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政党制度从政党政治和政党合作两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关于政治领导的制度安排,实现政党政治资源整合功能。中国共产党在政权组织、国家权力和政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构成、主导作用和主要影响是政治领导的根本体现,围绕执政体的决策、组织、制度和机制而配置使用政治资源是政治资源整合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是金钱支配一切的社会。西方政党政治是受金钱支配的政治。在西方,各政党在竞选活动中为谋取执政地位,金钱起了润滑剂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任何一个政党都难以登上执政党宝座。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经费有三个来源:一是各自党员交纳的党费;二是企业、团体或个人的捐助;三是国家拨款给予的资助。为扼制政党政治中的腐败现象,西方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制止政治领域中权钱交易的行为,但由于金钱在西方政党政治中的支配地位不能从体制上根本改变,因此西方政党政治的腐败现象无法彻底消除。  相似文献   

3.
理念、文化和秩序,结构、功能和制度,以及政治行为、矛盾极政治变迁,是比较政党政治研究需要着重关注的三组范畴。这些范畴分别构成了政党政治的软件、硬件系统,同时也直接决定了政党政治特定的基本属性,对政党政治的形成、运转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三组范畴中内在的基本线索,是政党政治比较的回归点,也是深入剖析所有政党制度时所必备的逻辑工具。  相似文献   

4.
政党规范是关于政党的各种规范的总称,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进行政党治理、维护政党政治秩序、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政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社会规范、内部规范。这三种形式的政党规范既有一定的联系,在价值追求、形式特点、效力范围、实现方式方面又有明显区别。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复杂性、系统性、多样性,决定了仅靠任何一种规范都难以有效地进行政党治理;只有把政党规范作为一个体系、树立系统的政党治理观,既加强立法、依靠法律来匡正政党行为,也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用伦理秩序来匡扶人心,还要加强政党内部建设、整合党内秩序,做到德法相济、内外相济、各种政党规范相协调,才能构建合理的政党政治秩序、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党政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与民主党派合作,必须构筑和坚守合作的政治基础。构筑和坚守共同的政治基础是政党学说的必然要求,历史和现实也验证了构筑和坚守共同政治基础对执政党执政的重要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说明,构筑和坚守共同的政治基础对执政党继续执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是世界政治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政党政治则是当代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要素。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在国际关系领域中通过多种途径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加强党际合作与交流,也成为开拓国际关系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其前景相当广阔。  相似文献   

7.
政党政治和政治参与都属于政治民主化的范畴。当今世界多数国家都实行政党政治,政党在政治中处于核心位置。政党制度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不仅因为政党制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便是相同政党制度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通过系统考察和比较分析中西方现代不同政党制度下政治参与的情况,有助于清晰地认识不同政党制度对政治参与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8.
党务公开制度是世界各国政党探索党内民主、加强政党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课题。“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加强党内民主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举措。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扩大执政党的合法性、实现群众的政治参与、实现政治整合和现代政党政治社会化,党务公开制度的建设和推进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丰富的内涵: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在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0.
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制度性表现,是政党政治的核心内容。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互生共栖,近代以来中国政党制度的嬗变与政党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体制,才是中国政党政治的正确抉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发展赋予社会成员自建群体、共同行动的能力,其对政党政治的直接影响是与网络伴生的新型政党组织以诉求清晰、机制灵活等特点在各国选举中表现突出。与此同时,传统政党组织成员流失、诉求杂糅、机构僵化等问题日渐凸显。然而新型网络化政党与生俱来的泡沫化风险高、中心议题的反对性等特征对其在现有政治体制中发挥作用的持续性、深入性又有所制约。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政党与新型政党的组织建设势必将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这一新型政党关系模式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各个组织当中,高校民主党派成员要充分认识这一政党关系,处理好与中共各级组织的关系,为建设和谐校园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在制度完善和理念创新上存在薄弱环节。本文从政治、价值观、制度等层面分析了高校政党关系,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建设学习型政党离不开政党文化建设,政党文化建设对于学习型政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际和谐与参政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执政方式的重大考验,对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参政党参政能力的挑战。在当前中国执政——参政的政治结构中,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党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宏大命题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从党际和谐的角度来看,参政党必须要在这种全新的格局中主动寻求自己的合适位置,积极推进党际和谐的实现,进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自已应有的参政职能。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学生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和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等趋势。与此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为此,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政党的民生实践绩效是其取得并长期保有执政地位的重要考量。无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苏共,还是资产阶级政党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的国民大会党,他们的民生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启示:改善民生是政党彰显其先进性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是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生命线,而政党腐败则是其失去政权的致命原因。这对于我们党深刻把握民生的规律,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协商政治理论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论述了我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形成发展,参政党参政方式的演进过程,提出协商政治视角下发展和完善中国参政党参政方式应从以下路径入手:参政党政治协商职能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化;参政党民主监督职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三方面:马列主义多党合作思想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党理论形成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人民民主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石,是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主线。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信任呈现弱化趋势。由各地党委和政府推动的干部下乡活动可以视为政府自我调整或矫正的标志性动作之一。它既是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当代延续,也是维稳政治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在基层治理中建构政治信任的路径之一。如果将干部下乡活动作为国家"政治仪式"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旨在建构政治信任的"仪式"背后国家权力的运作策略和机制以及"仪式"展开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意外后果。而以"关系"的视角从微观上考察这一下乡活动,我们发现,在基层治理中建构政治信任的困境不仅来自于"关系"双方主观方面的理性计算,也来自双方客观上的社会距离,更在深层次上与某种泛家族主义观念相关。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现代民主形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则为党派参政议政提供了深厚的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