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台杂忆     
周青 《台声》1994,(11)
我于1947年4月13日因为参加“二·二八”暴动被迫离开台湾逃往大陆;47年后的1994年5月15日,有幸回台探亲二个月.弟弟为我洗尘我母亲生了四男三女,由于家贫,除大姐、大哥和我之外,其他姐妹兄弟全被亲戚、邻居所收养.我离台时这些兄弟姐妹个个健在,而回台时,大姐、二姐已经作古,二兄也于十几年前病死,至于儿时一起长大的大哥也于二年前因糖尿病去世,所以下机后仅剩下满头灰发的弟弟和妹妹抱着欢悦和寂寞的心情来机场接我.此外,就是我那满脸纵横悲喜交集的眼泪了.  相似文献   

2.
我是1947年回大陆定居的台湾原住民同胞,今年72岁。1992年我回台湾探亲,途经香港,看到飘忽不定的米字旗,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目睹香港的平稳回归,我心中无限感慨:我们的国家从此富强起来了,不再受外国人的欺侮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到了。近日回来探亲的亲人,一个个满脸堆笑,谈论香港回归情况,谈论香港未来。谈到台湾统一问题,弟弟愤愤地说:岛内一些政治势力抛出“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独立的国际法人”等等,妄图把海峡两岸变成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他们视台湾2100万人民的利益而不顾,是很不得民…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台声》2013,(5):112-112
贵重背包失而复得,岛城爱心温暖八旬台胞 “我对青岛有很深的感情,这一次的事情,更让我禽小得这个地方。青岛的好心人暖了我的心,一下子遇到这么多好心人,真是瓜让我感动了。”来青岛旅游探亲的87岁台胞刘海清老先生,在看到遗失的贵重背包仅过了3个多小时,里面的10万元现金、《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等一样不少地重新回到了手中时激动不已,“没想到啊,这么快就能找回来”。  相似文献   

4.
返台探亲有感徐萌山我出生在台湾,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93年9月14H,在大陆生活了45年的我,与夫人一起第一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探亲访友、扫墓、参观,3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基本跑遍了全岛,感受到了同胞的亲情和宝岛的变化。我离开台湾到大陆念...  相似文献   

5.
林旭升 《台声》2001,(9):32-34
一直很想采访谢源拔。 谢源拔是1946年12月调到大陆打内战的国民党70师的一员,这支军队中的一万多名台湾兵,因为内战和两岸交往长期隔绝,战后许多人滞留大陆并与台湾亲人失去联系40多年。1988年,谢源拔成为被台湾当局核准回台探亲的首位台籍老兵。当时,台湾、香港有十几家媒体的记者采访谢源拔,台湾的报纸每天都有谢源拔探亲的报道。就在那次探亲之后,谢源拔便定居台湾。但是,在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谢源拔却生活在重庆,我很想知道谢源拔的传奇经历和他情系两岸的内心世界。  于是,我叩响了谢家的大门。带着泪珠离开台湾 “都55…  相似文献   

6.
邱国伟 《台声》2000,(8):43-43
2000年6月 ,台湾海基会名誉董事长孙运璇先生 ,在阔别祖国大陆54年之后 ,终于再度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这次大陆之行 ,孙先生先到哈尔滨参加了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 ,然后专程回到家乡山东 ,扫墓祭祖 ,探亲观光。孙先生是山东蓬莱人 ,40年代到青岛工作 ,并举家迁至青岛 ,1946年孙运璇先生从青岛去了台湾。60年代初 ,孙先生的父亲在青岛去世并葬在这里。由于身在台湾 ,孙先生无法给父亲养老送终 ,对此他一直深感愧疚。这次回青岛 ,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 ,坚持要亲自到父亲的墓地拜祭。墓地位于青岛…  相似文献   

7.
强化机场治安管理湖南民航公安处刘和生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是湖南省吞吐量最大的机场,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参照国际民航的做法,从1993年6月起,取消了购买飞机票所需的介绍信,在全省各地建立了机票代售点,为广大旅客购买机票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场...  相似文献   

8.
我18岁离开台湾赴日本留学,20岁(1945年4月)冒着风险由日本回归祖国大陆,随后奔赴晋察冀边区,从此一直没有回过台湾。这次我同妻子智久明俩人从上海回台探亲的手续是我的侄子杨彰嘉(大哥的儿子、台北晨安企业公司董事长)替我们办理的。他还指派女儿杨佩并专程到香港并另外聘用一名香港导游,于1997年11月25日中午,来机场接我们夫妻俩。在香港一面游览一面办理入台手续后,于11月26日晚离港飞台北,重新踏上了阔别55年日夜思念的故乡土地。我3岁丧父,后由我H哥杨阳壁抚养长大,H哥1966年回回月因病逝世。回到家乡之日,在美国纽约…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我有47年之久未曾谋面过的胞妹,我很惦念她,她也很惦念着我。1982年,我们联系上了,她喜欢万分,如获天书。她知道了娘家还有父母兄弟存在,于是想回大陆探亲,也希望我们去看她。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91年暑假前,我才获准前往台湾探亲。飞机从香港机场起飞,一个半小时到达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一下飞机,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亲情,它使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在与亲人的交谈中,我得知某些到台湾探亲的人趁机打工赚钱,勤奋点的人可以在两个月内捞回几万元人民币。外甥女婿曾私下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要不要去挣台币或美元,他说可以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0.
亲情永恒     
中央电视台播出题为《两岸髓缘》的“对话”节目:成功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小姑娘庄妍与拯救她生命的恩人骨髓捐献者台湾青年黄煜儒、台湾慈济骨髓库的创建人李政道博士及浙江省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河教授等一一见面。一个血浓于水的真实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对我来说,观感或许比一般的观众要特殊得多,因为我有一个患白血病的姐姐。大姐是医生,大姐夫和我一样,是一名清贫的警察。大姐的病是1999年7月发现的,这对全家不啻是个可怕的噩梦。从此,上海、北京、哈尔滨……求医之路是艰难而令人失望的。西药、中成药、民间的土方草…  相似文献   

11.
李爱平 《台声》2003,(3):27-28
三四个月过去了,但台湾之行的一幕幕场景,仍时时萦绕在我的脑际,浸润着我的思绪———去年10月,应台湾基隆市工会的邀请,我随青岛市工会交流团第一次踏足祖国的宝岛—一台湾。或许是因为与青岛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使我在台湾8天的参访中少了许多身在他乡的感觉。尤其是基隆市,城市整洁秀美,街道依山傍海崎岖蜿蜒。气候湿润,空气清新并弥漫着海的气息,还有岛上随处可见的青岛啤酒,都会让我产生还在青岛的错觉。但是细想起来,打消我身在异地为异客那种陌生感疏离感的,还是处处涌动的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同为海洋的子民青岛市工…  相似文献   

12.
令人鼓舞的祖国统一大业──访赴台探亲归来的郑州大学陈汉生教授河南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室主任陈汉生教授,一个许多人并不陌生的名字,在省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前不久陈教授从台湾探亲归来,我拜访了他,他向我介绍了在台湾的见闻和...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月19日.由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组织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一行14人,由西安抵达北京。这个探亲团共有25人.其中大部分人是国民党退伍老兵,团长是台湾著名作家、工党领导人之一王拓。  相似文献   

14.
刘伟文 《台声》2002,(2):19-20
我身为浙江省台联副会长、浙江大学国际物流培训中心的主任,久闻台湾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迅速,又对台湾当局“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争议深感兴趣,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赴台探亲、考察。2001年12月28日至2002年1月6日,应台湾汽车驾驶员职业工会的邀请,浙江大学国际物流培训中心与浙江省物资流通协会组织相关企业赴台湾参观考察,实现了我多年的心愿。同仁·友人·亲人我们一行15人,从寒冬的杭州来到台湾,一下子就为台北的温暖所包融。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温暖。星期六本是休息日,可台湾汽车驾驶员职业工会的同仁们…  相似文献   

15.
5年前,年仅22岁的张子伟被焚尸灭迹,痛失爱子的父母将其骨灰供奉在灵堂;5年后,张子伟却奇迹般地惊现于青岛、大连一带。透过扑朔迷离的案情,警方为我们再现了由一块银元引起的一幕人间悲剧。“逃犯”撞法网惊动三地警方2002年6月13日上午10时许,青岛火车站出口处,公安民警一丝不苟地对每一位旅客进行例行检查。忽然,一名神色异样的青年男子引起了民警们的注意。经查,这个叫汪海龙的大连籍男子,除长相不符外,其姓名、住址均与青岛警方网上的一名在逃犯相符。通过青岛警方讯问,最后确认这位男子不是本局逃犯汪海龙,…  相似文献   

16.
金门厦门“小三通”通航已一年了,我于2001年获准回到离别50年的金门探亲,当时的心情是分外高兴的。 2001年12月24日,我和100多名福建同乡组成“第三批金门同胞探亲团”登上了“鼓浪屿号”客轮,进行为期4天的探亲、祭祖、参观、游览活动。而这100多人中我是惟一的聋人。在宽阔的大海上,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离别了五十几年的故乡还好吗?亲人们都好吗?“鼓浪屿号”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各有个半屏山,她构成了台湾岛是从大陆飘移出去的美丽传说。1988年我曾有机会去粤闽浙沿海考察,见到了面对太平洋的这个半拉子山;1992年我去台湾探亲,骑车做环岛游时,在台岛西海岸也看到了面对大陆的那个半拉子山。然而,千万年前她俩是不是一座山?就很难说清楚了。在查阅大量地理学、地缘学、板块结构地质力学、近陆海岛生物学之后证实,台湾岛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沉降,海水浸入,地震坍陷,而与大陆隔开后形成的。而顶顶有力的佐证,是两岸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缘往复的真人实事,构成了无数的真正的山海奇观…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经济交往的急剧扩大    1979年以前,在台北和北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政治敌对气氛,双方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联系。1979年,北京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的转变,从准备解放台湾转向寻求和平统一。1987年10月台北开放居民回中国大陆探亲,之后两岸的经济关系取得了迅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1993年4月,中国大陆的海协会代表团和台湾的海基会代表团在新加坡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尽管这次会议被标明是“非官方的”,但是双方代表团的团长都是由与双方最高领导层有着密切关系的前高级官员担任的。促使台湾对…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演进,直接或间接引起多次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人员流动。 1987年11月2日,台湾当局迫于岛内舆论和民心压力,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随后,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经商、求学渐次热络,从而形成了老兵回家、青年创业、返乡投资等一波又一波“大陆热”台湾老兵:“想回家,永远都不会是错的!  相似文献   

20.
重游香港     
久违了,香港!离别12年,今天又到香港探亲旅游,而且要住三个月,为的是感受一下她10多年的变化,尤其是回归后有什么变化。我不要任何人陪伴,也不约见朋友,单独一个人尽情地逛,只想领略一下旧地重游的滋味和港岛的风情。湾仔是个传统老区,这些年发展变化很大。1991年建成的中环广场在港湾道拔地而起,楼高78层,高度为374米,列亚洲之冠、全球第四。香港会议展览中心,1994年填海扩建部分坐落在维多利亚港的一个‘“人工岛”上,远远望去像一只海燕。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就在这里举行。原来香港电车公司的车厂,现在成了时代广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