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感念与遗忘     
正1月10日晚上,朋友圈被一堂"微信公开课"刷屏。我收到3位朋友发来的截屏图片,他们告诉我,我是他们的第一个微信好友。我们都是要好的朋友或同事,自从加了微信后从没中断联系。你的微信是哪一天注册的、第一个朋友是谁、发出第一条朋友圈的时间,只要打开微信公开课pro版的活动链接,这些"第一次"都会浮出水面。另外,你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9月4日的凌晨,姚芳的朋友圈突然火了,她发的一条信息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得到近百位好友点赞和评论,还有一些人直接跟她私信,大有彻夜长谈之势。这一话题也在生活中继续,姚芳的朋友同事见到她后都会主动提起,跟她深挖细节。人缘颇好的姚芳感慨:"这都是爸爸《心灵有约》的魅力啊!"暖亲情中的"硬约束"在深圳的家中,记者见到了  相似文献   

3.
正互联网让世界天涯若比邻,但你选择将信息源锁定在封闭的微信朋友圈。每天大家探讨的话题都出奇一致,朋友圈和"10万+"一起,决定着整个城市的话题。你越来越无法忍受严肃的长篇阅读,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在鸡汤、八卦、吐槽、搞笑与养生的海洋中,得到指点江山的良好感觉。红包党、点赞党、晒幸福党、国外度假党、鸡汤党、谣言  相似文献   

4.
锦句     
刘培林 《党政论坛》2014,(14):32-33
你为什么点“赞”?——1.看到你发的内容了;2.希望保持联系,又缺乏勇气害怕尴尬;3.不想说啥,点“赞”表示礼貌;4.不愿“昧着良心”说好话,点“赞”来还人情;5.当朋友出糗时点“赞”调侃  相似文献   

5.
布衣之交见真情 习近平的“朋友圈”,少不了奥巴马、普京这样的大国领导人,但另一类朋友更值得关注,他们与习近平“言交于未贵时”. 习近平有一张照片,拍摄于1975年10月8日.当时,梁家河村的年轻人送他去清华大学上学,一路从村里送到了延川县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临时起意照相留念.岁月沧桑,40年后的今天,照片中的“小伙伴”已经有6位离世.  相似文献   

6.
张松 《各界》2008,(12):1
马寅初(1882~1982),又名元善,原籍浙江嵊县,生于绍兴.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   马寅初青年时期学习非常刻苦,生活也很清贫.白天上课,晚上还要挑灯读书.他用不起电灯,油灯用的是相对便宜的菜油做燃料.有一次,一位朋友来他宿舍探望,发现灯光非常昏暗,便为他点上了两根灯芯.马发现后,立刻把其中一根熄灭,歉意地对朋友说:"我点不起两根灯芯,请别见笑!"……  相似文献   

7.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内江资中人骆成骧参加科考,被光绪钦点为状元,也由此成为清朝唯一一名四川籍状元. 1915年,袁世凯称帝.远在云南的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带护国军到了四川,和四川督军陈宦的北洋军队交上了火.陈宦是骆成骧的学生,看到举国讨袁的形势,原本是袁世凯心腹的他没了主意,就到老师骆成骧的家里找老师商量.陈宦说:“现在时局紧迫,我虽然受到袁氏重用,但对他称帝也很反感.我如果依从他,将受到天下人睡骂;如果反对他,我身边几乎全是袁世凯派来的人,随时都有生命之忧,请问老师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8.
正采访郑福田时,看到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他著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赞述》。粗粗翻了一下,这本书赞述的思想家共有53位,起于孔丘,讫于戴震,疏通文字,陈说义理,旁征博引,令人心折。我们的话题,就从这本书开始。"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和我一直崇尚并秉持知识分子的风骨有着直接关系。我们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9.
"副"的礼赞     
我不是书法家,也没有写字经验,之所以会在这个标题之下写篇小文,是由于一位当了十二年副局长的同志,用他自己的行动,写出了一个熠熠生辉的"副"字,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使我感慨良多,有感而赞.  相似文献   

10.
市井人语     
《侨园》2018,(11)
正警惕朋友圈里的"私房月饼"最近有读者反映,她在微商处购买了"私房月饼",吃完后家中三人上吐下泻。她立即向商家投诉,却被对方拉黑。目前,许多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转向了朋友圈,以为"朋友"就多了一份信任,只是没想到朋友也有地道和不地道之分。所以对朋友圈里的"好东西"也要保持足够警惕。(王军荣)  相似文献   

11.
沈殿成 《侨园》2003,(2):4-5
1956年出生的陈奇,原是辽宁省小有名气的画家,在风景画上有相当深的造诣,在美术界也算是一个活跃分子。在朋友圈中,他以聪颖随和、勤奋过人著称。朋友说:“只要你喜欢什么,他就能画什么。”这不是贬意。他琢磨各种画法,为我所用。他造型能力强,画风泼辣,作品色彩含蓄、细腻,富有创意。他说:“什么都画不行,跟着行市走更不行,我要做有个性的画家,我要画艺术品。”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20,(2)
正"就让那淡淡逝去的故事淡淡成回忆/二十年后再相聚将是无悔青春/那时老去的我和你会说着什么/传奇的事一件件无愧的我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们……"一位听友听过这首歌,回忆道:"听罢这首歌,像犯了毒瘾一样开始在一方先生的朋友圈中搜寻其他的作品,很快我找到了《电子街》。为了好好享受这首歌曲,我泡上一杯朋友从澳洲带回来的白咖啡,坐在窗前轻轻地呷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一觉醒来,摸过枕边手机,指示灯闪闪烁烁的。不用说,起码有数十上百条未读微信等着刷屏——此时此刻,真不知是满足还是焦急。一盘菜端上桌了,筷子不许动!快门咔嚓一声,传上微信朋友圈分享分享——旁观者有时会不厚道地联想到"尚飨尚飨"。一股轻麻的感觉,从贴身口袋里窜进神经末梢,顿时浑身一激灵,手指头已经轻巧地将手机捞出。点开微信,看看是谁在发什么帖子——也许没多少意思,不过要是能抢个"沙发"点个赞,也是极好的。  相似文献   

14.
正营销党:人人都有一个卖面膜的朋友有网友戏谑:"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个卖面膜的‘杀熟者’。"这句玩笑话道出了朋友圈营销泛滥的实情因熟人彼此信任,东西容易卖,无数人加入了"杀熟"行列。"杀熟"的微商遇到的最大瓶颈大概是"朋友"日益提升的智商。当微商变成"危商",熟人买卖链条中的信任折损,微商就"杀熟"不成反"自杀"。微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在把朋友圈变成"商业广场"的同时,却缺乏成熟的品牌、售后和维权机制,一个个暴富美梦必将随着一圈圈友谊一同破灭。  相似文献   

15.
犁然 《瞭望》1987,(41)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张一方的。那天,我去昆明西山看一位朋友,他与我的朋友沾亲带故,正好也在座。他很腼腆,寡言少语,衣着朴素得近乎寒酸——旧蓝布制服,旧解放鞋,留着个短平头。看得出,他是那种忽视或轻视“仪表”之类价值的人。我曾猜想,他也许是一位工友吧?  相似文献   

16.
辟谣的智慧     
“江宁公安在线”的“警察蜀黍”这两天“火了”:在一条普通的辟谣帖中,他露出了自己白白的肉体.结果,网友们纷纷赞言:“最简单粗暴的割肾辟谣,江宁公安好拼!” “裸身出镜”辟谣缘起一个在朋友圈里流传已久的割肾故事:女生酒后醒来发现赤裸地躺在浴缸中,有两条9寸长的伤口在背部下方.原来,她的肾脏被偷了.“江宁公安在线”举出了3个疑点:1.你知道没配型的肾拿走,是没用的吗?2.你知道人身上只长了两个肾吗?这都俩伤口了,还打什么120啊,死定了啊!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位女秘书,人虽长得漂亮,但工作中却经常粗心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立刻赞她:“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柯立芝的评价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又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的打扮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处理上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事后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啊。”好一个精妙的比喻啊,我们姑且称之…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湖北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的一番批示引发网友关注和点赞:不要删帖,不要屏蔽网友帖文,不要刻意引导大家说好听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一些过激的话,都不要删掉,要让大家讲真话,讲真心话,讲实在的话,并把网友的意见诉求批评建议"原汁原味"转报他。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网友关注,但在网友的点赞声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个被删帖删怕了的潜台词。一些人,特别是管理者和服务  相似文献   

19.
宾馆起飞     
一位日本记者在文章中说,过去他认为“好的服务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是没有的”,但是,重庆一家餐厅的一个服务员使他改变了看法。他感到:好的服务,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做得到的。 的确,过去从港澳和国外来的朋友,对我们的宾馆设备差,服务不好,啧有烦言。这确是我们旅游事业之一大病。这个毛病改得了吗?最近我们在广东经济特区和广州市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为了取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交结了许多良朋益友。在这些朋友中,有一位对他的革命事业“著有极伟大之功绩”的日本朋友,他就是侠士宫崎寅藏。宫崎寅藏。原名虎藏,别号白浪庵滔天,1871年1月出生于自由民权运动活跃地区的一个“自由民权之家”——日本九州熊本县荒尾村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