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叶明亮 《学习月刊》2014,(21):25-26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这是新形势下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新要求新部署。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以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推动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春丽 《唯实》2010,(1):83-87
民主的完善是一个历史过程,民主的实践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现多样性,其实现方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随着民主实践的推进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民主应运而生。网络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对自由、平等和广泛而真实的政治参与的价值追求具有契合性,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当前,应大力加强对网络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舆论在当今世界已经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都非常重视网络舆论管理工作。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管理工作仍有待完善。开展网络舆论管理工作涉及信息技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发展问题,以及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分工配合,同时也需要互联网传播行业的规范和自律。  相似文献   

4.
由网帖引发全国舆论轩然大波的公共危机事件——“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不仅凸显网络民主作为一种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也让我们看到网络民主所产生的巨大政治影响。这一事件值得我们反思的重要问题是:在信息时代和公民意识觉醒的今天,涉及公共利益的政府决策需要充分考虑对民意的尊重;否则,民意会通过网络的现代传播功能所形成的聚合作用而产生强大的反制力量,让政府决策处于被动和难堪。从网络民主的视角来看,“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民意、充分尊重民意和主动服从民意,促进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具有非常重要而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舆论场中,事件发展的方向往往是难以预料的,一些社会管理的漏洞经过放大,即便是一个局部微小的问题,经过网络舆论的发酵,也可能成为“龙卷风”,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挑战党委政府的公共管理。着眼于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3,(7):55-56
丁柏铨在第8期的《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主流舆论是指占据主流地位,与社会发展方向相—致的舆论。主流舆论不是一个"数量"概念,也不是一个"音量"概念,它必须符合如下基本条件:首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符合上述要求的,方才称得上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特点、现状及引领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络舆论主体的隐匿性和分散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形成的快捷性。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现状是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理性的观点与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并存、网络舆论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针对网络舆论的特点和现状,积极探索引领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技术普及和发展,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越来越快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同时,基于网络自由、匿名的特性,也使得网络舆论言辞比较激烈,容易误导公众,政府如果引导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就会形成舆论危机事件,并对行政管理工作及政府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危机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颢。  相似文献   

9.
杜家雷  黄婷婷 《唯实》2015,(2):77-78
自媒体已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引导的独立源头。当前,江苏自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着风险预警机制欠缺、联动处置机制断层、网络执政能力薄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自媒体大发展背景下,江苏网络舆情引导应该要探索网络风险评估,健全舆情预警机制;要建立联动处置机制,监测网络舆情事件;要开拓政务公开渠道,完善舆论平台建设;要加强正面宣传力度,宣扬自媒体正能量。一、江苏自媒体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确处理网络民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公民了解政治、表达意愿、提出要求、行使权利等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更加便捷。网民往往会对社会上的某一事件形成不同于官方舆论的民意,于是,"网络民意"应运而生。但是对于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网络民意表达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会被人为操控而扭曲真实民意,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党和政府应该尊重和关注这些"网络民意"而不是一味的封堵,应通过认真甄别分析各类网络民意,采取不同的化解处理方式;加强主流新闻网站的建设,树立起网络传播信息源的权威性;提高广大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网络社会的责任意识等途径给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1.
在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社会风险系数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危机事件频发,迫使人类在寻求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舆论危机治理作为公共管理的基础职能。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政府等公共部门在网络舆论危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开发以数据整合为支撑的网络舆论危机技术管理体系、健全以数据分析为内容的网络舆论危机感知管理机制和营造以法治数据为保障的网络舆论危机制度管理环境。贯彻和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完善政府等公共部门在网络舆论危机管理中的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主体的"匿名性"模糊了政府舆论危机的边界,网络平台的"聚合效应"放大了政府舆论危机的程度,网络权力的"分散效应"弱化了政府舆论危机的控制,网络利益的"驱动性"窒碍了政府舆论危机的引导。面对网络在政府舆论危机中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完善网络立法与法律监管制度,树立"意见领袖",设置网络议题,借鉴搜索引擎危机公关的方法,用积极的正面的新闻"覆盖"消极的反面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和舆论平台是一把"双刃剑",若运用得当,能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反之则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向恶性发展。为此,政府要科学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弘扬主流旋律。  相似文献   

14.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宜人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军 《新长征》2009,(6):57-58
加快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是高等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大学的重要举措。在和谐大学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营造健康校园舆论环境为基本职责,以和谐创建活动为重要载体,以“和合”文化来提升大学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高等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王中化 《求贤》2009,(1):13-1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写博客、发帖子、上网交流已成为许多民众关注社会、表达诉求、反映社情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网络民意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迈向新台阶提供愈益广阔的平台,网络的“舆论场”作用也日益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16.
杨立新 《新视野》2005,(4):72-73
文化本质上是传播的。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发展先进文化要树立现代传播意识,重视和加强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包括新闻舆论传播阵地、社会文化传播阵地、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建设。  相似文献   

17.
郝云燕 《先锋队》2013,(10):30-31
近年来,由网络牵出的腐败案例层出不穷。从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落马,到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的曝光;从陕西的"表哥"到广州的"房叔""、房婶"。一桩桩一件件事件,都显示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网络,已成为公众与贪腐不公较量的一个新兴战场,"草根监督"开辟了廉政建设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倜胜龙 《当代贵州》2010,(24):39-39
石阡县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始终服从服务于全县"打基础、办工业、兴产业"发展大局,全力营造良好的理论环境、舆论环境、发展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深地感到,这一重要讲话,是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动纲领,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负责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省委宣传部文事办来讲,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就应以"主动作为、实干实政、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加快推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娟 《理论学刊》2012,(1):15-18
十六大以来,面对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把握网络文化的中国特色,要坚持突出民族性、彰显先进性和注重服务性的战略方向.积极利用,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大力发展,提升网络文化承载力;科学管理,培育网络文明自觉性是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战略路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战略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现的理论新境界,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