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前 《台声》2006,(5):76-76
台湾名嘴李敖近日在一档节目中大谈新加坡人的“笨”,这已是他第二次公开发表这种言论了。这让早已积郁于胸的新加坡人忍无可忍。去年9月,结束了“神州文化之旅”的李敖在评论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四地的华人时公开表示“新加坡人笨”。这句话传到新加坡人耳中,舆论哗然,在当地引起了一番激烈讨论,人们惊讶于李敖的口无遮拦,更对这番评论深感气愤。新加坡人表示,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让人无法接受,对于李敖的无端指责颇感不满。就在人们逐渐淡忘这件事时,李敖几天前再次就此话题的一番言论彻底激怒了新加坡人。4月5日,李敖在《李敖有话说…  相似文献   

2.
“尊重学生人格”首次出现在教师新守则中上海的教师们在迎来第20个教师节的同时,也迎来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守则》。这是上海首份专门针对教师的行政规范。其中,“尊重学生人格”的要求首次出现在了新的守则中,上海市教委要求教师有责任保护学生的人格权在内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此外,“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的提法也被两次着重提出。人格权是我们每个自然人自身的权利,是“生则带来,死则带走”的权利。或者说每个人的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人格权是人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人格权,是指作为民事…  相似文献   

3.
1819年是新加坡历史的转折点,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将此开埠为自由贸易港。英殖民政府一开始就鼓励各方移民迁入新加坡,这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华南地区劳工移民。独立建国之前的新加坡,华侨国家认同的偏好更加倾向于中国而非新加坡,移民以“侨居”心态居于此。20世纪50年代是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期,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激烈变化,动摇了新加坡华人认同的根基,产生了转向的迹象。李光耀带领下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致力于树立一个健全的国家意识,使全体国民都认同于新加坡,国民以作为新加坡人为荣,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相似文献   

4.
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谢。这是阿富汗一些地区的习俗。这里的人招待客人十分诚恳。如果你吃的差不多了,对主人说:“够了,我再也不想吃了。”主人不理睬你,你必须继续吃下去,吃得越多,对方越高兴,那才是礼貌。如果随便吃几口,就停嘴,对方会不高兴的。 吃多吃少,任你随便。这是文莱人的待客习俗。在文莱,家里来了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对方向自己请安问好,就会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家中吃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广东民政》2010,(3):44-46
中央电视台曾以《中国人邻里关系调查》为主题,对中国15个大城市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4%的人与邻里几乎完全不认识,“远亲不如近邻”已成为往事。从以上状况可以粗浅的分析:城市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功能日趋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铁门铁窗铁心灵,高楼高房高距离。“咳嗽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随处可见,邻居之间交往日趋表面化、形式化,邻里关系趋向于冷淡。有些邻居之间已经是“最近的距离和最远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张平 《云南人大》2006,(2):41-41
打招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礼貌行为。见了人先打招呼,是讲礼貌的标志之一。一般来说,中国人似乎对熟人或需要与之打交道的人才“讲礼”、“打招呼”,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往往在擦肩而过时,也常常会被对方主动一声“招呼”,招呼的内容大体是“Hello!(您好)”、“Thankyou!(谢谢您)”之类的问候。其实,这种招呼,不仅仅是讲礼貌的表现,也是一种互相沟通、彼此交流的方式,可以起到缓解烦恼、调节心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米博华 《今日浙江》2013,(18):62-62
一些领导干部,常常被赞美和恭维所包围。头脑清醒的,懂得这多半出于礼貌;头昏脑涨的,却是照单全收。“人苦不自知”,似乎是人性的弱点,更是领导干部的软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这个问题渐渐凸显出来:明明是老百姓对“四风”之弊反映强烈,一些人却不以为意;  相似文献   

8.
曹兆军 《人大论坛》2008,(11):37-37
日前,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审议的《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修改草案)》中,新增了这样的内容:“一年内,出席常委会全体会议、分组会议的次数总计不足三分之二的委员,应向主任会议做出书面说明。未经批准连续三次不出席常委会的,应当辞去常委会委员职务。”据说.这个守则是浙江省人大为提高常委会委员的到会率。而被迫采取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9.
书信 任何一封信函除了程式必须规范外,还应尽可能做到礼貌、完整、清楚、正确和简洁,因这5点要求的英文词汇均以“C”冠首,故而被称为“五C原则”。礼貌:信文起首应用尊称,前段不可缺少向对方的问候,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3,(11):35-35
一、邻里携手共谱”亲情中秋”。一是清洁家园活动。各镇街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老年志愿者们进行环境卫生大扫除,共同美化社区大家园。二是邻里文化节。开展“家和中秋聚,邻里共团圆”百家宴、“社区大家唱”等系列活动,共享中秋盛宴。三是“文明过节”公益宣传。  相似文献   

11.
邻里悲歌     
邻里悲歌温俊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邻里之间如和睦相处,将为社会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章,而假如邻里之间互相排斥,演出的必将是一幕幕悲剧。她为何走进深潭这是市郊的一座村庄,几十户人家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繁衍。村外有一个水潭,面积虽不大,水却很深。...  相似文献   

12.
建屋局与新加坡住宅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又称狮城,面积648平方公里,人口310万,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1999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00人。虽然新加坡人多地少、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85年,新加坡已解决近80%人口的居住问题,到1990年,92%的新加坡人有了自己的住宅。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达纳巴兰在国会讲话中曾骄傲地宣布:“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象新加坡这样,使一个公民在离开学校工作二年便可以购置住房,一个月收入500新元的工人就完全有能力购买一套三房式组屋”。1988年香港《亚洲周刊》也发文赞叹道:“新加坡公共建屋举世无双。” 新加坡也曾经历过住房短缺,居住条件恶劣时期。新加坡在1959年6月获得自治时人口约为150万,其中就有25万人住在贫民窟里,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人过“赶年”,这已是中外闻名的特别习俗,所谓“赶年”,就是将中国传统过农历新年的时间,提前一天,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透明的文官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透明的文官制度庄素王顶尖人物的使命感“如果我们没有把事做好,会让很多新加坡人遭殃。”40岁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林勋强说。就如同其他新加坡政治家及高级文官一样,林勋强出身清寒,极珍惜新加坡今天的成就,也对新加坡有着极高的休戚与共感。整个新加坡政...  相似文献   

15.
在新加坡,一只上架销售的手提包,因未明码标价而被处以52000元罚款。52000元新加坡币,折合成人民币,相当于20余万元。这样巨额的罚款,严厉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它实实在在是真的。都说新加坡是一个非常文明的国家,但在这个国家,却至今保留着被某些西方人视为“野蛮”的“鞭刑”。前不久,美国青年迈克尔·菲因乱涂汽车触犯了新加坡法律,便被新加被依法判以“鞭答”。尽管美国对此一时舆论哗然,迫使该国总统也出面说情,但新加坡人毫不给其面子,照样无情地鞭答了迈克尔·菲,以致菲回美国后,一个多月还起不了床。或许会有人认…  相似文献   

16.
《礼记》有句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意思是说进入别国国境或新到异地,先要问情那里的法禁、风俗和忌讳。伊斯兰国家一般都有着严格的法律、法令及宗教教规,风俗习惯也较为特殊,出访伊斯兰国家的人员,要充分了解那里的法律法规、宗教教规及风俗习惯,尊重并自觉遵守之。笔者归纳出伊斯兰国家的有关习俗,希望对赴伊斯兰国家的人员有所帮助。 一.酒类戒律 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不准携带酒类及其他违禁物品入境,如违反这一法规被查获,轻者罚款,重者将被拘捕或判刑。在中东诸国宴请不能上酒。如在沙特阿拉伯,醉汉上街,入监一周,鞭笞四十;走私酒类,监禁一月;秘密酿酒,枭首示众。现通融规定,家中可以自由饮酒。 二.偶像禁忌 因人物雕像、儿童玩具娃娃等均在违禁之列,所以阿拉伯人不喜欢中国的美女图、老寿星、洋娃娃。受《古兰经》教义的影响,阿拉伯人忌谈“猪”,也禁止养猪,禁止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我国的大熊猫外形似猪,阿拉伯人也不喜欢。所以出口到阿拉伯国家的产品和包装图案不能出现猪、熊猫、狗、虎、狮等动物形象,在他们看来,这些动物形象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三.“五行”习俗 阿拉伯人虔诚信仰“五行”,即伊斯兰教的自白、礼拜、决...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同传统落后的观念实行决裂“的过程,也是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正确的引导。除了理论、舆论、政策引导方式外,行为导向也是十分重要的引导方式。一、行为历响和行为导向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双向影响效应众所周知,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或群体的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群体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行为影响”。行为影响的特点之一是广泛的社会性。小至家庭、邻里、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大至民族、国家,其社会行为都会产生影响效应。行…  相似文献   

18.
数字     
《人民公安》2009,(3):4-5
一民俗专家介绍说.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中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人们习惯在初七这天吃七宝羹来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头。而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 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和基石,一直以来“好邻居赛金宝”的俗语早已古今流传,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正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过去楼组里面搞活动,居民们“千呼万唤不出来”,如今,在职党员和社区百姓一呼百应,党组织的号召力增强了;过去住在现代公房里的居民们家家铁门一关,“老死不相往来”,如今,大家见面微笑打招呼,邻里相睦,社区百姓亲同一家人……  相似文献   

20.
《今日广西》2007,(3):42-44
庆贺新年伊始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不同,因此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庆祝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