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学理论》2014,(2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对各种有价值的理论资源的批判吸收。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现实的针对性、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等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批判错误倾向中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前半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批判了教条主义,走向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批判了农业社会主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3.
周连顺 《理论探索》2008,1(1):38-41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个基本途径: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员和干部,提高全党理论水平;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答中国社会历史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特经验,积极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成熟;四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思潮,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性: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这两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体现为:一方面,以"前马克思"时期思想成果,解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以当代资产阶级思想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则突出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和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中国问题意识"是中国学者在解决中国现实和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价值导向。这种意识的生成和不断深化,成为推动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这种转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和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转换;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由原初的"外在旁观"转变为以"中国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全面对话;第三阶段是新世纪初期以来,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转变。  相似文献   

6.
姚丽  王志刚 《学理论》2009,(28):81-82
张祥浩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走向》梳理了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演进进程,在区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著作介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种流派。著作最精彩之处在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趋同"问题,这是可贵的哲学探索,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的过程,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学"是西方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术思潮。从研究主题看,西方"马克思学"以马克思的原生态文本为主;从研究范式看,西方"马克思学"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学"的理论特质与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马克思学,有利于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李晓兵 《理论视野》2010,(10):25-27,37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列宁主义是相区别的。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传承自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则;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则更强调个体性,以"人学"解决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甚至以"批判理论"代替马克思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救世良方"。但是,这些理论只是从心理-文化现象进行主观性批判,阻碍了人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心理和文化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聚焦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现代人类文明的进程,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文化传统,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批判和诊断,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纵观其近半个世纪的思想路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发生了重要转向:批判视域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哲学文化批判,批判逻辑从现实革命逻辑转向抽象思辨逻辑,批判方式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反思,批判基点从总体性逻辑走向多元个体维度,批判旨趣从大写的解放转向审美与乌托邦。辨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向,有利于系统掌握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性反思与批判,体现了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理性精神的深刻反省。马克思主义超越西方现代"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两种传统理性主义,以辩证"实践理性"揭示了资本及其世界历史的复杂现代性生成机制。马克思主义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现代性启蒙,而且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期待与责任担当。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我主题化"提供了认知与规范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2.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研究方法与生态学结合起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制度来强调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流派。这一理论很容易与当下的中国产生共鸣。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生态危机的普遍性;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三是中国生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批判是很难摆脱精英化的趋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树立一种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观,拒绝任何形式的精英化倾向,其最终结果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身看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实践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陷入大众化的诉求与精英化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之中,其大众化的追求实际上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合理化自身行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以后向马克思致敬的礼物即《马克思的幽灵》,在批判福山的同时也解构了马克思.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幽灵化理解,主张“马克思幽灵化在场”,解构马克思历史唯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马克思的幽灵——批判精神,只像幽灵般凌空飘荡,而不需要付诸实践,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在场化.我们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警惕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真正的现实和在场化.  相似文献   

15.
"内圣外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洁  黄琳庆 《学理论》2010,(18):84-8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存在着较多的相通或相近之处。"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的基本命题,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体现着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从"内圣外王"的内涵、"内圣外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内圣外王"思想对当代的积极影响三个方面来解读"内圣外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用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冯旺舟 《学理论》2024,(1):24-27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有"指向的具体化"、"过程的具体化"和"结果的具体化"三种含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表现为"空间维度的具体化"和"时间维度的具体化"两种形式。前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对于我们就是中国化;后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接受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教育问题。大众化要求是对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挑战,专业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8.
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卢卡奇主张物化批判,葛兰西坚持对文化的领导权,柯尔施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批判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发挥政党在意识形态批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例.它表现在: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突破;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同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崇温 《理论视野》2009,(12):49-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攻坚克难、战无不胜的伟大旗帜。但是,在一段时期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直遭到原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以及西方某些汉学家的误解和曲解。对此进行一些辨析,以辨是非、正视听,进一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涵义的领悟和把握,对于巩固和发展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话语权,提高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