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楠 《理论视野》2023,(6):64-69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本质性关联。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的现代表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性、人文性、包容性等方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与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使命与人民选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实际的宝贵良方,从此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阔步走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文明精髓,植根着深厚的哲学底蕴,而且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忠诚的理论信仰者和实践开拓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赓续者。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课题,也是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的话语体系的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3.
宋佳  刘春杰 《学理论》2024,(1):22-2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建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朱丹 《理论探讨》2022,(1):109-1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深耕于中国大地,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现出持久生命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与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和巩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时代性、大众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要提高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走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5月中旬,由民进中央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来自祖国内地、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苏州,就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  相似文献   

6.
<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刻蕴涵和底蕴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具有直接的意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承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7.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论述,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观点、新思想,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相结合,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智慧运用到实践之中。这对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地位、当代价值以及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0)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挽救国家危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是时代的主题,一群仁人志士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族复兴的看法,李大钊正是这其中怀揣救国救民热诚的一员。他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进化论相结合,提出了"青春中华"复兴梦想,激励青年发扬生命力实现中华的复活和再造。纵观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青春中华理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2015修订版继承了以往版本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进行了创新。2015版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平衡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反对封建主义之间的关系,厘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儒学的瓜葛,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立场,确立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本质的历史主线。这些新改进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5月中旬,由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苏州市举行。来自祖国內地、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苏州.就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以及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还实地考察了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苏州的建筑、园林以及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大家在研讨交流中坦陈己见,相互借鉴,在参观  相似文献   

12.
<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专家普遍认为,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印发为标志,中国吹响弘扬中华文化新号角。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意见》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分三大类: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以"核心思想理念"为例,《意见》认为,中华基本思想理念包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进行道德建设,一方面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另一方面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中吸取有益的思想资源。中华传统美德中包含的"明德""敬德""崇德"等思想,对于当前中国道德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孝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重要组成。新时代是处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崭新的历史方位,中华孝敬文化如何发展,发展什么面临诸多路径选择。新时代中华孝敬文化其准确内涵亟须被深刻阐释,亟须作为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亟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予以实践,亟须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形态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5.
信息博览     
《侨园》2006,(3)
商务部3年内认定千家“中华老字号”商务部近日对外发布“振兴老字号工程”方案。根据方案,今后3年内,将认定1000家“中华老字号”,并以商务部名义授予牌匾和证书。今年3月至9月,商务部将制定“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和实施细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老字号”认定。商务部还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据悉,目前“,中华老字号”主要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医药、服务等行业。中国严厉查处境外报刊在境内从事非法出版活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加大力度查处境外报刊在境内的非法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16.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中国价值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选择;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价值追求;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前三个方面中都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是中国能够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西比较哲学之格式,不外三款:西化、并置、化西.晚清以降,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所撰三部《中国哲学史》,虽不能说完全“抹煞”了中华哲学之特殊性,但至少对此种特殊性凸显不够.只有张东荪是一个典型例外.他旗帜鲜明地以金岳霖所谓“第二种态度”从事“中华哲学史”研究,始终不移地把“中华哲学”当作“中华特有的哲学”,把“中华哲学史”当作“中华哲学的史”.其《中国哲学史讲义》等著述,是一项专门凸显中华哲学特殊性的“中华哲学史书写”.此种书写之哲学基础,就是当时流行欧西的“知识社会学”,以及他本人“接着”欧西所创发的“知识文化学”.他用知识社会学“重写”中华哲学史,乃是中西比较哲学史上“并置派”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8.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才能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培育新型农民,坚定农民的文化自信并借此培育当代中国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乡贤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品质引领和传承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5)
面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精神空虚和社会道德危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强势回归。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重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改进道德教育方式、弘扬中国价值、实现精神富有等方面的价值凸显出来,成为新时期我们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