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爱如山     
娄岩 《侨园》2011,(9):55
在我的眼里,父亲是个有点不通情理的严父.平时他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仿佛根本就没有家的概念.但每当我在外面惹是生非时,皮肉之苦就会如影随形,而且都是拜他所赐,也从来不问青红皂白.为此,我心里很抗拒,又无可奈何,谁让他是 我爹呢.但不知为什么,我却从来没有恨过他,也许这就是血缘关系的伟大之处.文革期间他被批斗时,我甚至想代替他受苦,虽然这只是出于一个男孩朴素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范绍增  沈醉 《各界》2008,(5):31-33
我和杜月笙是从1925年前后开始往来的.当时我在四川军阀杨森部下当第七师师长,驻防在万县.杜是上海青帮头子,我早已听人说过.我是四川的袍哥大爷,他也知道.由于这一关系,他便经常介绍他的徒弟们来找我,要我帮助他们在我的防区内收购鸦片烟.……  相似文献   

3.
张玉凤 《各界》2008,(4):70-73
1970年,我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他老人家已是七十七岁高龄了.从1970年到1976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六年.当然,在这之前,与毛主席也有接触.我曾在毛主席乘坐的专列上工作,多次见过他.后来,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不够,就把我调去了.……  相似文献   

4.
梁爱平  李浩 《瞭望》2022,(3):62-63
陕西西安,疫情下,寒夜里.在封闭管理的小区中,年轻的租客们连续几日靠泡面、零食度日,41岁的房东明庭贵内心不安. 为了能让这群年轻人吃上一口热饭菜,他竭尽所能,坚持每天为他们做一顿热饭.租客们感激他,要给他钱,他一律不收."我做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钱!"  相似文献   

5.
王元化 《各界》2008,(8):86-87
一   我认识胡风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我和满涛一起去雷米路文安坊看望冯宾符,他对我们说胡风就住在他的隔壁,愿介绍我们认识一下.我们当然很高兴,这是我和胡风先生第一次见面.……  相似文献   

6.
剪报情思     
宜修 《侨园》2012,(6):35
今年回国过年,临返美前收拾行李时,爹爹一直守在我的身边.我知道他多想像以往一样,能帮我紧紧行李带、过过秤……但他,已经力不从心了.我不敢多想,免得酸楚的泪不争气.我劝爹爹去忙他自己的事儿,尽管我知道:和他这样近距离的相伴,已经只剩下几个小时了. 爹爹仿佛想到什么,从书柜里拿来了一只大信封.里面抽出来的,全是国外中文报上发表过的我的陋文.那是我从报纸上剪下后,寄给他的.爹爹语气平缓地告诉我:"你发表过的文章,我收到的,一篇不落地全收在这只大信封里."爹爹没有往下说,我更是答应着看了一眼,便赶紧别过了头.  相似文献   

7.
谁来护法?     
我对沧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在特殊的年份我曾以特殊的身份在那儿勾留过.听说蒋子龙是沧县人,我问他是哪村的,他说窦店,我说我在姜庄子住过,离你们家八里地,我家文秀住窦店.他说我怎么不知道,是哪一年?就是反右以后干部大举下放的1958年,原来那一年他已经参军走了.我是戴上帽子的右派,罪状之一是替某一个后来也成为右派分子的大学生抱过不平,出主意说,你可以写信给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监委申诉,这就是“挑唆”右派分子向毛主席猖狂进攻了.到达沧县城关那一晚上,在狭窄的剧场看了京剧《宋士杰》,听到  相似文献   

8.
他,走向深渊     
他姓蒋,现年二十八岁,从部队转业到南京市某监狱,工作一直干得很出色.一天,他送一位姓郭的重刑犯人去医务室就诊.在返回监房的路上,郭见四周无人,就悄声说:"你对我太关心了,我以恩相报,你想买上海产的自行车吗?"嗯-!"蒋严厉地朝他瞪了一眼."这,这……我没有别的意思,是真心实意地感激你."他垂头呐呐地说着,并又瞥了蒋一眼,他判断蒋  相似文献   

9.
香港《文汇报》声称,某报刊出的禹作敏的照片是"'两会'期间唯一的一张禹作敏照片".可是,我认为至少有两张.根据是:我就给他拍过一张.在投票后,开票前,委员休息时,我和刘吉委员闲谈,忽见禹作敏出现在不远外.我急忙跑过去"咔嚓"了一下.因为是在休息室,我怕两会的背景出不来,有意把坐在他旁边似乎并不认识禹的委员也摄入镜头.拍完以后,刘吉说:"你应当付他肖像费."我说"这张照片的题目是:禹作敏在政协的最后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10.
朱东润先生一直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住院之前,仍顽强勤奋,笔耕不辍. 1987年的一天,我到他家,见楼梯旁贴有一张小纸头,大意是:请来访者不要请他写字.我想,早就应该有这么一个告示了:他正忙于修改回忆录<八十年>,而向他索求墨迹的人太多,招架不了.说到这告示,他问:"我给你写过字吧?"我回答,写过一幅.随后就很放肆地加上一句实话:"只可惜那幅没反映您的书法艺术成就."并无求他再写一幅的意思,只是随便说说.不料,他竟说,等天气好时,我给你再写一幅.如此另眼看待,很出乎我意外.  相似文献   

11.
父亲爱的教育 父亲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爱世间一切有生之物,他爱人类,更爱儿童.他认为"世间最尊贵的是人",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认真,心地纯洁,对世间毫无成见,对万物一视同仁.孩子好比一张白纸,最初在这白纸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亲.我生长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我们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人.  相似文献   

12.
我曾接触过许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具有那样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和充沛精力的他.也许,正是这诸多的特长,才铸就了他良好的综合素养,并给他所从事的工作平添了几分魅力. 他叫朱长葆,现任上海航空公司的党委副书记. 独具风采的形象认识他,竟是在绿茵场上. 那天,为了写一篇关于上海航空公司的报道,我驱车前往上航采访.一到上航,便不断听人提及"朱长葆"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史家亮 《理论探索》2007,3(6):36-3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赖于平等、友爱、诚信、宽容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而这一人际关系的形成需要每个人在相互交往中,从自我和他人的双重向度来审视和处理彼此间的关系,做到重己与重人、爱己与爱人、利我与利他、为我与为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娄岩 《侨园》2012,(1):22-23
在睿即将中学毕业时,发生了一件在我看来很有趣的事情.他所在的私立高中为毕业生们准备了一场舞会,别人几乎都处过男女朋友,而儿子却是少数几个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方面的剩男之一.但他也要面子,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于是就在低年级中选了个最漂亮的女孩做他的舞伴.这是我了解的睿第一次为自己的面子去争取什么,而且也向别人证明了他的能力.这一点比我强,当年在大学时,我都不敢和女孩子讲话,即便喜欢也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一想.但睿毕竟还是个孩子,他自己租了一辆加长悍马豪华车,并组织12对同学同车.他给女孩送了一束鲜花,也知道和女孩的家长说些客气话,但却不懂得如何照顾女孩.睿蚂有幸目睹了这一切,睿让所有的同学上车后,竟然自顾自的也上了车,却把他请来的女孩丢在了车外,当时人家女孩的父母就站在车外看着呢.是难为情,还是没有经验,我们不得而知.为此他回来后让我家领导好一顿奚落,当然主要是说他不够绅士,睿听后也只是笑笑.  相似文献   

15.
我印象中,合肥张家这一系只剩煦和这根独苗了。修长的身材、温文尔雅。今年他来给他二姐、三姐送家乡雨前茶,听他“三姐”这么称呼,我一怔,笑道:“在北京也只有你是名正言顺有资格用这称呼了!”煦和明白我的意思,说:“黄苗子说北京人都称她(沈从文先生夫人张兆和)三姐!”“都,敢么?”——我说:“有  相似文献   

16.
琐忆倪匡     
王春瑜 《各界》2008,(8):88-89
前些时看凤凰卫视曾子墨采访香港奇才倪匡,但见他大腹便便、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入镜头.仅比我大两岁的他,让我吃了一惊:这老兄怎么老成这样?……  相似文献   

17.
一 张慕飞1922年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的一个商家大户.18岁时,家里给他娶了当地商会主席的女儿为妻.张慕飞坚决反对这个包办的婚姻,在接新娘的唢呐鞭炮声中,他在新房里贴了一张古人名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然后悄然离家出走.气得他母亲搂着新娘同前来的贺喜的亲友宣布:“他不要,我要!从今以后我要把她当我的亲生女儿看待,我要供她上大学!”  相似文献   

18.
在天津蓟县,我结识了一位两年前曾因主动辞职而闹得满城风雨的土木建筑工程师.他,名叫张健,五十来岁,高高胖胖的身材,架着一副宽边眼镜,意态轩昂,步姿爽健,看上去就是一个不俗的人物,凭着职业的本能,我一眼断定他是个"高知",谁料,他轻意地表示了可得而又不欲的态度."难道是单位里没给评定?"哪里,我是个体户啊!"他的回答大出我所料,但惊讶之余,又觉得他从工程师到个体户的转折又诱人问底,出于记者的好奇心,我就把他盯上了,然而也就是这一"盯",我竟发现了一个改革时代的新型人物.  相似文献   

19.
我已经八十二岁了,在这漫长岁月中,内心深处始终深深怀念着两位同志,一位是胡耀邦同志,一位是当时他直接领导下的余建亭同志。胡耀邦同志不幸早已离世,余建亭同志仍然健在,他是国务院的一个部级离休干部,我称他为老师,并经常同他保持联系。他们曾经平反了我的政治冤案,热情地帮助我走上参加革命工作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王树增曾碰到过一件窝心事,一次有孩子向他提问:"王老师,听说黄继光的事迹是假的,你作何评论?"王树增问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说:"网上都是这么说的." 王树增老师强压住愤怒说:"黄继光的事迹是真的.说黄继光事迹是真的,有两个理由:第一,40多年前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穿上军装,有幸是黄继光所在部队的一员.在军中,他是我的前辈,我至今以有这样的军中前辈而感到骄傲.现在我所在部队的"黄继光连",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依然会叫黄继光的名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二,我为了写《朝鲜战争》这本书,尽可能地采访了关于他的事情.包括他的上级下级,以及当时把黄继光几近破碎的遗体从阵地上背下来的女卫生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