船。夫妇俩紧紧拥抱,妻子满含热泪看着丈夫,所有人都认为,丈夫是要心爱的妻子上船逃命。不料,丈夫却推开了妻子,自己跨上了救生船。可想而知,这个丈夫的行为,遭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谴责。  相似文献   

13.
收养与拐卖     
长平 《廉政瞭望》2011,(11):51-51
大约10年前,我去广州美国领事馆办签证,看见很多美国人抱着中国婴儿,也在排队办手续。其中一些孩子的样子看上去有些奇怪,原来他们先天残疾或体弱多病,因此被中国的父母遗弃。那些健康的孩子,则多为女婴。几年后我在《纽约客》杂志上看到一篇小说,就是写中国人抛弃女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新湘评论》2012,(17):57-57
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  相似文献   

15.
最近经友人推荐读了一篇题为《市民心中的富人模样》的文章,文中说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还没有完全培育出对待财富的正确观念。作者还引述一篇讲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对待富人不同态度的散文说:美国人对富人不嫉妒,而是说我遇上好机会,比他们做得还好;日本人说我会主动接近他,学习他的长处,并设法超过他;中国人则说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作者接着告诉我们:“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的富人缩手缩脚,并不怎么像富人……中国的穷人倒是真正的穷人,有些人穷得彻底,穷到骨子里去了,他们想宰光所有的富人,从而也宰掉了追求财富的精…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相遇后一起拉家常。中国老太太说:“我攒够了30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故事包含的意思很明显:中国人观念落后,不懂得超前消费贷款买大房子享受。一位研究房产市场走向的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居民这些年超越经济实力大量买房和买大房,与此类宣传有很大关系。中国人被“美国老太太”忽悠了。  相似文献   

17.
今年7月,我有幸随重庆市第四期美国城乡规划高级研讨班学习。通过听讲座,现场考察参观以及和美国专家、政府官员、市民等多方面的沟通和交流,耳闻目睹和切身感受了美国城乡规划的可贵经验,学美国,看中国,想重庆,思未来,感触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18.
刘爱成  一民 《党建文汇》2002,(15):37-37
中国人在美国花大钱。如今,到美国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虽然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富裕起来,但按两国的平均收入和物价水平来说,在美国挣钱到中国花更为合算。然而奇怪的是,现在在美国的许多中国人,却是从中国带上大把钞票到美国花。  相似文献   

19.
杨佩昌 《党课》2012,(8):85-86
我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湖四周是宽阔的大草坪,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人,离我不远处有一家人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  相似文献   

20.
《北京支部生活》2007,(7):67-67
我与丈夫半年前分居生活,原来的夫妻共同财产由丈夫掌控。我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很困难。请问,我能要求丈夫给付我一定的生活费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