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品情节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小平 《知识产权》2004,14(1):45-47
一、作品的含义及应具备的条件 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即著作权的客体是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程技术等领域中的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作品的出版者,图书期刊的出版单位在传播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作品的同时也在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活动。其出版活动不但涉及他人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作品的使用和传播,也在创作产生新的作品,并享有与之相关的著作权。因此,图书期刊出版者在著作权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本文拟在讨论图书期刊相关著作权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图书期刊出版者面临的著作权法律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科学作品在创作完成时,如果是以物质形式固定下来的,通常会产生两类民事权利。一类是以智力创作成果这种无体物为客体的著作权;一类是以该智力创作成果附着于某一特定的物质载体而形成的有体物——作品原件(如手稿)为客体的所有权。有些种类的作品主要通过复制品(如图书)的发行来传播,这类作品的复制品也是所有权的客体。作品原件所有权和作品著作权是两类不同的权利,彼此可以独立存在。有的作品没有原件(如口述作品),因而也不存在作品原件所有权,却可能有著作权;有的作品存在原件(古人的墨迹  相似文献   

4.
<正> 著作权的客体是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这一命题在著作权理论与立法中都已成定论,无可置疑。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是抽象存在的思想内容与具体存在的表现形式的统一。著作权法对于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不予过问而只保护其表现的形式,只有作品的表现形式才是著作权利的确切的客体而成为著作入主张权利的依托。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在著作权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瑞琨 《法学杂志》2001,22(2):36-37
本文认为著作权是作者因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本文还着重阐明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民法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 著作权的主体是指从事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创作活动所创作出的作品的作者及其合法受让人、继承人、受遗赠人,即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公民)和法人(包括国家)。一、作者是原始的完整的著作权主体作者,即著作人,是我国著作权原始的完整的主体。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作品的著  相似文献   

7.
职务作品是一种特殊作品。其特殊性在于它的创作是作者基于某种特定义务,有其独特的法律特征。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一样,按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文字作品、口头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美术作品、电影作品等,是作品的作者一定的思想或情感的体现,也是作品的作者的智力劳动的产物。这一类作品,随着科学文化的日益蓬勃发展,在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创作中所占的比例也日益增大。所以,健全我国的著作权制度,有效地解决职务  相似文献   

8.
吕丽娅 《法制与社会》2010,(24):295-295
著作权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创作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最终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但法律对任何权利的保护不会是绝对无条件的,著作权作品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延续性,不应为著作权人所独有,而应使全人类最终从中受益,从而有必要对著作权的限制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相似文献   

10.
论著作邻接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将著作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①,世界各国著作权法中也都确立了一项基本原则,即保护著作权人因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享有的权利,以促进作品的广泛传播和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围绕这一原则,我们可以发现著作权的产生和保护有两个基石:作品的创作与作品的传播。作品的创作源于人们对知识的探索与追求,而作品的传播则是为达到创作的社会目的而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它直接将探求到的知识(智力成果)向社会或公众扩散,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在…  相似文献   

11.
论科技作品的著作权郭庆存一、科技作品著作权的客体研究科技作品的著作权,首先必须界定清楚科技作品著作权的客体,即科技作品的具体办涵和外延。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之规定,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多种形式复制、传括的文学、艺术作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2.
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网络著作权即是指在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人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及著作邻接权权利。由于网络相对传统,具有其特殊性,在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所以,本文将对网络著作权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13.
作品的数字化与作品的类型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网络上的作品 ,以及传统形式作品的数字化上网过程。这是个概念性的问题 ,也是谈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前提。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 ,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 ,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智力创作成果 ;第二具有独创性 ;第三是能以某种形式复制。在此 ,数字化的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是关…  相似文献   

14.
引言各国著作权法在规定其保护宗旨时无不明确指出:著作权法一方面要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另一方面要保护公众对作品的使用,促进社会文  相似文献   

15.
“著作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它包括著作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人像摄影作品作为一种特定知识产品也同其它作品一样,享有著作权。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著作权归谁所有 ?被摄影者、肖像权人享有那些权利 ?人像摄影作品之著作权与被摄影者肖像权权益的冲突该如何解决 ?   一、人像摄影作品的著作权归摄影者享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所谓“摄影作品”,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人像摄影作品”它是以特定人物肖像权为客体,通…  相似文献   

16.
美术作品,是指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素描、书法、雕塑、工艺美术等具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有独立法律意义的“作品”,与其他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一样,都是著作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在中国境外发表的作品,根据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相似文献   

18.
论著作权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睿 《政法学刊》2008,25(3):98-100
著作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所产生的权利,它所反映和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与同属于民事权利的物权、债权相比,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征。完善著作权法律制度对于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繁荣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保护作者因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享有的正当权益,并且此种保护不应妨碍作品的广泛传播,已成为自1710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以来,各国所公认的著作权立法原则。由于各国之间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在著作权立法中如何应用这一原则,是有明显差异的。综观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各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著作权立法的理论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20.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依照法律对已经创作0陈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不受侵犯,调动知识分子创作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但是,《著作权法》没有对侵犯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行为规定相应的刑事制裁条款,使著作权的法律保护存在欠缺,对一些严重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