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意大利米兰乘坐10多个小时的夜行火车,我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法兰西首都——巴黎。 啊!巴黎,梦幻般的城市。人们说,你是艺术之都、文化之都、时装之都、美食之都…  相似文献   

2.
夏天没有回国,也没有提前安排去哪里度假,想想巴黎的夏天不算太热,加上许多人都走了,清静不少,也是假期的气氛。某日与一位相识已久的西班牙朋友聊天,热情邀请我去他海滨的家小住几日,因我与其家人也熟识,又知那里他有若干房产,或自用或借租,且经常接待法国去的朋友,想想好久没有见到大海了,于是欣然应邀。在网上快速定好了机票,来回324欧元,价格合理。从巴黎奥利机场起飞,两个小时后(11:35)飞抵西班牙阿利坎  相似文献   

3.
首都,是一个国度的象征,几乎每个国家的首都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着海外游客。像北京的紫禁城,巴黎的花花世界。而布拉格则以美丽的水晶闻名。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我随公司贸易小组来到捷克首都布拉格考察。一天,我们走进一家叫奎瑞斯特商店(水晶的英文译音),仿佛漫步在一个奇妙的水晶宫里,  相似文献   

4.
大概在我们结婚72小时后,妻子和我都开始对结婚这件事儿琢磨不透了.那时我们正是处在度蜜月的初期,来到巴黎的第一天,这可是我们在心里盼望已久的假期,也是我们一生中千载难逢的旅途,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绝对完美无缺,可是惟一的遗憾是我和妻子都恨不得亲手杀了对方.  相似文献   

5.
正在北京认识了比尔,是个美国人给介绍的。那晚为了认识他,装成外来人,闯过了建国门外交公寓大兵的哨岗。尽管非常不情愿装成什么日本人或者华侨什么的,但当时真的是为完成一种使命而不得已那么做。我操着老外说中文的口音,问大兵我要去的楼号,居然没向我要证件!在美国的一个外交官家里,见到了比尔。他长着栗色的头发,瘦高个,很斯文。曾经在上海教过法文,后来在巴黎一家运输公司工作,负责对中  相似文献   

6.
我在清晨推开酒店房间窗户的那一刹那,布加勒斯特的美超越了我所有的想象。窗户是朝西的,窗外,视野所及,是一幅奇异的画一一我实在找不到一个更形象的词语来描绘我的感受。布加勒斯特被誉为“小巴黎”。巴黎,那是美丽、时尚、优雅、浪漫的代名词,“小巴黎”的美自不待言。但此刻它远不止这些。  相似文献   

7.
1986年4月,我结束了新华社驻泰国分社首席记者的任期。离开曼谷回北京时,西哈努克亲王派他的办公室主任张明理(柬籍华人)到曼谷国际机场为我送行并希望我在北京抽空去面晤他。 这年的7月27日上午10点半,我依约从新华社总社出发到北京东郊民巷15号亲王府去拜会亲王。这是1970年朗诺政变之后,周总理亲自批准的让西哈努克亲王夫妇长期居住的幽雅住宅,称“亲王府”,即法国驻华大使馆原址。这里的建筑风格及庭院布置很有巴黎气派。精致石雕的大门有中国警察护卫着,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未受任何冲击。庭院草坪青翠…  相似文献   

8.
烟雨巴黎     
如果说耶路撒冷的夜空笼罩的是一袭神秘莫测的圣城光环,那么巴黎的大街小巷散发出的则是一杯鸡尾酒般浓郁的混合气体。多少世纪以来,无数人循着酒香聚集到这里,醉倒在这里,把生命奉献给这里。   在巴黎的日子大部分是阴雨天,迷迷蒙蒙之中观景得到的印象也显得不那么清晰。巴黎的吸引人之处在哪里呢 ?我想,鸡尾酒大概就是巴黎的魅力。 躁动与创新  巴黎的古迹令人向往,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等等,一口气数上十几个、上百个都不会重复。可是,最让我心动的还是巴士底狱。   到了巴黎,我曾多次催促领队老关…  相似文献   

9.
巴黎不仅有无所不在的中餐馆,更有一个从人数到艺术水平都不容忽视的华人艺术家、文化人群体。为反映这个中国艺术群体,巴黎一个画廊最近举办了题为“当代中国在巴黎肖像”的艺术作品展。展览所介绍的杜震君等八位中国艺术家,分别毕业于巴黎、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台北的高等艺术院校,有的是中国前卫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经历不同,创作风格各异。虽然每位艺术家只有几幅作品参  相似文献   

10.
悠悠桑梓情     
在国内时,朋友张先生就预先给巴黎的龚先生写了一封信,讲明我们即将赴欧考察,顺便到巴黎。我们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到达法国首都巴黎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我们在巴黎的IBIS酒店住下后,即挂电话给龚先生。龚先生用纯正的家乡话跟我交谈,说早就收到了家乡张先生的信,因眼看我们预定的日期已近,还未接到我们赴欧的信息,着急极了,还专门从巴黎打电话回梅县询问情况,接到我的电话后,真是兴奋极了,他说他和他的夫人日夜盼我们去呢。我把住址告诉他以后,他说他即过来见面。巴黎是世界的大都市,我们住的地方离龚先生的住地相隔…  相似文献   

11.
巴黎老者     
在巴黎街头,我曾一度像着魔似地寻找着老人。我想看到法国老人与中国老人在外在气质上的那种差异,想弄清楚彼此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我在寻找一个想像中的老人。仅此而已。只是,在来往的行人中,极少见到能让我确认为“老人”的人。看上去,年轻人就是年轻人,而中年和老年的概念,让你从他们的面貌上感到有些模糊。欧洲人的年龄藏在他们的眼睛里。于是,把颤颤巍巍的形态强加给了“老人”。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我终于见到了三位老人。一位是沿街乞讨钱物的老妇人,一位是出入时装店的老妇人,另一位则是坐在咖啡馆里品酌的老头儿。那…  相似文献   

12.
去冬,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和妻搭乘北京至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直航班机;去探望阔别四十多年、已在芬兰定居的老父亲。 飞行约八个小时许,我们便  相似文献   

13.
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连坟墓都是美的.听了这话,我有些毛骨悚然,不知道去巴黎的时候是否也要去墓地看一看.  相似文献   

14.
途中树     
我路过很多个城市,站台,村庄,小镇,我常常很快就忘记了它们的容颜,还有那些模糊不清的路人的面孔,但那些一闪而过的树木,却如一枚印章,印在我记忆的扉页,再也祛除不掉. 我记得一次坐大巴,从家乡的小镇去北京,有8个小时的行程.  相似文献   

15.
决一雌雄     
在我惟一的一天工作结束后,我对着一桌巴黎的客人们兴高采烈地宣布说:"我的老板有一只胶皮手!"在法语中,老板这个词是英语中的厨师,所以这句话听起来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个有一只胶皮手的厨师,你一定会想这只手会不会在做饭的时候融化呢?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等待     
朋友的父亲病危,朋友从国外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帮他. 我知道他的意思,即使以最快的速度,他也只能在4个小时后赶回来,而他的父亲,已经不可能再挺过4个小时.  相似文献   

17.
肖琳 《新青年》2005,(9):64
“去巴黎,我一直在等待这一天。”《带一本书去巴黎》的作者林达在书的第1页第1行就这样说。然后在口袋里放了1本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雨果的《九三年》踏上法兰西之旅。因为成就梦幻巴黎之旅的,就是这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从疯狂购书的人群中抢得的《九三年》。那个时候,很多家庭的老人都会有收藏垃圾,甚至捡垃圾回家的怪癖。物资严重匮乏时代留给人们的后遗症,必需品的严重缺乏,其后果是一种轻度的精神不正常。作者林达就是带着这样的时代烙印踏上巴黎之旅的。林达本来是想写成旅行纪事,可是一路行来,巴黎的风情,巴黎的情怀,都在一…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应邀去河南民权县,从北京到商丘可乘北京到郑州的高铁,原以为到了商丘得倒换汽车,但接待方给了我一张高铁商务座票。我正疑惑,原来郑州到徐州的高铁半月前开通了,民权县设了高铁站。郑州-徐州高铁开通后,上海高铁6小时可到西安,标志着中国高铁总里数突破2万公里,技术也出现突破;瞄准混合燃料,争取  相似文献   

19.
走近南怀瑾     
去年8月1日中午1时许,从北京西站开往香港九龙红石勘站的京九直通车,经过27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安全抵达终点。随着出站的人流,我推着旅行箱排队等候计程车,想到即将再次见到尊敬的南先生,心中便涌起阵阵激动和喜悦。因为他老人家经常应邀赴国外各地讲学,而此次特别停留在港等我,故此,内心颇有知遇之感。4年前,我曾偕同友人专程赴港,拜访名闻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短短几天,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4年过去了,南先生的身体,南先生的一切,都还好吗?午后的香港,骄阳似火,好在海风不时吹来,倒也惬意。比起几天前北京的42度高温,真是不可同…  相似文献   

20.
范敬宜同志来经济日报工作时,报社在王府井大街277号办公,这里原来是人民日报社旧址。有一天上夜班时,老范和我讲了一件往事,文革期间,有一次他到北京来办事,在人民日报这栋楼前的阅报栏前停留了将近两个小时,一边看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