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志发 《奋斗》2006,(7):57-57
歌王夏里亚宾在哈尔滨真的有麻烦了。 “全俄法西斯党”手段凌厉,立即利用他们的报纸和杂志大肆讨伐夏里亚宾。《我们的道路》、《民族》、《为了祖国》、《亚洲之光》、《根源地》、《前卫》,还有日本人的《哈尔滨时报》都一齐指向了歌王。罗扎耶夫斯基化名法西洛夫披挂上阵。说“夏里亚宾从来都是个只爱金钱。不爱祖国的吝啬鬼!”“夏里亚宾已经完全失去了俄罗斯人的特征”,甚至还翻出了歌王的陈年老账:“为了金钱.夏里亚宾曾给沙皇尼古拉二世下跪。”说他“当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与著名作家结交是为了贬抑与他齐名的索宾诺夫,为了混个有思想的人的名分。”  相似文献   

2.
王建柱 《求贤》2010,(7):21-22
王宏伟是人们心目中的“西部新歌王”.也是第一位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会的中国男民歌手.连续8年献歌央视“春晚”,更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相似文献   

3.
尚志发 《奋斗》2006,(12):61-61
中东大铁路魔鬼般出现在白山黑水之间.它使一个叫哈尔滨的小渔村,在不到30年的时光里.变迁为闻名于世的大都市。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哈尔滨”这三个字,考释、杜撰、猜想、臆断,100年来几乎没有间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地方史学家关成和先生的《哈尔滨考》第一次提出了: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的同音异写。这一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很快被学术界认可,世界从此以《金史》中那个“阿勒锦村”为哈尔滨历史编年的起点.“哈尔滨就是阿勒锦,阿勒锦就是哈尔滨!”  相似文献   

4.
雅菲 《奋斗》2006,(5):64-64
1920年秋,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自北京抵达哈尔滨后.由于通往赤塔的火车被谢米诺夫白匪破坏.瞿秋白与同行的两位记者在哈尔滨住了50天,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对哈尔滨进行了考察,著名的报告文学《饿乡纪行》的前几章,就是在哈尔滨完成的,他在这本书中说,他在哈尔滨首先“得到共产主义空气”。  相似文献   

5.
徐静  朱萍 《奋斗》2006,(6):64-64
1932年的初冬.白色恐怖和严寒同时笼罩着哈尔滨,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水灾肆虐后的哈尔滨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凄凉。就是在这个时候.组织上决定由23岁的魏拯民接替张贯一(杨靖宇)担任哈尔滨临时市委书记。为了保证他的安全.组织上为他找了一个“家”,一对年轻的反日会员夫妇成了他的表哥、表嫂。表哥叫刘寿山,28岁,是一位憨厚正直的铁路工人,表嫂叫董秀珍,26岁,他们有一个3岁的女儿叫小红。  相似文献   

6.
《党员文摘》2009,(6):F0002-F0002
一名父亲把他遇难的仅5岁的女儿搂入怀中 2008年8月和9月,飓风“费伊”、“古斯塔夫”、“汉娜”和“艾克”接连袭击海地,致使百万人流离失所,并夺去800多人的生命。这些遇难者中有三分之一是儿童。  相似文献   

7.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反派影星刘江,儿时在家乡哈尔滨当过童工、做过邮递员等。1946年,21岁的刘江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当上了一名部队文工团团员。鲜为人知的是,在他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前,还闹了一阵“情绪”呢!  相似文献   

8.
何宏 《奋斗》2014,(5):57-57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城市。自从1898年,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东清铁路以来,在山东、河北以及铁路沿线农村,雇用了大批破产的农民,并有大批俄国工人来到铁路上做工。1907年,沙俄将哈尔滨临时总工厂扩建,改为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今中国北车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中国工人总数就达2000之多,他们是哈尔滨早期工人队伍的骨干。  相似文献   

9.
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哈尔滨以北,松花江中下游广大北满地区的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虽然由于日伪残酷镇压而遭受了挫折,但北满的抗日运动鼓流和教育了广大东北人民,促进了东北抗日运动的发展.(-)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及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决议发表.这一阶段的北满抗日运动是以旧东北军和义勇军为抗日主体,其特点是自发性,分散性.虽则声势浩大,但各部之间独立行动,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由此在战斗中易于被各个击破,且自发倾向存在,无长期坚定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丛坤 《奋斗》2008,(2):32-34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在哈尔滨冰灯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以冰雪为载体的地方性节庆活动,自1985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24届,成为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渥太华冬乐节齐名.享有国际声誉的冬令盛典之一。  相似文献   

11.
秦洪 《廉政瞭望》2012,(18):53-53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孝文帝执政时期,边关定州经常发生骚乱,急需一位得力千将去镇守。孝文帝思量再三,认为赵黑是最佳人选。于是,他找来赵黑一起用餐.说了自己的心思。赵黑是个聪明人,知道这是个苦差事,因为平定骚乱.绝非易事。于是,他推辞说:“我的才能有限,出身又不好,恐怕难以胜任!”  相似文献   

12.
东北解放战争中的鲁艺文工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风 《党史纵横》2008,(11):42-44
1945年8·15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被誉为革命文艺摇篮的“延安鲁艺”(全称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于1946年秋经张家口并绕道内蒙草原到达了哈尔滨。由于国民党大举进攻我解放区,在东北局的安排下,“鲁艺”继续向北撤退至当时的后方城市——佳木斯,并入东北大学,成为东大的鲁艺文学院(院长肖军,副院长吕骥、张庚)。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04,(4):8-10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哈尔滨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缅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一生中来哈尔滨视察过七次,哈尔滨的工厂、农村、学校、街道都留下了小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身影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哈尔滨的发展离不开小平同志的关怀,哈尔滨人民永远怀念您!  相似文献   

14.
好男好女     
边际 《新湘评论》2006,(12):60-61
1942年12月30Et早晨,当金色的阳光照在南通县四安镇北的广场卜时.一位身穿新四军蓝色大衣、面目清瘦的中年人走上了讲台。虽然他身患重病又经过长途跋涉,可仍然神采奕奕地发表了演说。他说:“抗日战争已到了恭贺新禧的阶段,我目睹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使我看到新中国的光明已经在望了!”在那段极其艰苦的岁月里。这番话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出版家,杰出的民主革命斗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邹韬奋。  相似文献   

15.
赵尚志1908年10月生于辽宁省朝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随家迁居哈尔滨.因家庭贫困,他从小就当信差,做来没养家或口.1925年2月赵尚志考人许公中学.同年,他在声援“五卅”反帝爱国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由党派往广州报者黄埔军校.“中山缺事件”后,又被党派回东北.期间,他曾2次被托入狱,敌人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直至“九一八”事变后,才被党组织营救出狱.1932年是月,赵尚志任中共满洲省委反B总会党团书记及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从此,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的战场,为争取民族解放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周恩来与哈尔滨有着不解之缘,从青年学生到大国总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曾10次踏上哈尔滨这块黑土地,这里留下他"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光辉一生深深的印记!哈尔滨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地方。当周恩来还是青年学生的时候,他就曾来到哈尔滨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1917年6月,19岁的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天津南开毕业,"为了中华之崛起"发愤读书的他决定赴日求学。出国前,借去铁  相似文献   

17.
胡凤斌  谭明 《世纪桥》2003,(4):25-26
吴丽石是东北地区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吴苓生,1899年出生在江苏省沭阳县颜集镇一个地主家庭里。1918年考入北京汇文中学读书,后转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参加过“五四”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25年7月回国后,11月中共北方区委派他到哈尔滨开展党的工作。曾任哈尔滨特支书记、北满地委书记、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在黑龙江地区早期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西洛曾任《人民政协报》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办公厅副主任,他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最早出版“西部歌王“王洛宾作品的事,却鲜为人知。当今在中国被尊称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歌坛重量级人物。他虽然没有到过江津县,但  相似文献   

19.
吴丽实     
吴丽实,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任哈尔滨特支书记,北满地委书记,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山东临时省委书记。他把青春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三十年代的左翼抗日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9年“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在东北地区和哈尔滨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来得较晚一些.整个二十年代,都可以说是一个启蒙时期准备阶段.就是白话文逐步代管文言文、旧诗词为主渐向叙事文学散文小说发展,而新思潮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还处在萌芽将兴的时代.但一进入三十年代,在北满以哈尔滨为中心,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不但是新文学崛起,而且是划时代的抗日左翼文学辉煌灿烂的新时期,它有许多自己独具的特色:第一,出现了一批爱国反日的左翼作家:萧军(三郎)、萧红(俏时)、罗峰(洛虹)、舒群(黑人)、金剑啸(巴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