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提出了一套治国安邦的思想,被封建时代统治者奉为“圣人”,广泛流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他的治国方略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他哀叹“礼坏乐崩”,力图恢复旧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2.
家训以治家训子为本务。好的家训既是家族繁荣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家训,蕴含着家国共建有德有“分”社会的治家治国理念与路径。于成龙家训立意于家国共建,主张通过官员改善家风来引领社会风气,实现国家风清气正。“德”是其思想内核,包括孝敬不违礼、勤俭不奢靡、宽仁不刻薄、公道不欺诈、高洁并立志五种美德。“分”是其精魂所在,通过要求家族成员遵守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本分、随分而行,来实现家国的和谐稳定。于成龙家训以训治家、以家治国,最终谋求家、国的共同发展,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韩非的“因情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人们之所以称韩非为法家、法家之集大成者,是因为他集法、术、势于一身,力倡封建君主依法来治国;是因为他毕生都站在封建专制国家和封建专制君主的立场上,研究和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国富兵强的方略.可以说,韩非的每一篇宏论都是他献给封建君主的“治世良言”,都紧扣如何治理国家的主题,或是如何驾驭群臣的方术,或是如何使用民力的招法,亦或是封建君主自身的“修炼之术”.在他集中论述治国原则的《八经》中,“因情”被韩非列为治国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原则,他向封建专制君主提出了“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的治国方略.“因情而治”既体现着韩非的治国方略,又蕴含着他的人性思想.尽管“因情而治”是韩非为封建专制君主和封建专制国家提出的治国方略,但这其中对人性的蕴含透视和以人性为基础建构的治国方略,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采取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国家重大的军事行动结束、鳌拜之党清除、政局基本稳定之后,中央统治集团,具体说即康熙皇帝的治国方向实行了战略转移,即从军事斗争转向廉政建设,把以崇尚清节为核心的澄清吏治作为重要的施政大计加以实施。所谓“清节”即公正清廉。康熙说“做官之要,莫过于公正清廉”,“崇尚清节,乃国家为治之要务”。他认识到“天下之大患,实由文臣剥民以奉己,武臣克兵以肥家”因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高度契合现代政治的文明与理念,在引经据典中展现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品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包含了以“民为邦本”与“正己修身”为旨归的价值品格、以“德法合治”与“选吏用人”为合力的实践品格、以“改易更化”与“居安思危”为辩证的精神品格、以“亲仁善邻”与“天下大同”为大道的民族品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中的四重文化思想品格蕴含着文化自觉的精神基因,彰显了融汇古今的政治哲学智慧,其内生性与超越性为中国与世界文明贡献了崭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奥的治国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更证实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既需要大量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需要挖掘自己的文化瑰宝。本文从行政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论语》中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齐之以礼”的政治观、“为政以德”的行政观、“举贤任能”的人才观和“正名”“立信”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方法的改革。然而不少人对此的态度是“难”。有人说,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还怎么改?其实不尽然。先说硬办法能不能用。若指乱扣帽子、乱打棍子那一套,当然不能用。可是,对某些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东西,对以权谋私的行为,对纪律松弛的现象,该不该“硬”一点,管一管?我看完全应该。所谓“软办法”可能指的是说服教育的方法。《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人才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国君主都拼命采取吸收人才,以求图谋霸业。他们有一个观念:“得人者得天下”。“论贤人,用有能”是我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理想的追求。他们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是说贤良之士的多寡决定国家治理的好坏。这些前人用人的思想与观点对我们现代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古之帝王,临御万民,富有四海,为天下主,统治百姓,是其核心。洪武九年,朱元璋在总结了以往的治民经验时明确提出了君臣吏三者关系的观点:“自古天下之治乱,在于君臣能不能驭耳,君能驭臣以礼法,臣能驭吏以体上,故治由此始。若君不能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在家塾读书,《论语》当然是必读的。不知怎么知道了赵普“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故事,立刻也有了“治天下”的大志。那时《论语》已将近读完,自己翻来翻去查找,不知赵普用的是哪半部,更不知道如果象我这样读完了全部,又可以治什么。请教老师,他也说不明白。我很失望,于是自己动手来研究(请不要见笑,当时的确自命为研究)。先想找出《论语》中一节与一节之间的联系,先后次序之间的微意,进而找出一章  相似文献   

11.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遵循毛泽东和邓小平治国之道 ,确立了一套系统有效的治国方略。概括起来是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认真落实法治和德治并重的方略 ,始终坚持“治国必先治党”的主张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治国理政是指一个国家的执政党用什么方式和方法治理国家,使其政治主张变为国家的意志和人民大众的行动,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方式文明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还需考虑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这样的国家等更为复杂的问题。论文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方法论上所具有的启迪三个方面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本文就私有制公有制下的法、德本质、价值功能及其结合的科学性进行了哲学的探讨 ,结论为 :只有公有制下的“两治”结合 ,才具有治国的科学性 ,“两治”理论具有深远重大的历史意义 ,无疑是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4.
在齐钢,只要提起郑焕中,大伙没有不服气的。有人说:“人家是大学生,眼下,虽说搞政工的‘不吃香’,可他还是干得挺欢。”有人说:“当领导的,都象他那样不搞歪门邪道,企业准能办好。”还有人说:“他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咬定青山不放松’。对政治工作老是一股劲。”是探索,也是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时许多政工干部感叹:“老办法不够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有人自怨自艾:“人家技术干部越老越甜,咱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二是民贵君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荀子进而以舟水相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三是安民利民。西周初期,周公采取“崇德,尚礼,利民为本”的治国方略,实行“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左传》昭公26 年)。孔子效法周公,也提出“足食、足兵…  相似文献   

16.
奔溪 《瞭望》1992,(45)
中国古代帝王治天下的办法,可说是又多又细,有宽有严;亦儒亦法,有刚有柔。不过总起来说,不外乎文武两手,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也。大体说来,在打天下、夺政权的时候,多是用武的一手,所谓“开国元勋”多是身经百战,驰骋疆场的武将。然而“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之”,所以等到政权到手、坐稳“龙廷”之后,就要“偃武修文”,以显示其赫赫  相似文献   

17.
李琦 《党政论坛》2012,(12):38-38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人熟知的风采集中体现在他的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所渭“治大国如烹小鲜”。邓小平除了具备“举重若轻”的恢宏气度外,也拥有“举轻若重”的细致功夫。“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数十年“精雕细刻”地处理具体问题、打磨细节的丰富经验,也是成就邓小平治国理政“大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儒家强调“治人”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乃至整个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往往被说成或概括为“人治”或“人治主义”,而所谓的“人治”或“人治主义”又是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上被使用的,一种含义是指“贤人政治”,另一种含义是指“个人的无法统治”。依作者之见,这一说法或概括具有许多的含混之处,甚至使儒家背负上了一种主张“个人的无法统治”意义上的“人治”的污名。本文的主旨即在正本清源,而为儒家的政治哲学理念和主张辩诬正名,认为应以“人本”或“人本主义”来概括和描述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以便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历史都昭示:法治与德治并举是治国方略之真谛。现实国情和历史使命都要求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走法治与德治并举之治国之路,其立足点是现时代的中国国情、重心是治权、关键是创设强有力且互动的“并举”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服务型政府:政治还是治政?对于“私人领域”的管理可以称作“社会治理”或“治理社会”,属于“政治”的范畴。“公共领域”的管理主要被界定为“政府治理”或“治理政府”,属于“治政”的范畴。前者强调的是“治民”,后者强调的“治官”;前者的目的是要规范公民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暴民政治;后者是要规范政府(包括官员)行为,限制公共权力,防止暴政统治。从政府改革的角度看,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治观念的根本转变:从以统治百姓为核心的政治观念转向以服务百姓为核心的治政观念。前者重在“治民”,限制百姓;而后者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