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江玲 《福建通讯》2002,(11):46-47
实现新世纪的宏伟目标,要进一步扩大闽台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等交流,使福建成为对台通商贸易、台资企业营运、对台农业合作、两岸旅游合作的重要地区,大力推进民间交流,共同促进两岸直接“三通”,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作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正>8月18日至21日,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两岸交流基金、樟树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天心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两岸茶文化论坛在江西宜春举行。与会代表围绕"以茶为媒,沟通两岸"的主题,就如何推动两岸茶产业优势互补、构建两岸茶产业交流平台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交流发展理念,研讨发展趋势,共商合作前景,对进一步促进赣台两地人民往来和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发展及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对科技需求的不断加大,为共商两岸农业科技合作的机制和前景,2000年4月21日,海峡两岸高效农业科技合作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海峡两岸共150余名农科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参加了研讨会。开幕式上,海南省委副书记、海口市委书记蔡长松发表了讲话,全国政协常委厉有为、台湾省农会理事长简金卿到会致词。会议就两岸高效农业科技合作、热带高效农业的前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科技合作是两岸高效农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与会者认为:海南的农业科研机  相似文献   

4.
时讯     
《两岸关系》2005,(8):65-72
涉台要闻国台办副主任郑立中:两岸农业界应扩大合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郑立中7月18日在上海表示,加强两岸农业合作,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参与世界竞争;两岸农业界理应密切往来,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发展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凤 《两岸关系》2005,(11):37-38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历史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两岸农业交流的项目不断增多,人员的往来不断扩大。农业作为一大产业领域,在两岸经贸交流中的地位愈显得重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资农业企业总数近5000家,投资总额近40亿美元。从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直至生化科技的应用,合作与交流在不断扩大。两岸农产品贸易不断增加,但从两岸贸易的总体规模来看,农产品贸易所占份额偏少,品种规格局限较大。而且,在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中,与总体贸易的格局不同,祖国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维持较大顺差。2004年,依照WTO口径,两岸农产品…  相似文献   

6.
8月9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孙亚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希望能在台湾举办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也希望台湾有关方面能够抱着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办理有关的事宜。云林主任将率团应邀赴台出席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他说,现在我们正在为在台湾举办两岸  相似文献   

7.
“目前两岸农业合作在范围、领域、层次、规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一位多年负责对台报道的大陆记者最近正在和台湾《经济日报》的记者一起走访福建、采访连宋登录后两岸农业合作的新局面。“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概念太大了,水果登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漳州台商协会会长何稀灏对《台声》特约记者感叹道。  相似文献   

8.
时讯快递     
涉台要闻 贾庆林会见台湾 "两岸农业交流访问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11月9日在政协礼堂会见了由台湾知名人士许信良率领的台湾"两岸农业交流访问团"。贾庆林对客人来访表示欢迎。他说,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  相似文献   

9.
周慧 《统一论坛》2006,(1):51-52
花舞八闽连海峡,情牵两岸共欢腾。2005年11月28日至29日,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高峰论坛在美丽的漳州花博园召开。这是海峡两岸农业科技界一次交流与合作的盛会。两岸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300多人通过主题报告、专题演讲等形式,就如何建立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平台,推动海峡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两岸农业交流及台商在大陆的农业投资日渐增多,尤其是福建和海南与台湾的农业合作十分活跃。两岸如果能提高合作层次,使双方农业蕴藏的优势和巨大潜力发挥出来,建立两岸一体化大农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其前景非常乐观。 今年5月,台湾《联合报》开辟专题报道“两岸农业合作前景”,透露台湾方面既希望互利互补进行合作交流,又怕大陆农业发展给台湾带来冲击。该专题报道认为,大陆地区农村劳动力充足、农业种源资源、农业基础科技研究等均极为丰富,而且大陆农产品市场需求甚大;台湾地区则在资金、生产和运销以及经营管理技术等较大陆进步。两岸农业互补互利存在巨大空间。 从两岸整体看,台湾还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如果把台湾农业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部分,两岸之间进行整体规划,各自发展优势,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台商在大陆可建立专业农业区,从事某种农产品的开发、生产,达到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2006,(9):1-1
大力加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去年以来,祖国大陆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落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达成的共识和意见;在今年的两岸经贸论坛期间,又提出了包括扩大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在内的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并积极推动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的举办。大力加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两岸农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加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台湾地域狭小,市场空间小,海洋…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进一步拓展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交流合作品位,是两岸同胞、特别是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赵辉 《台声》2007,(6):13-17
2006年4月,首届两岸经贸论坛达成7项“共同建议”,大陆方面会后发布多项惠台措施,包括开放11种台湾蔬菜零关税准入,公布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管理办法等;去年10月,以两岸农业合作为主题的第二届论坛,再次发表7项。共同建议”,包括促进农业交流与合作.保障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快速通道等.大陆方面还公布了20项扩大和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政策措施。台湾媒体形容,两次论坛给台湾送去了大大的礼包。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23)
<正>第十三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简称"湘台会")和第二届海峡两岸(长沙)电子信息博览会(简称"电博会"11月17日在湖南长沙开幕。"湘台会"和"电博会"是湖南省重要的涉台经贸交流活动,也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湘台会"以"科技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为两岸先进制造、电子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1)
正2008年以后,两岸和平稳定,投资政策利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也步入了深化互动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两岸农产品贸易快速增加和大陆对台政策的优惠,两岸农业合作交流项目日益增多,大量的台湾农产品随之进入大陆。与此同时,2015年,大陆多个省、市赴台采购和对台契作成果丰硕。这些采购既帮助了台湾农民解决农产品丰产滞销的问题,同时也为大陆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台湾农产品,实现两岸  相似文献   

16.
正9月7日,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农业发展委员会在山东德州成立,吸引了100多位台商到会,共谋两岸现代农业合作之路。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程金中在成立仪式上指出,经过快速发展期和转型发展期后,台湾农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之路,不仅在果蔬、水产、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技方面成果丰硕,还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创新了体制机制,积累了有益经验。"大陆农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与台湾的现代化农业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农业发展委员会将致力于加快两岸涉农领域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程金中表示。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农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共同开展农业技术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良性互动。厦门市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台农业合作交流从民间到商业企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农业竞争与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两岸经贸关系中倍受关注的领域.两岸农业究竟是竞争的还是互补的,这一问题关系重大.一般认为,如果两岸的农业是互补的,则应加强双方相互间的交流,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层次,以期共蒙其利;如果是竞争的,则对两岸农业交流应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19.
孙立极 《两岸关系》2006,(12):26-28
“两岸合作”、“共创双赢”—2006年10月17日,海南博鳌,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主会场挂着这样两个红色条幅,道出了两岸农业合作的目标和愿景。两党沟通平台为两岸农业合作提供助力这次农业论坛主要围绕“加入WTO后两岸农业合作面临之机遇与挑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2月20日,全国台企联农业工作委员会周年会议暨新时代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国台办经济局副局长袁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夏青林、天津市台办主任刘剑英、全国台企联荣誉会长丁鲲华、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程金中等出席会议并致辞。论坛特邀新党主席郁慕明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两岸企业界、学界人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