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武  李剑萍 《求贤》2014,(10):25-25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篇大文章、长文章,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京津冀三地的教育之间如何协同发展,二是天津教育如何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经济和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立足实践调研和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近四年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对于进一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找准教育的定位,深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进展2014年2月以来,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京津冀三地教育系统积极行动,在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是推进教育协同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三  相似文献   

3.
杨宏山  孙杰 《前线》2020,(9):58-6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付诸实施,为三地教育机构跨域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为此,有必要制定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构建政府间协作平台,提供引导性激励,支持京津地区优质学校面向河北省重点城区拓展办学空间,推进三地教育人才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协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聚集整合创新资源,引导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深化三地产业政策衔接与高端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区域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京津冀链式共振、共赢的跨区域高端产业协同发展新型机制。随着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日益深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河北方面仍有很多不足。通过以构建创新要素协同机制、推动创新能力、完善区域产业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四个方面为突破,对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值此国家战略提出一周年之际,恰逢京津冀三地"两会"胜利召开,三地不约而同地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本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引导,但金融领域仍存在一些制约服务协同发展大局的因素亟待破除。制约因素之一:三地金融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从整体金融服务水平看,津冀地区服务水平明显偏低。业内通常用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  相似文献   

6.
李国平 《前线》2014,(8):103-105
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时期,京津冀地区未来应该从明确功能定位、加速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稳妥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高首都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和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等六大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迈向均衡、包容、可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向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后更是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当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内各地区发展差异巨大,三地政府间缺乏密切合作,致使区域发展陷入瓶颈期。如今,顶层设计的出台、GDP增长需求和生态环境共治理念为京津冀地方政府合作提供了强大驱动力,但与此同时三地政府也面临着发展理念不统一、经济利益诉求不一致、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合作障碍。基于此,对京津冀地方政府功能重新定位,推进交通、产业、生态一体化建设以及加快完善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或成为突破京津冀区域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奕 《前线》2024,(2):112-115
<正>全面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京津冀三地形成合力,推动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更大成效,助力“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两翼”齐飞新格局更加明显,区域教育总体布局更加优化,有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京津冀教育领域落地生效。教育协同指导思想更加清晰。坚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定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一盘棋”,从国家战略上考量,在发展大局下行事。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的水     
万金红 《前线》2017,(2):63-68
水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河流更是构成了京津冀地区的血脉,培育了区域发展与繁荣。深入研究京津冀三地水系特点,多方协同治水,将为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为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和协同合作,统筹京津冀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共同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2016年7月,国家林业局会同京津冀三省市共同签订了《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三地生态协同推进的工作目标、重要领域、近期合作的重点工作以及建立的生态协同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是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协同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这对于河北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河北高职教育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大量的知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畅通的毕业生输出、就业渠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将为我  相似文献   

12.
赵莉  王兆宇 《前线》2014,(4):49-51,1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区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然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但由于体制机制、发展落差等原因,十多年前就启动的京津冀区域合作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如何使三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是新时期京津冀区域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铁铮  冯奎 《前线》2023,(1):67-69
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共同提升,为京津冀发展数字消费、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筑牢底座。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京津冀数字消费对重点人群的吸引力有待提高、制度供给有待完善、协同发展的环境有待优化。三地深挖数字消费潜力,协同促进数字消费提质升级,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但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协同发展仍面临着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格局分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等困境,行政体制分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结合三地的产业特点,形成区域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对首都功能进行疏解,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突破市场壁垒、行政壁垒和体制壁垒,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从竞争走向合作,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三地的命运,正史无前例地紧密联系在一起。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后强调,京津冀“完全能够相互融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随后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三地的代表委员纷纷围绕协同发展建言献策,相关话题占据主流媒体重要版面;3月下旬,中央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要文件,将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确立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地区历史渊源深厚,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三地所在的地形特征、历史发展形成了由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京津张文化带构成的京津冀地区“一横两纵”文脉谱系,展现了京津冀地区包容融合、自强创新、互为依存的历史文化传统。文脉谱系下京津冀充分运用线性遗产保护理念,加强京津张地区文化带建设,促进协同下的数实融合发展,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面临着经济落差较大、空间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交通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到关键阶段,未来应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缩小发展差距,完善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以石家庄为核心的都市圈,与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形成互动关系,"三圈"耦合形成高水平的京津冀城市群,使京津冀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剑 《前线》2014,(5):82-83,87
<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方式,推进一体化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订方案、加快推进。这里结合北京实际,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建立三地协同发展工作机制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就需要形成三地发展共识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使损失的利  相似文献   

19.
<正>以习近平总书记2·26讲话为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河北省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战略、方向、三地定位和工作重点,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遵循。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牢牢抓住机遇,审视我省与京津之间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差距,积极主动争取国家试点示范,获得向河北倾斜政策,更好更快地弥补河北发展"短板",是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科学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加强顶层的战略谋划和综合的规划设计,构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调整优化区域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