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发生改变,逐渐偏离前期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一致的原则,在对日宣战的问题上向中国索取利益。这种政策的演变主要是苏联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具有明显的二重性,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好转,苏联大国主义和满足其民族主义私利的一面就暴露无遗。同时美国的纵容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对苏联对华政策的转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随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崛起并不断扩张,使苏联被东西夹击的危险与日俱增,苏联对华实施消极的“联华防日”政策。一方面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恢复两国邦交,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另一方面,又谋求与日妥协,破坏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大力支持中国抗击日寇,却拒绝对日作战。本文拟对其“援华抗日”政策及其原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抗战伊始,由于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与中国的陆路、海陆通道均被切断,于是与苏联接壤的新疆,此时独特地域位置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在抗战初期接收从苏联至内地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自1937年至1941年,中国战场上80%的国际援助物资来自苏联,这些物资的90%都是经新疆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运至内地的。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共两党关系由于受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不断调整变化。其中,尤其是美国作为战时中国的主要盟国,其对华政策的演变对中国国共两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是美国的“中立”到援华制日政策的过渡时期。 抗战爆发后的最初阶段,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微妙多变。其时,美国的远东政策处在一个转变时期,它一面对日姑息、妥协,参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动日本进攻苏联;一面又不愿把整个中国拱手让给日本。随着日美矛盾上升,美国逐渐由“中立”向援华抗战转变,援华制日因素逐渐成为美国政策的主导方面。1938年12月,美国首次给中国2500万美元的信用贷款;以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姿态,如提供经济援助、宣布中国适用于《租借法》、可以提供武器、派遣军官来华进行军事合作等。这些情况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为了保护其在华利益,有了支持中国抗战的要求和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5.
李鹏  唐静 《党史文汇》2006,(11):38-39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大力援助,很多国际友人和志愿人员来到中国,加入了抗击日寇侵华的行列.在抗战初期,中国的天空中曾出现了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外国援华航空志愿队,他们比闻名遐迩的美国援华"飞虎队"更早地出现在中国领空,协同中国空军对日作战.他们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被中国军民亲切地称为"斯大林之鹰"和"正义之剑".  相似文献   

6.
抗战后期 ,美国对华政策是在既要维持和苏联的战时合作关系、不能刺激苏联 ,又要着力准备在战后与其争夺中国的特定背景下形成和确立的。因此 ,苏联在中国的动向和欲望、对国共两党的真实态度即成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最重要依据。尤其是苏联对美国在华所作的努力所持的积极立场 ,更是美国对华政策得以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所在。一、苏联对中国局势的积极干预和对国共冲突所持的公开立场 ,促使美国开始介入两党争端。皖南事变后 ,国共关系就引起了美国的注意。但美国对此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作法。随着形势的变化 ,美国政府非常敏感地注意到 ,苏…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前后,为了获取战后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在和美国的妥协和较量中,苏联对华实行了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相呼应的"扶蒋非共"自相矛盾的政策.一方面与美国竞相抢夺在华利益;另一方面既承认国民党政府存在和接收东北的合法性,又限制其接收东北,既贬低和限制中共,又暗中支持其接收东北.这种政策明显暴露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1944年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后期.在这个时期,苏联实行国际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兼而有之的对华政策.一方面大力援助中国抗日,直至出兵东北,对日作战,对最后战胜日寇立下了不朽功勋;但与此同时,又从中索取了许多不该索取的利益,以满足本民族的私利.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周年的今天,对前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后期对华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识别和反对当今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能力,正确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增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造成苏联远东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苏联开始实施"联华防日"的对华政策,在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的同时,又对日本奉行中立、"不干涉"的政策.从1933年起,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崛起,法西斯侵略战争在欧、亚洲的不断扩大,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其"联华防日"政策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本文拟对这种对华政策的变化,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0.
易新涛 《党史文苑》2006,14(2):7-10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仅危及中华民族的危亡,也威胁着苏联的远东安全.苏联以此为界点,开始缓慢调整对华政策.一方面,从道义上谴责日本的侵略行经,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另一方面,又重申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中立立场,寻求与日妥协.同时,抨击国民党,要求中共结成"下层统一战线",反蒋反帝,武装保卫苏联.这种政策的初步改变,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的发展,鼓舞了中国的局部抗战,也给中国民族自卫战争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抗战后期,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仍是传统式的--支持蒋介石政府。但是,战场风云的变幻,国民党军队、政府令人失望的状况,以及共产党日益强大的事实等等,这一切使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受到了严重挑战。为了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中国内部纠纷中失去在中国的地位,美国政府有必要重新考虑其僵硬的对华政策。于是,有条件地支持蒋介石的政策在这时出现了,它反映在1944年-1945年间的一系列事件中。抗战后期美对华政策对于后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因此,探讨分析这一政策还是很是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仅危及中华民族的危亡,也威胁着苏联的远东安全。苏联以此为界点,开始缓慢调整对华政策。一方面,从道义上谴责日本的侵略行经,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另一方面,又重申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中立立场,寻求与日妥协。同时,抨击国民党,要求中共结成“下层统一战线”,反蒋反帝,武装保卫苏联。这种政策的初步改变,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的发展,鼓舞了中国的局部抗战,也给中国民族自卫战争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45年,斯大林通过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对华政策。他选择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结盟,以实现苏联在华的一系列现实利益。1949年初,以米高扬秘密访华为标志,斯大林将对华关系的主要对象由国民政府转向中共,开启了同中共结盟的进程。二战后初期,苏联与中共在中国东北层面的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战略性关系,是斯大林1949年初重新思考对华政策的基础与起点,使他更愿将中共视为苏联在华利益的新支点与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对华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急需国际方面的援助.先后在西北、西南、沿海等地建立了多条国际援华大通道,其中西北国际援华大通道建立的时间较早、持续时间最长,其建立和发展与当时的共产国际和苏联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时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有着重要的联系.甘肃,是这条大通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大量军事物资、还贷物资的转运和与苏联之间人员的往来,无论航空还是陆路运输,甘肃都是必经之地,尤其是省会兰州,成为中苏空军重要基地和物资转运中心,在国际援华大通道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初期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背景下,苏联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和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东北问题采取双重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高凤山 《党史文汇》2006,(11):28-31
抗日战争初期,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北美著名胸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加美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帮助抗日.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一年半的时间里,仅在灵丘抗日前线就工作了近三个月.  相似文献   

17.
袁南生 《湘潮》2005,(9):48-52
很小就听到印度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的名字,他与加拿大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战;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都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都为中国人民和他们自己祖国的人民所永远怀念。柯棣华原名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镇(今马哈拉斯特拉邦邵拉普尔市)。1938年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次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亲切会见了他们。后来,他担任八路军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曾与爱德华、巴…  相似文献   

18.
学界关于1945年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提出这项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消灭中共。但事实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从援蒋联共到扶蒋疑共再到扶蒋反共的发展过程;美国之所以扶蒋,主要是考虑到战争后期苏联对华影响的不断扩大及可能出现的共苏合作所带来的对国民政府统治的冲击,政策初衷主要是为保护国民党政权,帮助蒋介石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共苏合谋的背景下维持统治,而不是相反,一开始就帮助蒋介石实行军事反共;政策提出者并非赫尔利,而是罗斯福;美国提出扶蒋政策后初期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着眼,并不直接涉及用军队帮助重庆。后来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1945年中苏条约签订后苏联不仅没有履行条约义务还采取一系列单边行动激怒了美国。美国为遏制战后苏联在华势力的扩张才最终选择在军事上帮助蒋介石进行军事反共。  相似文献   

19.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率先伸出援手,大批物资陆续运抵中国,飞行员和军事顾问迅速赴华参战。5000多名苏联人奋勇战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前线和后方,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后期,苏联果断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到来。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互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援越抗法决策的做出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国家安全的考虑、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责任心、推广自身革命经验的冲动以及中越两国两党领导人的革命情谊,这些都对援越抗法决策的做出起了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因素中也有主次之分,其中国际主义的责任心以及推广自身经验的使命感是最为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