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一个国家的情报工作深受其情报文化影响。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共同促使了日本情报文化的形成。从日本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入手,探讨日本情报文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挖掘了影响日本情报文化的因素:神道教、《孙子兵法》思想、法西斯思想,从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介绍了日本的情报文化。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作品《冲绳札记》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表现了日本的殖民主义行为带给冲绳民众难以抹去的心灵创伤。大江作为日本民族的一员,对此有着深深的愧疚与不安。为此大江提出了"日本属于冲绳"的历史观。尽管这一历史观的局限性非常明显,但还是为充满不幸的冲绳历史带去一线光明与希望,  相似文献   

3.
余杰 《北京观察》2001,(2):46-48
1994年12月7日,当大江健三郎荣获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日本时,读者们发现书店中大江的作品少得可怜。与福克纳一样,大江在国外的名气远远超过了国内。我在大江获奖前一年就已经注意到他的作品。记得那是1993年秋天,我在北京大学台港文献中心,惊奇地发现了那本台湾版、金色封面的《个人的体验》。然后,一口气就读完了它。2000年9月,大江健三郎应邀访华。自20年代印度大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华以后,又一颗闪亮的文学之星掠过中国文学的天幕。如果说当年白须飘飘的泰戈尔让中国人感到遥不可及,那么今天大江的来访则让中国的作家和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  相似文献   

4.
日本青年道德教育吸收本土(神道教、武士道、稻作文化)、中国(儒家)、西方(宗教、契约)精神,由"和""家""耻"文化和忠诚、集团、责任意识等构成核心,内容包括勤奋敬业、城实守信、服务社会、遵纪守法、团结创新意识,具有空间开放性、时间延展性、实践先行性等特点。在实现传统东方与现代西方、经济发展与道德提升、以人为本与集团主义共进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5.
李月如 《青年论坛》2006,19(4):144-146
五四初期崇尚浪漫主义,以译介英国作品为主导;中后期注重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译介,俄国及弱小国家的文学译介成为时代风尚。译介题材的嬗变趋向主要是受到时代语境的具体诉求与传统惯性的双重挤压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赵玉玲 《求索》2015,(2):67-70
作为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通过对《老子》宗教化的诠释,将道的神格化身——太上老君确立为五斗米道的最高神,并以"真道"为核心界定了五斗米道的教义体系和行为规范。《老子想尔注》所构筑的道教神学体系,既有对五斗米道信仰对象特性的表述和教义的理论阐释,又有对宗教行为的实践说明,从而使五斗米道形成了较为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7.
平安女性日记文学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中下层贵族女性,用当时带有女性身份象征的文字即平假名,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的真实记录和告白。其日记记录的特点和作者对自身情感的披露,使这些作品兼备了文学研究和史料参考的价值。平安女性日记文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平安时代文化繁荣的大环境下展开的,与该时代女性文学的兴盛、日记到日记文学的演变及发展等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刘艳  孙维才 《求索》2007,(3):178-180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创作理论起过深刻影响。在唐朝,三家思想并用,但是对文学创作中的艺术现象、审美认识、审美现象影响最深的或许就是道,道教徒为了弘扬道教、扩展其影响与势力,常以文学艺术形式渲染、增加宗教的感染力,为此,中国文学中蕴藏着浓厚的道教思想。由于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自然道教思想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无赖派文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是战后日本文坛重要文学流派之一。该流派的作家不仅在文学作品的书写上反映战后日本颓废堕落的社会心理,而且在文学批评话语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内涵,因此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有效地促进了战后日本文学的转型,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战后日本文学批评的发展。但是,由于该流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的形成背景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故在分析其文学批评话语内质的时候,应坚持事物二元论的方法,才能更为科学更为客观地透析其文学批评话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袁志鸿委员长得高高大大,双目奕奕有神。我们相识在政协,相交在他的"道教文化"中。我曾拜读过他写的一些著作,例如《道教神仙故事》、《当代道教人物》、《凝眸云水——关于道教文化的思考与  相似文献   

11.
傅光宇 《思想战线》2001,27(2):50-53
阴阳五行思想对中国彝族农业神祭祀和日本农业神祭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不同的是,日本农业神祭祀中的阴阳五行观念,除受中国汉族影响外,又与日本民俗相结合,形成"山神与田神--三合原理和农业神的轮回".而中国彝族农业神祭祀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则与上古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相关,它既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其民族固有的文化成分,故显示出与日本农业神祭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袁成亮 《理论月刊》2008,(8):164-167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之所以走上了军国主义罪恶之路,这与日本明治时期所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国家发展理论是密不可分的。这个理论包括"大日本主义"的国家观,"以邻为壑"的国家安全观、"强兵富国"的国家发展观、"天皇神国"的国家教育观等。彻底清除日本军国主义,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活,不但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而且还要彻底批判日本明治维新后形成的以"大日本主义"为核心的国家发展理论。而日本也只有在彻底肃清战前日本国家发展理论流毒影响后,才能真正走上与邻国友好相处的永久和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耿江嫚 《前沿》2012,(8):53-54
日本"战后派文学"作家五木宽之,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经历,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战后派文学"作家的反战观,他超越了狭隘的日本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站在全世界广大受侵略民众的立场,深刻揭露了战争对其他民族的巨大伤害,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和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对五木宽之几部作品的解读,分析五木在其作品中如何表现出自己对战争的逐渐理解以及随之变化的反战观。  相似文献   

14.
吴雨平 《求索》2007,(11):194-196
儒家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占支配地位,而且自汉代以后,成为整个东亚汉文化圈国家共辜的精神财富。日本汉诗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延伸,儒家重政治功利的实用主义文学观深刻而持久地支配了日本汉诗的创作,形成了日本汉诗迥异于和文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源远流长。道教在西蜀的初创和传播,吸收了不少羌族民间宗教的成分。羌族巫师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古来关系甚密。道教的多神崇拜,正建立在民间由“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演绎而出的原始多神信仰的基础之上,这自然就与羌族民间多神信仰相融汇或取而代之。而佛、道合一的信仰形式,则表现了羌族民间道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把赵树理研究与战后日本知识界的战争悔恨和对中国的负罪意识相结合,与美国高压占领政策导致的赤色清洗产生共鸣,用异质的赵树理文学反省日本的中国观与亚洲观,用赵树理文学异质的现代性重建战后日本国民文学,试图拯救日本民族意识。他们的研究根源于生活和时代,反思知识分子命运,追问革命与文学的内在可能性,既面对外在严酷环境,又直面内心惨烈挣扎,在反省与批判中重建自我,在学术研究中投进整个生命的精神力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一方面通过对翁闹和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个案比较研究,揭示出二者与日本文化的密切联系,探讨在日本特定场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作情态及其作品中呈现出的"日本形象";另一方面力求揭示翁闹作为弱势族群和被殖民地作家无所皈依的创作心理,由此而产生的颓废意识和情绪书写,翁闹的文学创作典型地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台湾文学的另类叙事.  相似文献   

18.
吴蓉斌 《前沿》2013,(18):137-140
《八犬传》是日本江户时期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曲亭马琴在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了中国《水浒传》的素材。青面兽杨志作为《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在《八犬传》的故事中被大量地模仿、借鉴。本文将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相关故事情节,展现了《八犬传》对《水浒传》主人公之一杨志的模仿和传承,说明《水浒传》对日本文学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 2 0世纪海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 ,唐代文学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集中了许多优秀学者 ,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台港澳地区的唐代文学研究 ,选题广泛、新颖和研究方法多样化 ,但研究的热点较集中于大作家。日本、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注重实证 ,深入细节 ,工具书的编纂和作品的翻译、整理卓有成果 ,关注宗教、思想与文学的关系 ,对中唐文学的特别关注尤为引人注目。欧美的唐代文学研究多研究综合性的问题 ,视角新颖 ,较为关注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关系 ,也比较注意叙事文学。  相似文献   

20.
龚骏 《观察与思考》2009,(15):63-63
在“魔术”这一古老而又时尚的名词刚刚又随着“刘谦”焕发了勃然青春时,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这个被标榜在文学中玩起魔术的男人,令人充满了好奇。2008年他以一部描写一名普通青年无辜陷身日本政界丑闻的小说——《金色梦乡》,一举夺得日本书店大奖第一名,自此标志着伊坂幸太郎成功跻身日本当红人气作家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